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网委”绘就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版图
——业内企业谁能占有一席之地?
2016-12-13田来锁
/本刊记者 田来锁/
“智网委”绘就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版图
——业内企业谁能占有一席之地?
/本刊记者 田来锁/
(汤思 摄)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智能电网设备工作委员会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思路指导下,根据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广泛征集行业各方意见和建议,编制了《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希望能够为智能电网设备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有所启示、有所裨益。
“希望该《意见》能够为智能电网设备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有所启示、有所裨益。”2016年9月25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智能电网设备工作委员会(简称“智网委”)在南京召开了二届二次会员大会。会上,智网委公布了《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就我国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业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并能在我国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大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给出了务实、中肯的“意见”。
对于这个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二个章节的《意见》,参加大会的会员企业代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让我们不但明白了以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趋势,而且明确了自己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对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身很有帮助。”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加强智能电网已显雏形,但有四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意见》首先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电网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仅2015年一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合计完成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就达5513亿元,突破了五亿元大关。
在“十一五”末期,国家电网区域只有两条特高压工程投入运行。“十二五”期间,特高压从“实验”、“示范”发展到大规模建设,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四
交六直”正在建设,在运在建17项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超过2.8万公里;而南方电网骨干网架已经成为集成了500千伏常规电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背靠背直流和柔性换流的交直流混联的区域大电网,初步形成了“八交八直”的主网架格局。如今,我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加强智能电网已显雏形。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能替代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电网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1万余个,替代电量14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4.13%。同时,新能源接纳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11月底,国家电网公司调度范围内新能源累计并网容量14626.39万千万。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清洁能源更是达到了44.17%的较高比例。
创新,永远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意见》对我国“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建设带动下涌现的领域内科技创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众多技术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其中,特高压相关技术斩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高压直流断路器关键技术、大电网规划与运行控制技术重大专项研究、智能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浙江舟山五端柔性直流、厦门柔性直流输电等标志性工程成为中国引领的世界典范。”
在肯定我国“十二五”以来电网建设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意见》也认为:“十二五”期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电力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能源供应链脆弱、清洁能源吸纳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多种状况出现。并指出: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主要面临“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亟需提升”、“电网仍不适应清洁能源大发展需求”、“电网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电网设备资产管理需求迫切”四个问题需要解决。
“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的不健全严重限制了智能电网设备乃至整个电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将使“十三五”成为我国电网建设长远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电网智能化的需求愈加旺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愈加迫切,利好政策密集发布。这些都给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机遇。
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国电网设备制造业来讲,发展的机遇首先来自于一系列上至国务院、下至主管部委“利好政策的密集发布”。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方案中提到:“在电力设备领域,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2015年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提升输配电网络控制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充分消纳,满足并引导用户多元化负荷需求。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中明确指出:“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影响能力。”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建能源局联合发布《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方案涉及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创新,其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攻关,开展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工程项目示范、关键装备实验示范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利好政策以及社会需求的双向刺激下,《意见》认为:“我国现有电网格局将实现重大变化。”到2020年,我国现有的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等交流同步电网,将互联整合为东部、西部两大电网。其中,西部电网由西部不同资源类型的电网互联形成,东部电网则主要是由东部受电地区电网互联形成。同时,特高压电网将迎来大规模建设时期。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特高压建设线路长度和变电(换流)容量将分别达到8.9万公里和7.8亿千伏安。高强的、大规模电网建设将贯穿整个“十三五”。
对于目前十分火爆的能源互联网,《意见》给予了这样的定位:“‘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的核心。”这可以理解为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智能电网向特高压电网和清洁能源两个方向的延伸。这一延伸无疑扩大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内涵,也给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加强劲的市场机遇。
如2016年4月中旬,国家能源局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其中就列举了包括“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等15项重点任务;而路线图则明确了重点任务的具体战略方向、创新目标和创新行动。
对于新兴的能源互联网,《意见》特别指出:构建能源互联网将加快“两个替代”进程,即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电替代煤、油等。这“两个替代”的加快,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大电能在我国整个能源结构体系中的比例、将扩大电能的市场份额,从而给电力设备制造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利好。最后,《意见》断言:能源互联网将发展成为集能源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信息交互、智能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大平台。这更是意味着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但将使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与互联网领域产生衔接、交互延伸,而且还将向售电平台建设、微电网、用电需求侧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领域扩展。
实现重点领域重大产品和重大制造技术的突破,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推动电力设备尽快走上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推进输变电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电力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业将如何发展,《意见》指出了“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自主创新、智能引领、绿色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
创新是驱动制造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意见》强调:“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把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纵观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坚持“自主创新”始终是发展壮大的核心。《意见》指出了一个现实: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业要想走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走模仿跟踪的技术创新之路已经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上,必须转到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上来。《意见》还给出了自主创新的方法,即:密切跟踪、科学分析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达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原创,占领技术制高点”的目的。
智能引领,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发展,就是要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毋庸讳言,在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在2016年8月31日召开的“能源互联网高峰会”上,能源研究会和埃森哲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一项《中国能源互联网企业高管调研报告》指出:“受访高管对转型创新大多持谨慎态度,对于如何捕捉能源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协同效应和市场机遇,他们在战略层面上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看好两化融合多能协同综合网络建设和智能用能模式相关政策和市场机遇,但对实现创新增长的具体方式缺少突破性行动。”大多数受访高管“认同数字化企业平台、区域型智能管网、现有生产系统智能化等领域具有技术创新潜力,但对于如何统筹管理这些新兴技术、如何借助技术创造优质客户体验等问题,多数企业仍在艰难摸索。”在受访企业中,“三分之二企业尚未激活并联通各类数字化应用。”
可见《意见》提出的“智能引领”在我国现有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业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意见》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分批引领智能化制造试点示范,改造传统企业”以及“选择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重点企业先行释放”的发展“智能引领”型企业之路。但是不可否认,“智能引领”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制造业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迈进的必由之路,谁能先行一步无疑将抢先一步“抱得美人归”。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绿色发展”,《意见》指出:“各行业应积极研究开发绿色制造技术,开发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制造流程形成若干有标志性与原创性的重大绿色工艺、技术、设备。”
在发展中要注重“重点突破”,这是《意见》给出的电力设备制造业又一条发展路径。《意见》指出:“我国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的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要在“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比较接近的领域力争率先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一些对行业整体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对此,参加这次“智网委”二届二次会员大会的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则谆谆告诫与会单位:“毋以事小而不为”,在技术创新上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高大上”,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上进行突破。
基于以上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意见》给出了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到2020年,智能电网设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结构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调整需求”,这两个“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电力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掌握国际标准制修订话语权;输变电成套装备全面满足国内电网建设需要,自主化率达到95%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及成套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构建涵盖煤、水、核、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多元电力供给装备研发、制造体系,自主化率达到9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
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特点鲜明、协调统一”的专精特中小型企业聚集区。
“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设备行业面临七大主要建设任务,其中“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组织实施一批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等,以及“组建共性技术研究产业联盟”尤为令人期待。
《意见》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电网设备行业的主要建设任务归纳为“实现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聚集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强化智能制造能力”、“聚焦标准体系建设”七个。
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的落脚点在哪里?《意见》指出:这要靠“通过一二次融合促进智能电网设备的智能化”来实现。这也是基于智能电网对设备本身的需求而提出的。
早在2009年智能电网概念提出伊始,业内就认识到“一次设备要升级为智能电力设备,二次设备则要成为智能控制单元,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限。在一次设备里将含有部分二次设备的智能单元,内嵌测量、计量、继保、监测、控制等功能,使得二次设备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一次设备之中,融合为更为集成化的智能单元。二次设备在技术上也将实现整体突破,将更加“信息化和互动化”,最终发展成可即插即用的插件。
但这个“革命性的变化”至今并没有全部实现,甚至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事实上实现一二次设备的融合,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已经越来越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要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一次设备本体寿命要求30年;而我国二次设备寿命一般都在12年左右,如果不实现一二次设备的深度融合,将如何进行匹配?
相对来讲,目前我国一次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已经没有技术瓶颈,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升级都可以实现。但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则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设计和深度融合。目前困扰我国电网智能化最大的二次设备当属传感器的研发、生产。诸如变压器绕组热点光纤测温传感器、变压器油光声光谱用传感器等目前还主要依赖进口。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谈到我国装备业基础配套能力时也讲: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设备是关键。而实现一二次设备融合不但将打破原有的设备市场格局、促使行业重新洗牌;而且还是关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能否实现完全自主化的关键。
如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意见》指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点工程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健全和完善装备产业链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2016年9月初,一则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这则消息的题目是“汇川中标海外项目,产品创新技术成亮点”。据报道这家叫做“汇川技术”的公司“参与海外项目竞标,成功中标柬埔寨国鸿俊电力改造项目,拿到高压变频器全额订单。而在此次的招标过程中,汇川技术产品中的无电抗器无扰切换和机械式非对称单元旁路两项关键技术的应用,成为其受到青睐的重要因素。”让技术突破成为搏击市场的利剑,在满足重大工程需要中彰显自己的企业实力,这家叫做“汇川技术”的公司干的不错。
为什么要加快产业聚集地建设?目前的中国制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6年8月,苗圩在党刊《求是》撰文提到:“在国际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评选的全球品牌100强中,我国只占2席。”体现出了我国制造业在质量、品牌、创新上与制造强国的差距。
解决同质化严重,质量、品牌、创新上的严重不足,需要在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定位明确、配套能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更需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聚集。”这就是《意见》给出的解决药方。
“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在谈到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问题时,苗圩部长这样讲。而《意见》也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列为了“十三五”期间电网设备行业主要建设任务之一。并且列出了如下“行动计划”:“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组织实施一批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优先安排产品共性质量问题攻关、提高实物质量水平和增加产品知识产权含量等相关项目,重点支持一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投入,全面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质量检测控制水平。”
“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的不健全严重限制了智能电网设备乃至整个电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意见》给出的对于我国电工行业“共性研究体系”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而苗圩部长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讲:“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智网委”在这份《意见》中提出:
“‘十三五’期间,由行业协会牵头,整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发挥转制研究院所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用户单位一起组建共性技术研究产业联盟,举全行业之力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体系。”
“这是一个好提议,对于我们‘智网委’会员单位、乃至整个电工行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位会员单位的代表这样评价并充满期待。
对于“七大任务”中的“强化智能制造能力”以及“聚焦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意见》也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提出了“应努力做好‘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制造产品’这片大文章”、“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指导下,电力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开展通力合作,将会有效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观点。
针对我国国情及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意见》提出了包括“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新型输变电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完善电力装备特殊环境适应性及检验检测能力”、“谋求探索与‘互联网+’深层融合”在内的五大类智能电网设备行业 “十三五”建设重要研究课题。
(一)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意见》指出:目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蓄势待发,要加快智能电网设备行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提升电网成套设备智能水平。
针对目前我国智能电网装备在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质量较低、共享不畅、防御脆弱、基础不牢”等问题,《意见》指出:“特殊材料的应用,设备、地域间信息共享与反馈,通信系统实时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和完善仍将是‘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设备行业的重要课题。”
为“解决功能分散、标准不一、信息孤岛化”等问题,《意见》提出要“研制出一系列功能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电力成套设备,构建免维护数字化智能变电站及反馈型电力智能管理系统。”
在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方面,“开展基于实时监测的设备运维技术、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的研究。”
(二)新型输变电成套装备研究及产业化
在这一领域《意见》提出了四大研究方向: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装备、±800千伏及以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200千伏及以上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成套装置、高电压等级超导输变电等新型输变电成套装备研发;开展包括电压源换流技术、智能化功率补偿技术在内的柔性直流输变电技术研究,研制基于高耐压水平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及成套装备、直流断路器等设备;开展超导输变电技术等下一代高电压输变电技术研究,完成新型输变电成套装备的研发;强调新材料子啊电网设备中的应用,如芯片化技术、碳纤维导线、植物绝缘油、功能材料等。
(三)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
在可再生能源并网这一项下,作为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电网设备的中国,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将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并安全使用电网的问题,即以清洁、高效、分布式为推进核心。
对此,《意见》提出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开展大电网分布式和间歇式接入技术研究;开展包括变流拓扑及控制技术、负载调节保护技术、高低频换流抑制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完成高增益变流器、大容量电压源型变流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在飞轮储能、化学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及超导储能技术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微电网控制技术及配套设备的先进性和灵活性,尽可能多地接纳可再生能源、降低微网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通过动态能量管理对能源设备可视化操作和智能控制。
(四)完善电力装备特殊环境适应性及试验检测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制定“一带一路”及“能源互联网”建设规划,而输变电设备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实现电网的互联互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见》指出:“我国输配电制造行业尚未形成能够全面适应特殊环境的输变电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实验验证体系。”
对于我国智能电网设备行业来讲,可以说这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也是一篇大文章,其背后更是蕴含着一片大市场。但也需要做好如下内容的研究:
1)研究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境因素,如高海拔、高寒、高温(含湿热及海洋性气候)、沙尘、地震及强电磁干扰等因素及电气应力长期作用下,电气及机械性能变化的趋势。根据特殊环境下
智能输配电设备失效的类型,分析导致智能输配电设备在特殊环境下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环节中关键技术要求的参考意见,建立针对电力设备环境试验数据的评价方法、判据、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2)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智能输配电绝缘特性适应性、温升特性适应性、机械特性、开断性能等研究。
3)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电力设备材料选用、防护工艺研究。依据设备相关标准和实验数据,结合设备使用、制造环节制定针对不同使用环境下的设备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指导设计。
4)针对电力设备温度、海拔、湿度条件,研究壳体、密封部件、运动部件、专用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中低压开关等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性能,研究海洋、低温专用型电线电缆,提升智能输配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
关于这一领域《意见》最后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项目研究平台的合理运作,建立完善的电力设备特殊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评价体系;在关键试验技术、产品工艺及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方法及设备技术导则,填补标准体系空白,全面提高电力设备针对特殊环境的试验检测能力及运行可靠性,增强我国智能输配电的市场竞争力。”
(五)谋求探索与“互联网+”深层融合
《意见》指出:“作为智能电网设备行业,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同‘互联网+’战略更好的相互协作。”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电源、储能等技术紧密合作,赋予电网更多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决策功能,提升电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2)通过相协作,谋求在生产消费智能化技术、能源交换与路由技术、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大数据及其应用技术、需求侧响应互动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将智能电网与“互联网+”更紧密的融合。
3)通过广域传感和测量技术广泛采集电网运行相关信息,利用高速信息通信网络结合先进计算和柔性控制技术,实现电网和电源侧的快速响应,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
4)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打造能源互联平台,深入洞察能源消费需求,精准安排能源生产,科学管理能源传输,自动合理地分配利用资源,实现能源利用经济性、高效性及环保性目标。
《意见》给出了“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设备行业与“互联网+”深层融合的目标:① 力争初步建立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电网信息深度融合及相关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示范应用;②部分电网用“互联网+”核心装备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③ 建立电网管理与监管技术支撑平台;④ 初步建立开放的、适应智能电网具体情况的互联网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和评估体系。
本着“自主创新、智能引领、绿色发展、重点突破”的建设思路,《意见》提出了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十三五”期间的七大建设任务、五大研究课题。为了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在《意见》的最后部分,还提出了包括“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通过这七大建设任务、五大研究课题、以及相关保障措施、政策建议的提出,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版图已经绘就。行业企业如何定位自身,在这版图中谋得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将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如“智网委”理事长周彦伦在《2016年度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形势与发展报告》最后所号召的那样:“我们要以智能制造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在高端输变电领域展现核心竞争力,在智能配用电领域创造崭新价值,在新能源领域开拓广阔蓝海,并利用‘互联网+’探求行业未来面貌。”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在“十三五”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