APP下载

试论唐宋翰林医官院的管理

2016-12-13徐桁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管理

徐桁

【摘 要】 唐宋时期出现的翰林医官院是我国医学史上中央医疗管理机构之一。唐代的翰林医官为兼职,认为翰林医官院应当在唐会昌六年(846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北宋时期,官制上承袭了唐代制度,两宋时期的管理更为合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要不定期接受考核,此时的医官教育、考核工作由太常寺来完成。除了通过考核方式以外,直接任用或提拔翰林医官院(局)各级医官的情况也不少见,只要医人在医术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便可任用。宋代以后的中央政府再未设置该机构。

【关键词】 翰林医官院;唐宋时期;管理

翰林院始建于唐玄宗即位之初,《唐会要》称其“开元初置”,彼时,“上(即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近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1]翰林院最初并非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其建立的初衷,就是形成一个文艺、技术人员的常在机构,“凡天子所在之处,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艺术、书弈者流,‘各别院以廩之,日晚而退。到玄宗时始以翰林院名之。”,[2]“翰林院者,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3]司职于翰林院者,一开始被称为“翰林待招”,后不久易名为“翰林供奉”,其中汇集了大批文学、艺术和技术人才,不论翰林待诏还是翰林奉养,都是一种没有品秩的差遣职,有些类似于一种身份符号。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于翰林院南侧新建翰林学士院,翰林院的功能从此开始分化。翰林学士院负责在禁中起草诏命、参与机务,而旧翰林院则是杂处各种技能人才,服务于皇室和宫廷。

翰林院在建立之初,所纳处的各类技术人才中即有医人。文献所见最早的“翰林医官”称谓,在《唐会要》卷八二:“(贞元)八年八月,加殿中省侍御医药藏局丞俸钱,仍令侍御医及尚药直长、药藏郎并留授翰林医官,所司不得注拟。”略晚的《事物纪原》卷六亦有类似内容的记录。由此可见,给唐代宫廷医官授“翰林医官”职,当不晚于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此后,不少医官都被授予翰林医官职,如《唐会要》卷六五载:“贞元十五年四月敕:殿中省尚药局司医,宜更置一员,医佐加置两员,仍并留授翰林医官,所司不得注拟。”唐长孺先生对此评论说:“据此知殿中省之医官虽不废,实际上已是翰林医官的加衔。”[4]可以见出,唐代的翰林医官为兼职,他们原本各有隶属,各有品级,故所谓“授翰林医官”更像是一种恩赏或荣誉。但由于给医官加翰林之衔,一方面是皇室对医官水平的认可和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医官对皇家内苑的服务,故此后翰林医官人数增长迅速,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对其进行限制。《唐会要》卷八二:“(贞元)十七年十二月敕:‘翰林医官及药童,自今已后,纵考满并不得于所司选,其见选人亦宜停。……(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罢翰林阴阳、上医、相、射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5]

唐代中后期翰林医官人数甚众,朝廷仿效翰林学士院建翰林医官院与否,史料未详,尚有待确考。但有一则文献值得注意,《全唐文》载宦官刘遵礼墓志铭曰:“(会昌)六年赐服银朱,加供奉官,转征仕郎内仆局令,充监医官院使。”此处未明言刘遵礼所监确实为“翰林医官院”,但经唐长儒先生、陈昊先生分别由此墓志结合其它佐证资料,翰林医官院应当在唐会昌六年(846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由宦官担任监医官院使。有关唐代是否已经建立“翰林医官院”的文献资料,目前仅见此墓志铭文,虽然略显单薄,但唐、陈二位先生的推论颇有见地,且新旧《五代史》以及《宋史》均未记载翰林医官院的建立,而是直接言及翰林医官或医官院,故可推测五代、北宋时期是沿袭了唐代相关建制。

五代时期,朝廷开始在民间选拔医术高超者直接入翰林院任职。翰林医官的行政长官为“翰林医官使”,《文献通考》卷五十五曰:“五代时有翰林医官使。”翰林医官使负责管理、调度翰林医官,完成宫廷医疗的任务。唐至五代,翰林医官的建制以及管理越来越清晰,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据《唐六典》,唐代主管医药的部门和人员主要置于太常寺和殿中省,但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太常寺和殿中省内的宫廷医官大多被授予“翰林医官”的身份,这一身份凸显出来,反而使得原本的医、药部门的地位形骸化了。这都为以后宋代翰林医官院(局)的壮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北宋时期,官制上承袭了唐代制度。此时翰林医官的任免以推恩升迁、失责重罪的情况为常见。北宋中央政府注重对翰林医官院人员的教育和选拔。自北宋初年起,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要不定期接受考核,此时的医官教育、考核工作由太常寺来完成。《宋史》卷四六一载:“乾德初,令太常寺考校翰林医官艺术,以(刘)翰为优,绌其业不精者二十六人。”刘翰在北周时期就以医术闻名,早在周世宗朝即任翰林医官,并曾随赵匡胤北征,北宋政权建立之初,又加朝散大夫、鸿胪寺丞,但即便如此,刘翰仍然需要经历这样的考校。同时,未通过考核者,即难再继续任职于翰林医官院。为增加中央内侍机构的医官人数,培养后备医官,从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政府持续开展了医学教育和考试,将地方的医学人才输入中央。例如,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癸亥,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宋史》卷五)后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主管医学生的考试与招生,“医学,初隶太常寺,神宗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崇宁间,改隶国子监,置博士、正、录各四员,分科教导,纠行规矩。……绍兴中,复置医学,以医师主之。”(《宋史》卷一五七)考试被分为三科,含方脉科、针科、疡科,考试范围包括《素问》、《难经》、《脉经》、《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以及《三部针灸经》。考试通过后,就有可能选拔为翰林医官院的翰林医学或者翰林祗候。到南宋时,这种中央和地方医学生的考试与选拔的管理方式被继承下来,而且更为复杂和严格。这一方面保证了翰林医官院后备人才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客观提高了医人在民间的地位,使得大批文士加入习医的行列,为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的各家争鸣和理论水平大幅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管理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5S管理在QC实验室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应加强学校的统筹管理
GWMA(环球财富管理师·2017/2018)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