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高中教育资源差异比较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A市两所城乡重点高中的实证调查

2016-12-13方圆圆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育资源城乡

方圆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240



城乡高中教育资源差异比较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A市两所城乡重点高中的实证调查

方圆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240

城乡教育的不平等不仅在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上有直接反映,更存在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积累性和传递性,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是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果和反映。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A市两所城乡重点高中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比较分析,深入考察在重点学校内部,高中教育阶段城乡差异造成的学生分化,并进一步探析城乡二元体制差异与家庭资本的紧密关联,及其二者如何作用于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影响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的社会流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结果为促进高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高中教育公平发展以及畅通教育的社会流动渠道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科学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重点高中;教育资源;家庭资本;城乡差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而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却在下降。袁本涛在一项研究调查中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在清华大学新生中4个直辖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是21%[1]。

教育公平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与延伸。城乡教育的不平等不仅在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上有直接反映,更存在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各阶段。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积累性和传递性,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是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果。若要透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高等教育之前就已经发生的教育分化应受到重点关注。

众多学者对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给予了关注,针对造成目前影响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既有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首先,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体现着很强的城市中心取向,造成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过度集中[2]。其次,家境变量介入教育资源争夺[3]。对此,冯建军认为应在国家的调控下,缩小省内各地区,尤其是一个地区内学校之间的差距[4]。潘昆峰提出“均贫富”政策,打破以往高考升学率第一名由一所学校垄断的局面,各中学交替成为升学率冠军[5]。但目前,对城乡高中教育资源差异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且高校招生政策已经出现新的变化,如自主招生、艺术体育特招生等,跟进研究还比较匮乏。

由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A市两所城乡重点高中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比较,深入考察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分化,并进一步探析城乡二元体制与家庭资本如何作用于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个案简介

A高中是该市唯一一所城市重点高中,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A高中常年排名第一。B高中为随机抽取的一所普通农村重点高中。调查对象均为高三年级学生。A高中有12个教学平行班,B高中有10个教学平行班,两校共发放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5.7%。

三、城乡重点高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

1.师资力量

从师资上看,A高中相比B高中,教师的学历更高,优秀教师数量更多,师资力量更为雄厚(表1)。

表1 师资力量

2.硬件设施

据了解,A高中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利用率较高,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和优越的学习环境(表2)。

表2 硬件设施

3.学校机会

A高中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升学机会远远多于B高中(表3)。A高中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突出,每年有10人左右因为学科竞赛获奖而获得直接保送进入重点大学的资格。

表3 学校机会

(二)学生背景信息

A高中,女生比例(58.0%)为男生(42.0%)的1.38倍,而在B高中男生比例(55.5%)为女生(44.5%)的1.24倍。在城市和农村的重点高中里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都不是十分均衡,且男女生性别比完全颠倒。

1.初中教育

B高中有超过70%的学生来自非重点初中,而A高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重点初中(56.5%)。在我们翻阅B高中学生花名册时看到B高中学生来源非常多样,没有特别集中在某一个初中,而B高中的学生也告诉我们“各个初中水平差不多,都好不到哪里去”。

2.学生家庭背景

(1)经济资本:家庭收入。A高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优于B高中学生,在较高收入(6万元以上)的区间,比例高于农村重点高中,而在较低收入(6万元以下)的区间B高中学生的比例更高(图1)。通过对家庭年收入与教育投资进行交叉分析,家庭年收入与教育投资呈现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家庭年收入是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重要物质保证。

图1 A、B高中学生家庭年收入

(2)文化资本:父母受教育水平。调查发现,城市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要优于农村学生,而且接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父母也往往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使得城市学生能够受到家庭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助于其学习和教育发展,而农村学生因为其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局限,难以为孩子提供较充足的家庭文化资本支持。

表4 父亲受教育水平(%)

表5 母亲受教育水平(%)

(3)社会资本:父亲职业。学生父亲的职业是其社会资本的外在表征[6]。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本地工人(生产、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外地打工人员(生产、运输、商业、服务业等)、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职员(办事员、事务员等)、军人、专业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律师等)、行政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政府部门公务员等)、农民、无业或待业等十类不同的职业进行归类,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归于高阶层,职员、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军人、本地工人归于中阶层,外地打工人员、农民、无业或待业归于低阶层[7]。

表6显示,A高中来自高阶层子女的比例是B高中的4.1倍;而B高中,来自低阶层的子女是A高中的4.9倍,学生父亲职业为外地打工人员和农民阶层的比例最高。父亲职业层次会影响家庭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表6 A、B高中父亲职业分布(%)

(三)学生学习状态

1.学习时间

从调查获得的两校学生作息时间表,两所学校均为寄宿制高中,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学校硬性安排的时间下一天学习时间为510分钟(8.5小时),农村重点高中学生为700分钟(11.7小时),农村学生学习强度很大,超长的学习时间,使30.8%的农村学生表示学校施加的压力过大。

2.学习途径

从解决学习困惑的途径上看,A高中学生最倚重参加课外辅导班,而B高中学生最多的是靠自己解决。

图2 学生课外学习途径

四、讨论

(一)“垄断性高中”的循环:高中教育的城乡二元体制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鉴于历史因素和具体国情,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户籍壁垒及城乡两种资源配置制度。当时奉行以城市优先原则,“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城市被优先满足,而农村财政投入有限。这种对城市较为倾斜的教育政策使得农村在软硬件设施上都远远落后城市。改革开放后,国家努力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但是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城市集结了更多的资本、人才、公共福利,而农村则相对匮乏,因此城市对于人才、资源有更强的拉力,农村精英不断被城市发展的洪流吸入。

在本研究案例中,A高中作为省级示范重点高中,受益于国家财政对城市高中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其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先进的教育资源,具体表现为:

1.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A市教育局对A高中支持力度很大,A高中的很多优秀教师都是从该市其他重点高中里“挖”来的,由与B高中老师交谈得知,B高中每年都有很多优秀教师进入A高中,“因为那里工资更高,福利更好”。

2.拥有优异的教学成绩和优质的生源

由于中招考试是全省统一性的考试,A高中分数线常年位居第一,从考分上就能看出A高中几乎垄断了该市最优质的生源。

3.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

调查得知,A高中凭借历年优异的升学率而受到A市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给予其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以及能够从社会上获得资源的广泛途径,使得A高中能够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育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其教育实力。

4.拥有广泛的发展机会

从学校获得的机会来说,机会的多少取决于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A高中具备名校校长实名推荐的资格、自主招生成绩斐然、竞赛保送屡见不鲜。

A高中得益于国家对城市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发展模式,师资力量、教学成绩、生源质量、教育设施、发展机会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这些方面处处开花,使得以A高中为代表的、集中了城市最核心最优越的教育资源的“垄断性高中”进入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与此对比,以B高中为代表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二元化而受到严重剥夺的农村高中则陷入恶性循环。从B高中教务老师的叙述中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是黄金期,当时跟A高中不相上下的。后来很多老师离开了,高考成绩再也回不到巅峰时期了。”

(二)“垄断性学生”的循环:家庭资本与教育机会

1.城市学生:将家庭社会经济资本转化为个人能力,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特权教育合理化为公平的考试竞争

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拥有更多的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根据布迪厄的观点,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这就意味着家庭在不同方面的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更多资本的城市学生更易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习成绩和教育实力,实现由家庭资本到个人教育发展的转化。

这不仅发生和作用于高中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领域就已经出现了因家庭经济地位差异而导致的分流。由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入学并没有采用考试选拔的方式,而是就近入学,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子女送入优质学校,逐步实现优质教育的正向叠加。中招考试中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将之前由于家庭因素所享受到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个人能力,将教育资源不均衡获得合理化为统一公平化考试的结果。

2.农村学生:缺少家庭资本和教育资源的依托,唯有依靠个人努力奋斗尽力缩小差距

在家庭资本支撑起来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家庭资本匮乏的农村学生无疑成为牺牲品,他们为此所能够做出的努力是用更长的学习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来弥补家庭资本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

(三)高中教育资源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家庭资本的积累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家庭资本对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和城乡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形成的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家庭资本。城乡学生家庭资本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发展的差异,二者在独立作用与高中教育城乡分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互相依赖和加强的关系。通过户口与家庭年收入、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交叉分析发现,户口类型与家庭年收入、父亲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五、对策建议

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试图尽量缩小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均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首先,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水平的差距。

第二,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内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学校的福利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第三,高校应当自觉调整招生政策。在自主招生方面,考虑到城乡高中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学生视野的差异,应当在录取政策上适当向农村高中倾斜,避免用与学生城市统一的标准要求农村学生,自主招生的试题要兼顾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异同,要有针对性,求同存异。

第四,建立高中贫困生资助制度。政府应该予以专项财政支持,更要发动慈善团体、公益教育基金等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对经济困难高中学生的资助。

[1]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2]张湘洛.河南省高中教育普及前瞻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88-91.

[3]阿艳芳.竞争与公平: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差异研究一一以贵州省毕节地区四所高中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冯建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0(23):003.

[5]潘昆峰.区域内高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的调查研究及动力学分析[C].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2).

[6]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21.

[7]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21.

方圆圆(1993-),女,汉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G

A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教育资源城乡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城乡涌动创业潮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