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一个与“文”紧密相连的神圣之地
2016-12-13徐小跃
图书馆是一个与“文”紧密相连的神圣之地
不管如何定义和描述图书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图书馆既是文化的承载、传播、发展之地,也是有文化和向往文化之人的汇集之地。图书馆是文明与人文的象征,是一个与“文”紧密相连的神圣之地。
一切文化都由人创造,其表现形式不外是看得到的与看不到的两种,一个是“形而下者”,一个是“形而上者”。前者为“器”,后者为“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此之谓也。中国古人的这一精妙概括告诉世人,搞文化就是紧紧抓住“道”与“器”二字。道是本质,道是内容,道是体,道是本;器是现象,器是形式,器是用,器是末。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体与用,本与末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叫作“道器不二”。
“文以载道”,这是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句名言,并亦都认识到“道”较之于“器”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但究竟如何准确而又具体地理解这一看不见的、无形的“形而上者”之“道”呢?这恰恰又成为认知“文化”的一个非常关键之处。所谓“道”,就是思想、精神、信仰的总称,而“道”又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体现“道”的文化一定是归止和安止于“文明”的文化,从而亦是反映“人文”精神的文化。在此我想从本义上解释和阐述一下与“文”相关的几个概念,以期更加增强作为承载文化的图书馆人的文化意识、文明面貌,人文情怀和文人气象。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条理。古人说,“物相杂,故曰文”(《周易》语),“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语),“文,错画也,象交叉”(《说文解字》语),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文是指各种颜色复杂交错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幅有明晰纹理条理的齐整画面。
“文明”“人文”两个概念皆来源于《周易》的“贲”卦卦辞:“文明以止,人文也。”而“贲者,饰也”。所谓“饰”,即为文饰、装饰、修饰、打扮、装点。但如何“文饰”呢?第一要有“条理”,第二要“美丽漂亮”。所谓“条理”就是“合规律”,所谓“美丽”就是“合目的”。一个社会,一种人生当需要这种“修饰”的过程。所以说,“文明”“人文”是关乎“合规律合目的”的“装饰”“修饰”社会与人生的“伟大工程”和“神圣事业”。总之。呈其文理条纹者,即呈物之“明”者才叫“文明”;人文就是由人将存在于“对象”(多者)中的条理、纹理光明出来的人之行为、事业、活动、创造等。一句话,人所按规律性和目的性创造出的一切光明美丽的东西就叫作“人文”。简言之,做“文明”的事就叫作“人文”。
“文化”在汉语系统中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文”是一种美的称谓,而将其落实到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即对人的思想、精神和信仰进行教化的活动和行为就可被称作“文化”。
图书馆是文化的代表性场所,从而体现出她的神圣性,那么在建设和发展她的时候,务必要懂得上述道理。我们要采“好”书,藏“好”书,收“好”书;我们就是要将看似复杂交错的对象统一起来,按照既符合规律,又符合目的的原则描绘出一幅有明晰文理条理的齐整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人要不断创新,大胆尝试,将在过去看来似乎是冲突的行业融合起来,例如书店与图书馆,博物馆与图书馆,科技馆与图书馆,文化馆与图书馆等都可以在“文”及其“文明”“人文”“文化”的理念下进行交叉和融合,以实现以文利民,以文便民,以文惠民,并最终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人皆明“艺无止境”,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文无止境”。而之所以艺、文皆无止境,盖“道无止境”也。“道”正是表征那个无限开放性的存在。结论是:载道的图书馆亦当是一个无限开放性的存在。
南京图书馆馆长
《新世纪图书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