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理念下的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16-12-12李锐倪传斌肖巍苏秋军
李锐+倪传斌+肖巍+苏秋军
【摘 要】 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建构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行为的概念模型。以大学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数据拟合和访谈材料质性分析,旨在探明影响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合理利用平台交互功能,提升学习者听说技能;注重平台推广和学习者合理期望,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优化平台移动端配置,改善学习者用户体验;培养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网络学习效率;收集学习者使用反馈,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泛在学习;期望确认模型;朗文交互英语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0—0072—07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很难实现充分的交互式教学,更难解决教与学、学与用、课上与课下、管理与评估等的有效交互(宫力,2010)。在这种情境之下,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有望解决以上难题。通过构建PC、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终端“交互式”英语学习模式,遵循“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新理念,实现了教育技术支持下的3A学习(即Anyone、Anytime和Anyplace)(李卢一,等,2009),尤其是通过听、说、读、写、译和基本语法等6大模块的训练,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该平台由培生朗文教育集团开发,与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相比有如下优势:一是遵循着“泛在学习”新理念。平台有效地整合了PC端、PAD端及手机端资源,支持在线和离线学习,使用户在不同的设备间获得同步的学习体验和进度,创设交互性、跨平台的学习新模式和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二是拥有多样化和趣味化的课程材料。每个学习单元的课程材料都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单元间衔接也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极大地提升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三是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下半年,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将该平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然而,英语学习过程涉及相关语言知识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内化。因此,对该平台的持续使用与否势必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Bhattacherjee(2001)的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ECM)为理论基础,对外语学习者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以期为该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者(Barrette, 2015; 李锐,等,2015;翁克山,等,2012)围绕英语学习者的在线电子图书、在线作文自动评价系统及英语课程管理系统等技术的接受行为进行调查。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多为Davis(1989)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探讨英语学习者接受某CALL技术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然而,信息技术初始接受并不等同于持续使用(陈美玲,等,2014),一项技术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持续地被用户接受,尚需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而Bhattacherjee(2001)的期望确认模型正是基于考察用户对某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向提出的。
Bhattacherjee(2001)以Oliver(1980)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ECT)为基础并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的“感知有用性”因子,形成含有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向等因子的期望确认模型。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能够感知到某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的提高程度;期望确认包括“期望”和“确认”两个要素,前者为用户对某信息系统的心理预期,后者为用户实际使用感受的追加确认;满意度是指用户对某信息系统实际效果的满意程度;持续使用意向是指用户愿意持续使用某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Bhattacherjee, 2001)。不难看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有三个因素: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及满意度。而用户的满意度又分别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的影响,即用户对某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越高,使用该系统的满意度也会随着增强。此外,期望确认也影响着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本研究认为,Bhattacherjee(2001)的期望确认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满意”三个因子也适用于解释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意向。考虑到该平台遵循着“泛在学习”理念,因而“可移动性”(mobility)应作为核心要素进行具体界定。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黄等人(Huang, Lin, & Chuang, 2007)首次提出“感知移动价值”(perceived mobility value)这一针对移动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意指用户对移动学习价值的感知度。本研究也试图纳入“感知移动价值”这一因子,以考察其对英语学习者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和持续使用意向是否具有类似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得出由感知移动价值、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及满意组成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运用AMOS 20.0建构朗文交互英语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着重考察学习者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影响因素间关系,并借以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一)感知有用性
Scherer等(2015)在调查影响教师ICT技术接受行为时发现,感知有用性是影响教师持续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而Joo等(2011)通过考察韩国高校学习者使用在线学习工具几大影响因素(如感知存在感、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学习者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向等)间关系,证实了上述结论。此外,感知有用性对学习者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在本文中,学习者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感知有用性主要指该平台对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及个性化需求方面的满足。所以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H1):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2(H2):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二)期望确认
Lee(2010)在对台湾地区学习者使用e-Learning技术研究时发现,学习者的期望确认与其满意度及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学习者使用e-Learning的满意度及感知有用性越高,其期望确认也越高。这在Hung等人(2011)针对教师持续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得以印证。在本文中,期望确认主要指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在对学习者学习兴趣、使用效果及个性化需求满足方面的心理预期。所以本文的研究假设是:
假设3(H3):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4(H4):期望确认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三)感知移动价值
如前所述,Huang等人(2007)认为,用户使用m-learning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取决于该技术的感知移动价值,而感知移动价值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该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陈美玲,等,2014)。本文还认为,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感知移动价值对学习者的期望确认也产生正向影响,即该平台的“可移动性”会对学习者是否愿意持续使用的心理预期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5(H5):感知移动价值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6(H6):感知移动价值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7(H7):感知移动价值对期望确认产生正向影响。
(四)满意度
多数研究(Bhattacherjee, 2001; Lee, 2010; 陈美玲,等,2014)均表明,满意度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满意度主要是学习者对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愉悦性和满意程度。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8(H8):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某高校所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开展学习活动的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组利用班会时间集中进行纸质问卷投放,发出问卷400份,其中41份因填涂不完整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收回有效问卷359份,有效回收率为89.75%。其中,性别比例为男生41.8%(150人)、女生58.2%(209人);生源地比例为农村74.9%(269人)、县镇13.1%(47人)和城市12%(43人);专业比例为文科16.2%(58人)、理科38.2%(137人)、工科35.7%(128人)、商科5%(18人)和其他5%(18人);使用学期数比例为一个学期72.4%、两个学期6.4%、三个学期20.6%和四个学期0.6%。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其中,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英语学习者使用朗文交互英语系统的总体概况;个别访谈则为问卷调查的延伸,为问卷调查的结果提供更为“纵深式”支撑,二者形成有机互补。针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建模部分交由AMOS 20.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拟合。
1. 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学习者的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生源地、专业和使用学期数等);第二部分为学习者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几个影响因素的调查,题项主要参考了先前研究已有问卷(参见表1),具体为:感知移动价值(perceived mobility value,PMV)、满意度(satisfaction,SAT)、期望确认(confirmation,CON)、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持续使用意向(continuance intention,CI),均以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计分。为了防止题项表述含混不清,先邀请30多名不参与最终问卷调查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预实验(pilot study),再根据反馈意见对预实验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进一步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其中,信度主要涉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α)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各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且各维度的Cronbach α均大于建议值0.7(荣泰生, 2009),说明数据稳定性较好。此外,组合信度反映了各维度中所有题项能否一致性地解释该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的CR值均大于建议值0.6(朱少英,等,2015),说明每个题项能够较一致地解释其所代表的维度。
效度检验主要为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数据汇总结果见表2和表3。表2显示,各维度的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均在0.8以上,符合Anderson和Gerbing(1988)提议的数值,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就区分效度而言,按照Fornell和Larcker(1981)的做法,如果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小于其相应的AVE平方根,则说明各维度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由表3可知,区分效度结果满足上述建议,故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 个别访谈
在问卷回收完毕后,邀请参与问卷调查的部分自愿接受访谈的大一(n=7)、大二(n=9)学生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在征得学生同意并签署访谈知情书后,课题组成员采用Sony录音笔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事后专人使用密歇根大学开发的语音转写系统(Sound-Scriber)对所收集的汇总录音材料进行转写,并将学生集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提炼、编码。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学生使用该平台的系统属性(感知移动价值和感知有用性)和用户属性(期望确认、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等)相关问题展开(详见表4),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质性材料支持。为了尽量保证受访内容客观完整,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按照访谈提纲灵活引出访谈话题,尽量让受访者多说,必要时仅作少量重复以维持话轮延续,对受访内容不做任何关联性评价。访谈完毕后,给予受访学生少许报酬。
三、研究结果
(一)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
表5为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各维度描述统计结果。其中,感知移动价值、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向的均值分别为3.007、2.616、2.538、2.818和2.751。各维度的得分均偏低,仅“感知移动价值”这一因子为中等程度分值。这似乎表明,学生对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向的元认知较为消极。究其原因,有的学生认为“该平台尚未被合理利用”(S2)“更多时候,我们带着完成任务心理而非积极主动地去使用它”(S15);不过,也有学生反映,“对该平台支持手机APP安装的功能表示认可”(S13)。这一方面说明,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可移动性”特质得到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在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及满意度方面较低的元认知结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对整体模型进行数据拟合。根据荣泰生(2009)的建议,选取六项参考拟合指标,分别为: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MIN/DF)、平均平方误差平方根(RMSEA)、拟合优度指标(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标(AGFI)、基准化适合度指标(NFI)和比较适合度指标(CFI)。详细拟合结果见表6。
表6显示,CMIN/DF为4.490,小于参考值5;RMSEA为0.099,小于参考值0.1;GFI为0.878,AGFI为0.827,均大于参考值0.8;NFI为0.950,CFI为0.960,均大于参考值0.9。以上数据说明,该模型符合参考标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三)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检验结果
表7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β=-0.039,p>0.05),即H1未得到验证,说明感知有用性对学生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行为意向不具有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β=0.417,p<0.001)、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β=0.857,p<0.001)、期望确认对满意度 (β=0.551,p<0.001)、感知移动价值对感知有用性(β=0.104,p<0.001)、感知移动价值对持续使用意向(β=0.126,p<0.001)、感知移动价值对期望确认(β=0.652,p<0.001)及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β=0.857,p<0.001)均产生正向影响,即H2、H3、H4、H5、H6、H7和H8均得到证实。
四、讨论与建议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及研究假设的验证,最终得到学生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影响因素修正模型(见图2)。总体上,该模型与Bhattacherjee(2001)的期望确认模型较为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感知移动价值为该模型新增添的影响因素。此外,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未产生显著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利用平台交互功能,提升听说技能
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对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该结论与既往研究(如Bhattacherjee, 2001; Lee, 2010)存在一定差异,他们的研究认为,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均产生显著影响。对此,我们认为可能由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本文考察的是泛在学习理念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技术——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相较于其他CALL新技术而言,该技术的教育用途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即便学生在基于移动技术学习某门课程时觉得有用,他们不一定对其持续使用与否拥有足够信心。有学生反映,“目前平台用起来还可以,我并未想过以后会不会继续使用”(S13);另一方面,CALL新技术的实际用途也可能会影响学生持续使用的行为意向,即CALL新技术不同的功能定位会对学生持续使用与否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将移动技术(陈美玲,等,2014)用于获取学习资料可能不会很受欢迎,毕竟移动终端的屏幕一般都不大,下载资源(尤其是内存较大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需耗费大量流量等,势必会影响学生持续使用该技术的意向。不过,如将其用于人际交互活动,学生的使用感受可能会有所区别,其持续使用的行为意向也可因而提高。这在访谈中也有所反映,有些学生认为,“我更倾向于安装PAD版APP在屏幕更大的平板电脑上使用”(50%,n=8)“我更喜欢在WIFI状态下使用”(37.5%,n=6)等。这表明,教师应合理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交互功能。除了使用该平台系统自带人机交互训练外,还应注重由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增进师生间、生生间融洽的协作关系(李锐,等,2013),同时也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语言技能。另外,针对占用流量较大的多媒体资源,将压缩包通过局域网形式传送给学生,或上传至指定云盘资源库供学生自行下载等。
(二)注重平台推广和学生合理期望,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
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有关学生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影响因素的几个元认知结果显示(见表5),学生的期望确认值较其他因素偏低(M期望确认=2.538)。进一步对期望确认与五点量表中间阈值“3”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期望确认与中等元认知程度具有显著差异(t(358)=-8.214, p=0.000)。这综合说明,学生对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使用效果的初始期望与其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正如有些访谈学生所言,“我的写作能力较差,起初我指望通过平台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S7)“之前,我对平台了解并不多,被动地使用后,发现好像没有多少效果”(S4)。课题组针对受访学生“对朗文交互英语了解情况”综合后发现,有14人表示此前未曾听说过该平台(高达87.5%,14/16),可见该平台的推广力度较为欠缺,这也就不难理解学生较低的期望确认值。这说明,一方面,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期望要符合实际。要求厂商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了解其实际使用效果,便于形成合理、切合实际的初始期望值。此外,还可通过培养“意见领袖”的方式,发挥其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便于为其他学生推荐和分享个人的用户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使用期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期望,继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比如,学生期望通过平台开展交互活动,提高听说技能,然而教师却把这个平台作为发表学习资源的工具,这时学生的期望确认值可能不会很高,因为学生的期望确认值是影响其满意度较为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杨文正,等,2015)。
(三)优化平台移动端配置,改善用户体验
感知移动价值对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及持续使用意向均产生正向影响。表5显示,在几个影响因素中,仅感知移动价值的元认知结果较高(M感知移动价值=3.007),说明作为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可移动性”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与平台基于“泛在学习”理念的设计初衷较为相符。在对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既往研究中,Huang等人(2007)认为,感知移动价值仅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还表明,感知移动价值显著影响英语学习者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期望确认及持续使用意向。这说明感知移动价值是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变量,与上文学生元认知结果数据也相吻合。因此,对于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手机APP的支持不应仅为“从无到有”,更应“从有到优”。在教育产品移动端APP设计时还应遵循“功能多样、操作流畅、布局清晰、交互便捷”的设计原则(王萍,2013),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使用诉求,简化烦琐的操作流程,方能为更多学生所接受且持续使用。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表5表明,学生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的满意度并不高(M满意度=2.818),满意度的元认知推断统计结果为中等偏下程度(t(358)=-3.090, p=0.002),这点在访谈中也得到证实。例如,有同学反映,“我对(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可能是由于暂时还没适应网络学习习惯,当我在屏幕上阅读时速度变慢,学习效率不高”(S1)“我还没有养成随时查看网络学习任务的习惯,如果老师不多次提醒的话,我经常会忘记”(S12)。可见,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尚较为欠缺,无疑会影响其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其持续使用意向。这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学生应养成“确立目标、计划制定、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和调整自我”组成的元认知策略(倪清泉,2010),尽早适应人机交互学习模式。
(五)收集反馈信息,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满意度是影响持续使用意向的决定因素。图2显示,影响学生持续使用意向的因素有感知移动价值和满意度,二者却有明显主次之分:满意度是影响持续使用意向的决定因素,而感知移动价值则是影响持续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0.86 vs. 0.12)。这在杨文正等(2015)的研究中得到了部分印证。他们对中学教师持续使用数字资源的影响因素调查时发现,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均是影响其持续使用数字资源的重要因素。本文与他们研究结论的区别是,本文并未发现感知有用性对学生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行为意向的显著影响。这可能表明,满意度是影响学生持续使用该平台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对此,厂商可通过公众论坛或自媒体订阅平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订阅号)等渠道收集学生使用反馈,建立“学生-厂商”间良性互动关系,开发出能够提升其满意度的教育产品,这也将有利于促进该平台的进一步推广(李锐,等,2015)。
五、结语
本文以Bhattacherjee 的期望确认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感知移动价值对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及持续使用意向影响显著;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及满意度也有显著影响;满意度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向;而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对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
囿于种种客观原因,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本研究仅考察大学英语学习者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还可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群组分析技术考察不同类型英语学习者(如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学习爱好者等)持续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影响因素的差别;另一方面,本研究仅纳入“感知移动价值”这一与移动学习密切相关的变量,未来的研究还可以通过纳入其他相关变量(如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情感因素等)进一步优化期望确认模型的维度,以提升其理论阐释力。
[参考文献]
陈美玲,白兴瑞,林艳. 2014. 移动学习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12):41-47.
宫力. 2010. 探寻交互式语言教学新模式:以《新时代交互英语》为例[J]. 外语教学(5):86-90.
李卢一,郑燕林. 2009. 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 现代远距离教育(4):17-21.
李锐,江军. 2013.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新视角[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5):158-160.
李锐,倪传斌,苏秋军. 2015. 学生使用在线作文自动评价系统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64-68.
倪清泉. 20l0.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外语界(3):30-37.
荣泰生. 2009. AMOS与研究方法(第二版)[M]. 重庆大学出版社:82,192-193.
王萍. 2013. 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6):34-41.
翁克山,李青. 2012. 以学习者态度为导向的课程管理系统有效性评价研究[J]. 现代外语(1):79-86.
杨文正,张静,刘敏昆,游旻龙. 2015. 数字教育资源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扩展的ECMISC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11):54-61.
朱少英,申国昌. 2015. 精品课网络资源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51-56.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Barrette, C. M. 2015. Usefulnes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research in introducing an online workbook. System(49): 133-144.
Bhattacherjee, A.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3): 351-370.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3): 319-340.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Huang, J. H., Lin, Y. R., & Chuang, S. T. 2007. Elucidating user behavior of mobile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Electronic Library(5): 586-599.
Hung, M. C., Chang, I. C., & Hwang, H. G. 2011. Exploring academic teachers continuance toward the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The role of causal attribu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57): 1530-1543.
Jin, X. L., Zhou, Z. Y., Lee, M. K. O., & Cheung, C. M. K. 2013. Why users keep answering questions in online question answering communiti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33): 93-104.
Joo, Y. J., Lim, K. Y., & Kim, E. K. 2011.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persistence: Examining perceived level of presence,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 as predictors in a structural model. Computers & Education(57): 1654-1664.
Lee, M. C. 2010.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ward e-learning: An extension of the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Computers & Education(54): 506-516.
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 460-469.
Scherer, R., Siddiq, F., & Teo, T. 2015. Becoming more specific: Measuring and modeling 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ICT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88): 202-214.
收稿日期:2015-12-21
定稿日期:2016-04-13
作者简介:李锐,博士研究生;倪传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97)。
肖巍,讲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401331)。
苏秋军,讲师,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50224)。
责任编辑 韩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