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课本剧教学的原则

2016-12-13杨志国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课本剧综合能力

杨志国

摘 要:课本剧就是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自己以及同伴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活动。课本剧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为了能使课本剧成功表演,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些教学原则,让课本剧教学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关键词:课本剧;教学原则;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C-0083-02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一直都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薄弱的部分。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本文立足课本剧的实践,充分论述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课本剧元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如今,在推进语文课改,推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课本剧表演正独领风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我们沉浸在课本剧带来的惊喜中时,课本剧以外的内容日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课本剧教学到底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忠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入手,把这三方面原则贯穿到小学语文课本剧的教学中。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从问世以来,就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大门,使长期沉闷的语文课堂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为了让课本剧能服务语文教学,在此对课本剧教学的原则做以下分析:

一 、忠实性原则

(一)尊重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画面感和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学生表演。但在改编课本剧的时候不能篡改课文内容,这就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教材内容应达到看懂、吃透、消化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局,进而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人物在活动中的语言不要做删减,应当作为“台词”的基础语,特别是那些带有人物性格的语言,更不能随便更改,应忠实原文原句!这就要求改编在“课文内容”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合理联想,加之考虑时代背景、事件背景、环境背景、主题背景等等,对割裂的情节进行合理地疏通承接。但是,绝对要保持“原汁原味”,绝不能偏颇或者歪曲故事“真实面目”,更不能把真实情节改编得面目全非!

(二)不背离文章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课本剧教学在这方面达到了平时语文课上难以达到的效果,我们以往一般都是以教师反复地强调,学生认真地记忆为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现在学生能把剧本演下来了,你能说他们还不知道文章内容吗?每个角色演绎得声情并茂,你能说他们还不理解文章中心吗?不背离文章的中心就是不歪曲作者的表达意图,能准确把握字里行间传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整个表演,而不是个人理解冠以人物性格。把握中心思想在课本剧的教学中也是重点和难点,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让学生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才能成功表演!

(三) 符合文章的时代特点

每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每个年代也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课本剧的表演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旋律。课本剧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故事发生的年代的缩影,可以从表演中洞察社会问题和时代特点,在故事的情节中找寻历史的踪迹。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在表演时,学生要对这一时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了解,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军人的责任。台词的语言特点和人物的态度表现也要符合战争年代的人物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和年代的特征。

二 、主体性原则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本剧表演是一种研读课文、推敲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付诸于形的排演过程,是解读文本的特殊手段。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匆匆进行课本剧排演,学生“动”了,气氛“活”了,但细细品味,语文的“姓”没了,语文课成了纯粹的表演课。

因此,在表演课本剧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再深入研读,真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鲜活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传神的表情。这样,表演时,学生才会把自己融入文本,体验角色,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超越文本。

(二)重视角色的主体感受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可以质疑问难,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他们愿意尝试的体验等。在学习型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而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营造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尽管师生的评价对课本剧的表演具有指导作用,但课本剧的最终目的是要倾听表演者的声音,听他们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己在剧中的“地位”和表演时自己的心情。学生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课本剧也是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领悟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所以学生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我们教学成败最直接的体现。

(三)重视学生的平等参与

课本剧深受师生青睐的原因是: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着学生稚嫩向上的心。在这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旺盛的精力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而反观我们的课堂,课本剧表演成了成绩优秀、善于表演者的天下,那些天资平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能充当观众。课本剧在锻炼学生胆量、气质,在改变学生的不良性格,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明白事理等方面,都有一般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应该给每位学生参与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角色中彰显个性,使他们保持活动的兴趣。有时“后进生”的表现要远远强于一些“优生”。

三 、情感性原则

(一)提高学生审美价值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它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创造了艺术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像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通过表演,学生感悟到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在小学生的的心里激起的感情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各种体验和经历也是有限的,课本剧正好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情境,帮助他们借助这一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在课本剧刻意营造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尝试各种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真善美的熏染下,净化情感,陶冶性情;在与假、丑、恶的斗争中,明确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借助课本剧这面镜子,学生一定能更深刻地反思自我、洞察人生,增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批判能力。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形式也不仅仅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生“做人”与“成才”的整个基础教育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本剧表演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本剧”这种艺术形式,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课本剧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做到和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才是成功的课本剧教学。这一教学手段最终将变成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创造与展示的最佳艺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禹.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课本剧综合能力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交叉学科下高中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