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的高职《外贸产品创新》教学改革研究

2016-12-12李祯祯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李祯祯

作者简介:李祯祯(1980.10-),女,浙江湖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摘要:本文提出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以《外贸产品创新》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外贸产品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外贸产品;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55-02

一、高职层次《外贸产品创新》教学现状分析

(一)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国家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阐释了“新常态”下的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等[1]。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低端密集型人才不再是市场需要的主体,创新型的人才更受企业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明确提出需要交叉融合型人才。懂设计、能服务、知营销,这类一体化人才很受市场青睐[2]。例如一家卖家具的商场,如果售货员能根据客户的户型大小,为其推荐合适的沙发,床等家具,并为其搭配相应的软装饰,相比只会推销单一产品的售货员来说,要更受企业和客户的欢迎。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很多的商场都会为其售货员提供与售货无关的培训,例如服装柜台的售货员接受陈列设计的培训等。

这些都提醒我们与国家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不仅仅企业需要创新,企业人才更需要创新,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新常态,提升高职人才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高职《外贸产品创新》课程的现状

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与我国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出现疲软的现象。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产品都属于贴牌生产,自主创新意识薄弱,一直处于“有品无牌”的尴尬境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已不再占有优势,传统贴牌企业在竞争中受到排挤和冲击。要转变这一现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其根本在教育,关键在于人才。作为为外贸交易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阵地的高职教育必须意识到原有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外贸产品创新》课程是我院国贸专业的创新课程,针对在经济新常态下外贸形势的变化,突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既懂营销又懂管理和心理学,同时掌握技术知识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创新,是指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3]。创新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可能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

二、《外贸产品创新》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外贸产品创新》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属于创新课程,没有可以借鉴的前期教学经验,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首先,要正视《外贸产品创新》与《产品设计》课程的区别,《外贸产品创新》课程是针对外贸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旨在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品设计》课程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培养掌握良好产品外观造型、结构、功能和材料等方面的设计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课程侧重点均不同。

2.由于《外贸产品创新》课程属于国贸专业的新建课程,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还偏向于理论研究。把教学重点放在产品设计的意义,产品开发的原则以及产品专利申请上等。存在着先教后学的现象,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3.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偏重理论教学,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讲,学生记这样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教师多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探索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重置教学内容

目前,贸易行业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教育不能照搬照抄本科课程,必须重视岗位的人才需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突出重高职应用的特点,与本科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区别开来。由于外贸产品类型众多,《外贸产品创新》课程在内容上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儿童用品”三类典型产品进行实践。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对象的分析,进行多角度有侧重点的训练。在内容组织上分为:概念引导、创意训练、产品形成三大模块。在内容设计上,以大主题为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创新方向。

(二)移植教学方法

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就要提升其创意思维。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图形语言比文字更有影响力,能够丰富人的想象能力,扩展人的创新意识。艺术设计专业中《图形创意》这门课是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拿来用到《外贸产品创新》教学上。跨学科移植图形联想进行教学,可以到达很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叫做跨学科教学。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本。[4]”以前的教学多是专才教学,并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在的信息化的时代,很多学科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明显,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在欧美国家已经兴起。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能够用图形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没有绘画能力的国贸专业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绘画技术这一问题上,而应更重视在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画的美不美并不是这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图形的表达方法也不一定局限在手绘上,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图形的表达,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例如在进行“指定形的联想”这一任务时,可以指导手绘能力弱的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图片来完成对“点、圆、方”的联想,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相对以绘画见长的艺术生来说,这种新颖的训练方式更能引起国贸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有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

1.创意的形成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像以前那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意思维的产生。课堂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思维训练环节,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坐在一起,选一人作为团队的组长,以小团队的模式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针对一个课题在规定时间进行互动讨论。整个课堂学生成为主角,而老师只起到辅导作用。做到每个组员都能大胆发言,大胆创新,人在瞬间爆发的思维能力往往比经过深思熟虑来的更有趣味性和创新性。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也加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2.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一旦课堂中设计的理论知识过多,就会出现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的情况。但是完全去除理论知识不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理论知识碎片化,通过在课堂中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来丰富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什么是产品设计这个大概念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设计面面观》这一纪录片来了解产品设计的概念,并要求在课后对短片中的重点进行归纳;在介绍何为概念设计时,则播放《大众磁悬浮汽车》这个短片来解释概念设计。相对老师在讲台上用PPT来讲授,具有试听效果的短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3.高职学生相对本科学生来说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但是产品创新这样的实践课程是不可能完全在课堂内把任务完成,很多的知识还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消化和理解,这就需要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作业设计应呈多元化形式,增强作业内容的趣味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多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时尚资讯,很多产品的设计往往与流行密不可分。利用学生爱上网淘宝的特点,了解最新的产品资讯,并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分析。

四、结语

设计需要创新,教育同样也需要创新。理论知识的变化并不大,但是上课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恒久不变,必须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上课模式。使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意思维。《外贸产品创新》的课程改革旨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在教学改革后的效果良好,到达了拓展创意思维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备注:本文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规划课题教育改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封斌林,胡亚琳.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发展刍议[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

[2]张金英.新常态下,职教应培养什么人?[N].杭州市职教研究室,2015.

[3]曾富洪.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丁维佳.跨界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