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巧”
2016-12-12姜甫清
姜甫清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应该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包括新知识的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丰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这一重要环节,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计,同样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和谐发展。
一、巧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明朝著名诗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话讲的虽是写作,但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角色的重要手段。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如故事导入法,商鞅“立木为信”导入《大变革的时代》,唐玄奘“曲女城辩法”导入《对外友好往来》;诗歌导入法,杜甫的《忆昔》导入《开元盛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辉煌的隋唐文化》;歌曲导入法,《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最可爱的人》,《春天的故事》导入《改革开放》……另外,还有成语导入法、对联导入法、史料导入法、音像导入法等。少而精的几分钟导入,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有启发性,通过导语的巧妙设计,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设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师如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思维。
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教师围绕“变法”这一知识点,多层次地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从内容中可以看出它对哪些人有利?有什么进步作用?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教训?这样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层层设疑,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情境,感悟人生价值
历史的主角是人,历史教育在完善人格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让学生穿越时空,以特定的角色进行情景体验,用情感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体验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收获。
如学习《文艺复兴》一课时,一起跟随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国,我们不难发现,当十四世纪绝大多数人还匍匐在上帝的脚下丧失真实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时,但丁已在探索人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代表知识和理性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找到了知识和爱的天堂之路。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跟着历史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巧用实践,塑造社会化人格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使所学知识变得丰满、深刻,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能力,逐渐形成社会化的人格,为其将来主动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如学习《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组织学生自拟调查提纲,访问熟悉海门市常乐颐生酒厂发展历史的老人,了解颐生酒厂曾经的辉煌和经历的曲折,并写成调查报告。通过颐生酒厂的发展历程,“窥一斑而见全豹”,学生不仅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所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遇到困难集体解决,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巧妙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服务当代。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民主建设、社会发展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现实有联系的历史知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
如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0多年了,但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未散。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联系近年来日本发生的文部省篡改教科书、首相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汲取历史的教训,警钟长鸣。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在透析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现实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巧用地图,升华学生情感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新颖多彩,相对于文字记载而言,历史地图以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能反映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受学生的喜爱,更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画面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正冉冉升起,全场肃立,无数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面对这幅图,愉悦、自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能不激荡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灵魂吗?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巧妙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意志、价值观、人生观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