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2016-12-12李淑梅
李淑梅
摘 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教材与教法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积极投身于课改研究之中,把教学改革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大胆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获取必需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问题的求知欲。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恐惧,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要想调动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要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由于个体性差异,教师也要找准切入点,把握问题的关键,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专门地进行辅导帮助。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教学情景的设定,小学数学很多的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将这些日常场景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最终给予小学生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采用提问、抢答、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3,5,7,______,_____,_______。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等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找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怎样读,怎样写,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小数,使学生对小数有了深刻的印象,远比老师翻来复去的讲收到的效果好。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充分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供给了技术保障。教育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整合了优质的数学课程资源,活化知识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保障。比如,在进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较为困难,教师针对具体实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案例,如某城市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某小学近十年来学生人数的统计图、某个景区一年内每月接待游客人数的统计图等等。这些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案例,揭示了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为今后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多媒体的使用为打造高校数学课堂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保障,教给了学生一种统计的思想,这也是“大数据”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五、恰当处理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6个),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笔者认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
事实证明,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实施,关系到小学教师基础素质教育的培养以及全民素质的提升与否。
参考文献:
[1]姜丽艳.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2]赵秉苓.探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周刊,2013(36).
[3]李瑞利.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数学学习兴趣[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