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2016-12-12李新伟
李新伟
摘 要: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文在对影响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高职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学习兴趣 策略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33-01
一、高职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今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措施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选择生源的范围越来越小。高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普遍缺乏。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厌学情况普遍,逃学,旷、缺课,早退、迟到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造成了高职教育难度比普通院校大,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局面。
高职生的学习兴趣现状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怎样使高职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培养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将来成为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漯河市某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各专业的学生。研究工具:“高职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简况、社会体验、学校体验、家庭体验与自身体验五部分组成。从调查情况来看高职生学习兴趣受外界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SPSS19.0内部一致性的方法检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因素
调查问卷“社会体验”下的3个项目的Alpha值为.5721,具有内在一致性。近些年由于普通高校扩招,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只有高考成绩差才会去上高职高专院校。负面的社会舆论使63.7%的高职生受到较大影响,他们普遍感到自卑,认为上职校低人一等,自暴自弃,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另外社会部分人的“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也影响着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其学习兴趣降低。
2.学校因素
调查问卷“学校体验”下的4个项目的Alpha值为.6132,具有内在一致性。运用相关分析检验出问卷第11项高职生“学习兴趣”和第4项“教师授课水平”的相关系数为.3763,和第5项“课程设置”的相关系数为.2498,和第7项“教育管理”的相关系数为.3542, 三对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意义。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的就业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问卷 “学生自身体验”下的10个项目的Alpha值为.4352,具有内在一致性。问卷结果表明37.1%的高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不清楚,75.5%的高职生不愿主动解决心理问题。高职生在其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度的了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消极的观念与行为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培养高职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转变社会观念,创建有利于高职生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因素是一个影响高职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社会舆论的鄙薄心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国家应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福利待遇,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最后,用人单位应考虑应聘者的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策略可以间接地帮助提升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学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理论、技能等素质,既要培训教师理论知识,又要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市场知识及技术的快速更新。
其次,高职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扶持,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所以校企合作是高职就业导向的深层跨越,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创新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外部动力转为内部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当然这还是需要外部因素刺激,能将外部刺激产生的动力转为内部动力,那么就会形成自觉学习的可能。
结语
培养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对高职学校教学质量好坏有着直接并且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设和谐的教育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为他们日后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立足于多元化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