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宁津”建设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2016-12-12郑晓敬王拥昊

中国经贸 2016年19期
关键词:信用诚信信息

郑晓敬+王拥昊

近年来,针对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宁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的现状,宁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诚信宁津”为目标,着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内参、《农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30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2016年,省发改委将宁津县列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为深入了解诚信宁津建设情况,客观分析“诚信宁津”建设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复制作用和借鉴意义,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诚信宁津”建设主要做法

1.组织领导明确有力,运行、督导环环相扣

(1)健全保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委员会,分层面建立政务诚信建设、社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建设3个专项指导组,乡镇、部门和村级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相应明确了3个指导组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

(2)顶层设计开展。强化县委推动功能,把建设“诚信宁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高规格开展诚信宁津建设活动。先后9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诚信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诚信标准、奖惩政策、考核办法等文件达47个、近11万字。

(3)加大检查监督。县纪委负责对《宁津县诚信信息录入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所有责任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各级各部门“诚信宁津”建设的组织情况、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县诚信办负责对诚信信息录入工作、各类诚信主体的评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在政府网站开设举报信箱,在县电视台、《宁津报》开设曝光台,在县“诚信办”设立举报电话及举报短信平台,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2.上线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确立了基本原则

(1)搭建征信、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聘请专业公司研发了“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统一设定了两级征信端口,按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主要包括四项功能:一是基础信息;二是加减分信息;三是根据加减分信息的录入自动生成诚信主体的诚信成绩;四是网络公开查询诚信主体诚信分数和等级。

(2)明确信用主体,确立信息采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对各成员单位采集和录入信息的明细,基础信息由一级端口部门(设在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负责采集录入、初审确认,实行了信息录入告知制度;失信信息“谁制定标准、谁负责录入”。县诚信办对一级端口录入的失信信息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诚信评价。

(3)落实责任主体,建立不良信息采集、申诉、复议机制。乡镇(开发区、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对发现的失信行为,向失信主体进行书面告知无异议后,进行录入并上传相应的证据。信用主体认为信息录入机关录入、对外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的,有权提出申诉。申诉人对信息录入机关回复不服的,可持相关证据向县诚信办申请复议。

3.完善系列制度,确保诚信宁津建设成果和诚信系统深入应用

(1)制定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评定办法。印发了《宁津县“诚信企业”评定办法(试行)》,《宁津县“诚信个人”评定办法(试行)》,及诚信公职人员、诚信市民、诚信村民3个“诚信标准100条”,企业“诚信标准30条”。

(2)制定了信息管理和录入的管理办法。印发了《宁津县诚信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宁津县诚信信息录入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宁津县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录入标准。分为管理服务对象加分标准、管理服务对象减分标准两大类,涵盖个人、单位、企业、农村两委加减分标准共计860条。县诚信办研究制定了加分标准50条。

(3)力促互通互认机制建设。制定了《关于对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征询使用的办法(试行)》,在人员招聘、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工程、资质审核、融资信贷等10个方面推行信用信息征询使用,全县各级各单位在行使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信用信息作为必须一环,并对失信主体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限制。

二、“诚信宁津”建设的缺点分析

1.侧重道德层面约束,诚信报告不展示客观记录。诚信宁津建设更侧重对该县个人、企业及相关组织在道德层面进行约束,更侧重通过标准的量化,将原本模糊的道德指标变成可查、可看、可用的实际分值。以“诚信公职人员”100条标准为例子,金融诚信仅有10条标准,占10%,爱党爱国、遵纪守法、道德诚信、爱岗敬业四项占到了90%。同时,诚信报告展示较为简单,仅将各类主体划分为A、B、C、D 4个等级,显示个人、企业的评级和得分,而不显示相关诚信数据记录。

2.存在行政许可前置之嫌,信息共享性差。所采集信息均为驻地信息未覆盖到驻地在县域之外的对象。对外地到宁津办理业务的个人或企业而言,必须到诚信办提交相关证件、录入基础信息、开出基础分为100分的诚信报告才能办理后续业务,增加了外地人(企业)办理业务的环节,变相提高了准入门槛,有设置前置环节的嫌疑。同时,该系统与域外类似机构信息难以共享,形成了信息建设的一座孤岛,在发展大数据的今天,其后续运行前景并不特别乐观。

3.县委县府文件开展建设,持续性不能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推进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于县人大没有立法权,诚信宁津建设活动均以县委县府文件名义开展,遭遇县委县府换届或者上级政府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统一部署,其现行做法是否继续进行不得而知。另外,各部门汇总上报的加减分评价标准部分有遗漏或欠缺公平,使得对个人、企业评级及分数容易引发社会公众质疑。

三、对“诚信宁津”建设的思考与借鉴

1.政府重视,强力推进,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首要原则强调的就是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作用,并立足顶层设计、整合归并资源、强化行政推动。当前,人民银行各级行都在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地市为单位构建小微企业数据库,以县(市)为单位构建农村数据库,在省级层面搭建省域征信服务平台。这有效避免了信息孤立存在、后续发展乏力的情形,但是在数据采集方面往往遭遇瓶颈。解决这种困难,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尤为关键,只有当地党委政府对人民银行区域征信系统建设给予支持,并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强力开展信用信息采集活动和电子化存储工作,加大行业间信用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互享力度,才能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2.统一行动,多方努力,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数据库建设是重点。“诚信宁津”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是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当前,由于地市征信管理部门分设时间较短,县域征信岗位人员多为兼职,多数地域缺乏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和现成经验,需要在工作思路上统一、工作节奏上平衡,统一相关信用指标目录、分类管理标准和建设规范,理清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推进思路,并进一步加大对下的指导和辅导力度。对于各地市建设的可行性经验做法,建议上级行及时总结编发。同时,基层人行征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推动政府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在信息共享方面,建议借鉴诚信宁津信息录入方式,为相关信用信息共享单位设置录入或信息导入端口,解决数据传输过程的保密问题。同时,设定录入本部门数据和查询其他数据的权限,提高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3.加大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力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的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建议今后在区域征信系统建设方面,应加快围绕省域平台的相关制度建设。同时,针对省域平台数据采集、查询应用及非银行信息异议处理等相关制度尚未出台,易造成基层混乱操作,引发客户投诉的现状,可探索在省域征信服务平台中引入评级机制,对信息主体试行级别管理,并借鉴“诚信宁津”建设经验,推动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推动形成市场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以此提高信息主体的失信成本。

猜你喜欢

信用诚信信息
神秘的植物工厂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失信商人的悲剧
订阅信息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展会信息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