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中的几点思考
2016-12-12郭仁起
摘 要: 现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两化融合的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低功耗广域网、工业4.0、PPP融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机会、新模式、新理念的出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热潮背后也同样存在一些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建设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整合各方面资源合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不够彻底等。只有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收获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关键词:智慧城市 大数据 物联网 新模式 理性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243-01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4年8月正式发布,这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份系统性的文件。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城市”首次写进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文件也层出不穷,李克强总理在国内、国际的会议中多次提及智慧城市。
什么是“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从理念的提出到如今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上面的三方面可知,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阶段。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 等现象,切实规避以上问题的风险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 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2.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3.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
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 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
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三、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建设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面向需求, 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实现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1.注重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2.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领域,基本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能源、通信、交通、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基本形成面向市政管理、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4.注重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推进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基础网络环境, 继续推进城乡宽带普及和提速,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TD-LTE 规模商用,实施“三网融合”。
5.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集群竞争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郑龙,郑敏,喻晓峰,等.虚拟城市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6,23 (10): 185-188.
[2]KASHIWAGI H.The‘information cityas management apparatus[J].Japan Forum,2011,23 (2): 263 -271.
[3]DEAKIN M,HUSAM A W.From intelligent to smart cities[J].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ternational,2011,3 (3) : 140-152.
[4]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 管理工程学报,2012,26 (4): 1-6.
作者简介:郭仁起(1964-),男,长治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