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2016-12-12石慧
摘 要:本文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策略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优势和作用
1.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汉语言文学的现象和文学规律,是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则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具有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教育的精神力量和人的综合素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素养底蕴的厚度,一个国家要实现兴旺发达,不仅仅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更胜一筹,还要在人文素养上更上一层楼。人文素养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专业的开拓和研究上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汉语言文学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日益交融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其自身的专业学科发展日益重要,去对其他专业科学的辅助作用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2.汉语言学科发展相对成熟,具有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已经成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专业的扎实基础和雄厚的整体实力,在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都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具有德高望重的的、影响力深远的专家和教授,另一方面则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互衔接的师资队伍。另外,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带动了全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管是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还是在其他专业科学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和缺陷,那就是教学模式老套、死板,课堂氛围对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依然采取灌输式思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和消极的,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低。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只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将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导致所学和所用相互割裂、难以衔接。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模式一直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和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相背离。
2.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前人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专业教师和学者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没有多少的创新之处,这导致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固化,教学模式的成熟使其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即便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对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开拓创新和突破枷锁的重要要求。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部分教师依然沉浸在传统得到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挫伤,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升。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就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要求高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多元化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和层次的多样化。但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几何式增长,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万,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00多万,数量增长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新成长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了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增强大导致了就业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紧张。在教育发展新趋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温煦专业亦是如此。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已经达到了饱和,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时而动,将专业教学的改革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趋势趋于一致。
2.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来看。近年来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凸显,岗位和职业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原有的人才类型和社会发展需求渐行渐远,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吻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改革不乏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分工在细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汉语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科研、文学创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来看,市场营销、新闻、媒体、广告和出版行业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汉语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适时地调整培养的方向,让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满足社会岗位工作的需求和要求。否则,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面对工作岗位则会显得束手无措、无能为力,难以成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重要一点。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途径
1.进行课程体系升级,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将教学方针定位在实现学生发展层面上,积极动态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立足于就业为导向的、在一定知识体系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的人才。课程建设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很好地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就要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反思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在精确把握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教育规律,改革和变革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规划,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让汉语言专业学校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高校在变革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把握应用性和特色化的原则,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普及度已经非常高,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量则会大比例上升,汉语言专业人才依然是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需人才的主体部分。高校教师要根据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应用课程,提高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提高计算机能力以应对办公自动化、交际信息化、影像化的时代特征。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汉语言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之中去,为学生改革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角色。
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职前培训的力度。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可由原来的学校、机关、新闻媒体扩大到社会各行各业,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12).
[3]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