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
2016-12-13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4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对滞后,但是这样的改变仍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正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环节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效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合格社会公民。
学生能带手机吗
“手机猛于虎也”。这是当前很多学校应对学生带手机现象的第一反应。有的学校规定:“一旦发现学生带手机入校,立即劝退处理”;有的更加强势:“只要发现学生带手机,老师可以将手机砸掉”。试想,如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升到如此紧张的地步,学生还能否在校园里好好读书呢?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尊重我们的学生;其次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手机用在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一次秋游——管理、美文创
作与欣赏》中,详细记录了这样一个事情:一次秋游,为了让孩子们既玩得尽兴,又能锻炼写作能力,老师将学生分成10组,并规定每去到一个景点,每位同学都要写一段美文在微信上进行分享。于是,到达目的地以后,一则又一则的微信消息记录了孩子们游览时的所思所想,老师通过孩子们的笔触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所在的位置。该教师,说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可以带领孩子陶冶情操、锻炼文笔;另一方面,老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位置,从而有效地进行管理。 我们知道带学生集体出游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学生的动向,那学生间的互相监督以及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否安全都是教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这位语文教师正是通过手机达到了一举多得的功效。
手机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曾经有一位政治老师向我诉说他的困惑:学生们很喜欢自己的课,每次上课都能踊跃举手,但是课上毕竟时间有限,很多同学虽然举手很多,却不一定能被叫到,怎么办?于是,我帮他想了这样一个办法:提前布置问题,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拍一段20秒左右的视频,供课上展示。一段时间以后,这位政治老师说:“没想到这么短的视频能带来这么好的效果。”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课上时间也能够得到保障;其次,视频录制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在动作、语言上对孩子进行指导,实现了亲子互动;再次,孩子们在艺术上得到了锻炼,表情、动作、声音、语调等等,演讲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公共场合发言也不再怯场。
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着我们的生活,学生群体又怎能单独孤立于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大潮中呢?学生接触互联网信息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积极地发现其中的学习机会,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我们今天在做的教育,就是当这些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具有理性判断的精神,不被迷惑、不被蛊惑、不被诱惑,具备科学精神、公民意识与道德意识。
互联网不能做什么
互联网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经历了“单机—网络—固定终端—移动终端—云技术”这一过程。总体来说,它从两个阶段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第一个阶段是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上板书发展成为图片、视频及实时网上搜索等多形式的课上展示;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手段服务于学生的(新的)学习方式,能够将远程的教师授课的情形呈现出来。韩愈曾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如今,我们真正地迎来了这样的师生关系。碎片化、非线性的学习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很多层面的见识不比老师差,因此,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的学习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但是其自身存在局限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传播,还包含人格的塑造、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养育等多个方面,最终给人以光明、信念、信心、崇高、信仰、良知……我认为在互联网知识的选择上,教育者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素养:热情积极——具备终身求知的热情;管理规划——具备管理和规划个人资源(精力、时间、兴趣);保持习惯——快速地产生对新问题的兴趣;做出选择——快速对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做出选择;精准获取——快速阅读并精准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整理归类——快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联系——快速形成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抓住核心——快速建立起核心或者关键知识概念;构建网络——快速地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王哥、框架和体系(具有个人认知风格和个人特征的)。
对于学生心灵的指引,不是技术就能够实现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应扮演好学习的参与者、生活的帮助者、成长的指导者、人生的引领者的角色。我认为基于网络的教育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探索。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关注,我们也应该一起探索这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