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践行伟大的延安精神
2016-12-13康永超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在延安的考察,对延安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悟:延安时期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一精神至今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着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很好地弘扬和践行伟大的延安精神。
【关键词】 延安;延安精神;弘扬;践行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近年来,笔者有幸两次到延安学习和考察,每次都有很大思想收获,从中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之神圣和珍贵。
一、感悟延安精神
延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很差。就是今天来到延安城,这座地处陕北的中等规模城市,放眼望去还是层峦叠嶂的黄土高坡,映入眼帘的仍是尚不发达的城市面貌,无论是城市的规模大小还是基础设施状况都无法与东部同等级别的城市相比,甚至落后于东部不少县级市。就整个延安地区看,3.7万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可谓足够的大,但可用于耕种和开发建设的土地却很有限,而有限的可耕地又极为贫瘠。当年美国记者斯诺曾形容这是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陕北民歌大多悲苦苍凉,正是对历史上百姓凄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以想象,当年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在这里经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80多年前,当陕北人民遇到这些面黄肌瘦、穿着比他们的衣衫还要褴褛的红军战士时,他们欣然接纳了这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部队。初到陕北,当地老百姓已经穿上棉衣,而中央红军官兵还穿着草鞋、麻鞋、单衣,没有办公场所和设施,他们趴在窗台、灶台上办公。这真是证明了:办公室的大小和豪华程度并不必然决定工作的优劣和效率的高低。而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这支伟大军队,就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一天天地发展壮大起来了,并走出延安、走向全中国,最终战胜了原本强大得多的敌人,建立起了新中国。
进入延安城后,靠着强大信念的支撑,没有居住的地方,他们自己打窑洞住。抗大教员何思敬这样描述:“延安是人们热望之中心。好似基督教徒之于耶路撒冷,好似回教徒之于麦加……”。“庙宇祠堂当教室,大树底下好会场”便是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而又豪迈的写照。物质生活的艰苦自不待说,文化生活的贫乏又何尝不需要一种信念和精神的支撑。尤其对于那些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这样一个放眼望去都是贫瘠的山沟沟和黄土地的地方的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可以想见,他们又是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感召着,他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作为支撑。“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就是对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和意志表达。这种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是今天有些人能够理解的,原因在于今天的一些人已经太过世俗。延安之所以被称为“圣地”,就是因为延安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永不过时的不凡精神,延安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在无声地向人们传达着当年所留下的这种伟大精神。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创出了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的军事奇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延安精神可谓弥足珍贵,需要大力度地传承和弘扬。
回想当年的延安,面对经济上遭遇的严重困难特别是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延安上下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开展各项建设。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陕甘宁边区政府公营工厂由1938年的4家发展到1944年的97家,从业人员由65人发展到12000人。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由1937年的142个发展到1944年的643个,社员人数由57847人发展到182878人,股金由55225元增加到733918403元(边币)。中共中央还倡导科技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生产能力。为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应用,毛泽东亲自给科技工作者作报告,技术人员给农民讲授科学种田,延安建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2月,延安还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下辖医学学会、化学学会、数理学会、中国农学会、土木工程学会、机电学会、生物学会、航空学会、炼铁学会、地矿学会等10个学会。《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提倡自然科学》和《欢迎科学艺术人才》等社论。延安时期还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干部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延安时期还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召开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有力促进了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延安的清凉山被称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这里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边区群众报社等的所在地,就在几孔简陋的窑洞甚至干脆说就是在山洞中,发展起了延安时期的出版事业。在这些窑洞或山洞中,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发布新闻稿需要通过摇马达来发电,而摇马达的同志因气候炎热和辛苦工作汗流浃背,只得赤着上身穿着短裤。在这些窑洞或山洞中,清凉山的工作人员两人或三人合盖一床被子、拥挤在大通铺上睡觉。而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们还要纺线、织布、开荒种地,从事大生产。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和如此繁重的工作中,他们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业余时间还自制乐器吹拉弹唱,到延河里游泳。
延安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功之路。正因如此,到了西柏坡之后,毛泽东总结党的奋斗史,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还写道:“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也使我们理解了,在习近平同志当年上山下乡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历经40年,村子里仍然保留下了当时的一副壁画,上有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正是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核。
二、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通过在延安的学习和考察,有几点很深的感受:一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中,延安地区生存环境之差、工作条件之劣超乎想象;二是人们热情之高特别是当年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包括知识分子争相前往延安,他们信念之坚毅令人无比敬佩。三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央党校所出的考试题,真是触及人的灵魂。
1942年6月底7月初,中央党校出了这样两道期末考试题:(1)什么是教条主义?你所见到的最严重的表现是哪些?你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否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犯过,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改正了多少,今后将如何改正或预防?(2)什么是经验主义?你所见到的最严重的表现是哪些?你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否犯过经验主义的错误?如果犯过,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改正了多少,今后将如何改正或预防?
这两道考试题,表述上十分朴素,语言上非常平实,但又直面问题,单刀直入,毫不含糊。在整风的大背景下,容不得含糊其辞。实事求是地回答好这两道题目,触及的是人的灵魂。我们现在无论是干部考试,或是召开民主生活会,能不能、敢不敢也出这样的题目?而且要求必须做出毫不含糊的回答?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2009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延安考察时精辟论述了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他说,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他要求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又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通过在延安的学习和考察,结合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对延安精神的深刻论述,更加感受到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之伟大。尽管时代变化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延安精神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着强大的思想穿透力。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很好地弘扬和践行伟大的延安精神。
【参考文献】
[1] 宗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J].新长征,2016.06.
[2] 段芬.弘扬整风精神 深化“三严三实”活动[J].湘潮(下半月),2016.05.
【作者简介】
康永超(1965-)男,河南南阳人,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