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曾纪鑫:让经典内化成我们的“血肉”
2016-12-12孙永庆
文/孙永庆
对话曾纪鑫:让经典内化成我们的“血肉”
文/孙永庆
编者按:曾纪鑫,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厦门文艺》主编、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并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出版专著二十多部,作品集多次进入全国图书排行榜、畅销榜。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誉。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人物传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等。下面是教师、作家孙永庆与曾纪鑫先生的精彩对话。
孙永庆:你当年考入湖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能简要谈谈你学语文的体会吗?
曾纪鑫:回顾自己早年坎坷的学习历程,我以为学好语文的关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背诵名篇。将千锤百炼的名篇、范文熟记于心,化为自己的血肉,会受益一辈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前人的经验总结,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二、精心领悟,加强理解,融会于心。三、博览群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四、过语言关。这里说的语言不是口语,而是指笔下的书面语言,既要明白晓畅、层次分明,又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一个人应具备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五、多写多练,熟能生巧。
其实,语文能将古文、作文拿下,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而要做到这两点,殊非易事。哪怕你有一定的天赋,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奋认真,全身心地投入才行。任何成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坚持不懈,方能窥其堂奥。
孙永庆:学好语文当然要重视课堂学习,
语文课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但有人又说,仅仅依靠课堂,学生难以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语文是最适合自学的一个科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曾纪鑫:语文的确是一门独特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水平的提高,与课堂、课本之外的阅读密不可分。这种阅读,主要是人文方面的内容,老师可以指导、点化,但更多的还在于自学,在于个人领悟与消化。阅读面越广,阅读量越大,吸取的营养就越多,能力就越强,素质就越高。
孙永庆:你的散文经常被用做阅读题,如《野花为谁而开》《开卷有益》等。出题者在《野花为谁而开》中设计了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在《开卷有益》中设计了运用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话的用意。这些阅读题的设计涉及到如何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古诗词、典故、名人名言、历史事件,写出有知识、有韵味的好作文。读了你的《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千秋家国梦》《千古大变局》等散文集,感觉你的散文正如厦门大学教授谢泳所说:“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富有当代作家的人文情怀,是中国近年来散文写作的重要收获。”你能结合写作实践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吗?
曾纪鑫:中学阶段是人生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段的阅读,将影响我们一辈子。那些诗歌、散文名篇,我们不仅要阅读,最好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记得当年,我给自己制定了不少学习计划与“指标”。清晨记忆力好,便将每天的早自习作为专门的背诵时间,规定一段时间要背诵多少首古典诗词赋曲、多少篇古典散文及现代名篇。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陶渊明、王维、李清照等人的代表作,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郑振铎的《海燕》等名篇,我在那时都背得滚瓜烂熟。写作时,那些富有启示性的诗句、名言、典故便如灵光般不知不觉地在脑海闪现,在笔端涌现了。
我国古代讲究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我们所读,除了文学外,还要读一些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这样,才会具有丰富的知识与广博的胸怀。
孙永庆:你说得极是!语文学习既要重视知识积累,又要注重学习思维与学习方法。比如,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阅读不与写作相结合,就很难学好语文。
曾纪鑫:对,阅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写作,并非文字游戏。所谓“功夫在诗外”,它与个人的阅读、经历密不可分。“阅历”即阅读加上人生经历,阅读是基础。读得越多,见识就会不断增长,人的表达和写作欲望就会越强。反过来,你越喜欢写作,就越会感到自己的浅薄,从而刺激自己去寻求知识和灵感,增加阅读量。
孙永庆:学生们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为考试用的,学完就扔了。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写作有何作用?
曾纪鑫:文言文不是枯燥文字的堆砌,而是古人生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古人将文字一笔一画地刻在龟甲、兽骨、竹简上,用毛笔认认真真地写在宣纸上,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生动活泼。我们写作时恰到好处地引用古文、古诗,不仅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还能加强文采、诗情与意境。当然,这只是最起码的“实用”。而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文采、思想、学识等,将在不断阅读中内化成我们的“血肉”。
举个例子吧。我创作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大明雄风·俞大猷传》时,资料极其有限,
主要依靠传主俞大猷留下的一册厚厚的《正气堂全集》,90万字,全是文言文。我不仅要通读全书,有的篇章还得一读再读,再三揣摩,推理想象,尽可能地进入当时的环境氛围之中——读其论著、论策,可了解俞大猷的思想策略,读其奏疏可把握所论之事的经过与真相,读其书札可窥探其人际交往、内心活动等,读其诗歌可感受他的胸襟、情怀与境界……正是在文言文《正气堂全集》的基础上,我完成了《大明雄风·俞大猷传》。此书出版后,获得一致好评。
孙永庆: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多,你能谈谈怎样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吗?
曾纪鑫:学好语文要求博览群书,而课业负担又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矛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加以解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概览,也称“浅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而对那些举世公认的社科经典、文学名著,我们必须反复阅读,细心揣摩。精读,也称“深阅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孙永庆: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少年文学院成立了“曾纪鑫育才读书会”,你还给他们做了《阅读是一种修炼》的主题报告,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能够走多远,与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并分享了你的读书体会“阅读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曾纪鑫:是的,有定评的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蕴含了伟大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读”。
“曾纪鑫育才读书会”成立之时,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五分钟微创作·挑战精英赛”。我宣布临时拟定的比赛题目《朋友》,由育才教育集团七所学校派出的优秀选手在五分钟内完成比赛,现场评奖。五分钟完成一篇短文,也是赛智慧,赛素质,是对平时阅读与积累的一次“检阅”。
孙永庆:能否说说影响你最深的作家及书籍有哪些?
曾纪鑫:可以列出一长串。作家主要有中国的李白、苏轼、鲁迅,外国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茨威格、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书籍主要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叶圣陶的《倪焕之》、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司汤达的《红与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论不平等的起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手机扫一扫,进入酷咖网
责任编辑:吴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