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2016-12-12康健
康健
摘 要: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文徵明一生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山水画。长期以来,论者多从整体上论述文徵明山水画的绘画技法、风格特征和绘画境界等诸多问题,对于文徵明雪景山水这一类作品关注较少。虽然文徵明传世的雪景山水画并不是很多,但都是表现其深厚绘画功底的精品佳作,其中不乏巨幅长卷。本文试图结合其论画题跋和代表作品,深入阐释文徵明雪景山水的创作方法、师承渊源以及精神境界,这对于丰富和发展当代雪景山水画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徵明;雪景山水;师承;精神境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70-02
雪景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比较受欢迎的题材之一。隋唐以来,在王维、李成、郭熙、范宽、马远、夏圭、李唐、黄公望等众多画家的探索和实践下,雪景山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文化意蕴以及精神诉求。雪景山水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冬日群山的壮丽景色,更重要的是,画家借山川之雪景表现自己孤高拔俗的精神境界。雪景山水发展到明代,呈现出新的时代风格面貌和笔墨造型语言,出现了众多富有特色的雪景山水画家。主要有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院体雪景山水画家和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格雪景山水画家。两类画家因其师承对象的不同而形成了绘画风格的差异,戴进、吴伟师法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多以斧劈皴为主,用线刚硬,笔墨较为放纵,形成了粗放的院体雪景山水画风格。沈周、文徵明师法董巨、元四家以及赵孟頫等,多以披麻皴为主,用线强调书写意味,笔墨层次丰富,形成了文人画风格的雪景山水画风格。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有雪景山水传世,如沈周《灞桥风雪图》、唐寅《函关雪霁图》、仇英《剑阁图》等,其中文徵明的雪景山水画存世较多,据统计,现藏于各大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的作品有十幅(卷)多,如《雪桥策马图》(南京博物院藏)、《湖山雪霁图》、《山居雪霁图卷》、《雪景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寒林晴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关山积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阴晴雪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溪山积雪并草书咏雪诗合卷》、(传)《雪满群峰图》、(传)《雪山觅句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传)《雪山跨蹇图》(广东省博物馆藏)①、《溪山冬雪图》、《雪山行旅图》等。
一、文徵明雪景山水画风格特征
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尤其以“细文”山水画名世。文徵明的雪景山水也有此种风格差异,基本上延续了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特征。文徵明终生服儒科,深受儒家文化熏染,追求温润平和的风格,推崇精致、秀润、淡雅、含蓄的画风。这在其雪景山水中表现地也非常明显。
《关山积雪图》是文徵明雪景山水真迹的代表作之一。此作为文氏纪游类作品,嘉靖六年(1528年)冬,文徵明与忘年交王宠同游楞伽山,适逢大雪,二人借宿山中僧舍。游览之余,王宠携佳纸索画,文氏乘兴而作。只因画卷太长,一时未完,时作时辍,五年始成。此卷群山环抱,山体绵延数百里,寒林村舍,若隐若现。偶有朱衣骑驴者行旅于山中雪道,交谈甚欢,丝毫不惧寒风凛冽。文氏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幽深宁静的洁白无垠之境,置身其中,仿佛远离尘世纷扰,心灵得以澄澈。唐寅对此图甚是赞赏:“徵明先生关山积雪图全法二李,兼有王维、赵千里蹊径。观其殿宇树石、村落旅况,无不曲尽精妙,可以追纵古人。千山寒色,宛然在目,殊非高手不能……此卷丰致清逸,令人畏敬。信胜国诸贤不能居其右矣。”
文徵明在《关山积雪图》长卷中论及其创作的初衷和过程时曰:“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郭忠恕之《雪霁江行》,李成之《万山飞白》,李唐之《雪山楼阁》,阎次平之《寒岩积雪》,赵承旨之《袁安卧雪》,黄大痴之《九峰雪霁》,王叔明之《剑阁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余皆幸及见之,每欲效仿,自歉不能下笔。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枷僧舍,值飞雪几尺,四顾千峰失翠,万木僵仆,乃与履吉索素缣,乘兴濡毫为图,演作《关山积雪》。一时不能就绪,嗣后携归,或作或辍,五易寒暑而成。但用笔拙劣,虽不能追踪古人之万一,然寄情明洁之意,当不自减也。因识岁月以归之。嘉靖壬辰冬十月望日,衡山文徵明记。”②从文中列举的历代雪景大师来看,文徵明对雪景山水的表现方法颇有研究,自谦画技稍逊于古人。这种谦虚的态度在他题《关山积雪图》中表现尤为明显:“余尝观郭河阳真迹,峰峦溪壑,苍润淋漓,深得唐二李将军笔法。昔年余在京师,友人持河阳《关山积雪卷》出示,时观之令人洒然而醒,燕市风尘,不觉洗尽。距今思之,已隔二十馀年矣。追忆此卷,神情欲飞、辄洗笔摹一过,凡二越寒暑始就。自谅技拙,不敢媲美古人,更不兔效颦之意。嗟嗟!仅可得其皮毛,未能得其神骨耳。后日若欲,仿佛此图,则有余之赝本在也。”③ 观郭熙《关山积雪卷》,文氏谦虚称其仅得其皮毛,未得其神骨。
《溪山积雪并草书咏雪诗合卷》是文徵明另外一幅雪景山水的精品长卷,后附草书雪诗。此卷作于嘉靖壬子(1552年)秋七月既望,文徵明此时八十三岁。画中山石林木用笔严谨秀润,丝毫毕现,雪景迤逦铺设,幽深旷远,万籁俱寂,为其晚年精构。卷后书法遒劲俊逸,得宋人米芾、黄庭坚之笔法神韵,参以怀仁《圣教序》自成其法。文徵明在卷后写道:“岁暮群芳息,枯条鸣北风。层阴结黯霮,朔雪飞长空。玄冥肃气象,物化归终穷。妍华肇伊始,冉冉收春功。积雪缟晴昼,离离见高松。睠荪岁寒姿,不复知春冬。旭光时明灭,奄忽浮云踪。尘心不能蕺,岁晏徒忡忡。朝光射晴绮,飞霙炫瑶姿。微风吹竹藂,文玉纷差差。霜草行已繁,冰谷流寒凘。玄机抱终始,逝矣夫何凝。夜寒拂衾裯,晓色明窗牖。有客促叩门,稚子方拥帚。玉梅已敷英,寒香在纤手。一樽谁与同,自入无何有。空庭集饥鸟,景色入寒洹。浓阴酿朔雪,松石积缟素。玉颜不望好,日出四檐雨。薄晚北风微,幽人启朱户。”此卷是文徵明诗画合璧的雪景山水佳作,文氏晚年醉心于诗文书画之中,内心已真正决意于仕途,他借冬日之雪景表现自己的明净超脱之情感,诗文与绘画相得益彰,互相生发。
二、文徵明雪景山水画造境的笔墨语言
古人对雪景山水画造境的笔墨语言已形成了许多方法,如画中“雪”的表现方法有“借地为雪”、“敷粉法”、“弹雪法”等,雪景山水画中的树木多以枯木寒林为主,并结合具体的用墨、用水与设色法表现雪景的效果。宋郭若虚说:“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借地为雪”法是雪景山水画造境中常用的笔墨语言之一,相传最早出现在王维《山水诀》中。元代黄公望常用此法表现雪景,他的《九峰雪霁图》即用此法写之。文徵明的雪景山水画基本上继承了此种画法,画中多“借地为雪”,再配以枯木寒林、房舍溪水等点缀画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
从文徵明现存世的雪景山水画作品来看,他广泛继承了沈周、黄公望等诸家笔墨精神,在用笔方面,强调书法性笔意,崇尚以书入画的写意精神;在笔墨技法上,多以元人披麻皴或少皴为主要造型语言,较少采用宋人以斧劈皴为主的雪景山水画造境方式;文徵明的雪景山水与他的细笔山水画一样,重视对山川、树木、房舍等形体的严谨刻画,布景巧妙丰富,意境幽深旷远。强调诗文、书画、印章的融合和生发,借山川之雪景表现自己孤高拔俗的精神境界。可以说,雪景山水画在明代实现了诗文书画与印章的真正融合,文徵明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作为山水画实践者,学习与研究文徵明雪景山水画,对于丰富和发展当代雪景山水画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释:
①肖燕翼,陆士仁.朱朗伪作文徵明绘画的辨识[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01):27-35.
②③文徵明(明),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349-1350,1368.
参考文献:
[1]文徵明(明),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杨建峰.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文征明 上下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