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敷贴I方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2016-12-12王宝琮

陕西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征支气管哮喘

经 晶 王宝琮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儿科(桂林541001)



穴位敷贴I方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经 晶 王宝琮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儿科(桂林541001)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I方联合临床常规治疗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小儿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n=36),并分别给予穴位敷贴法联合临床常规治疗和单独应用临床常规治疗小儿哮喘。记录A、B两组患儿的喘息、咳嗽、哮鸣音及痰鸣音四方面的持续时间及症状体征治疗效率,分析判断穴位敷贴I方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A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B组(72.22%);两组于入院治疗前的喘息、咳嗽、哮鸣音及痰鸣音等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上的差异不大; A组患儿经相关治疗后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结论:穴位敷贴I方联合临床常规治疗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较好。

小儿支气管哮喘常由病原体及其毒素感染小儿呼吸道、吸入或食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异性蛋白质)等因素诱发而成的一类常见临床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积极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可有效避免气道重塑等情况的发生,而临床常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抗炎抗感染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该病易反复且难治愈,其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穴位敷贴疗法以中药外敷的方式减轻或控制小儿哮喘发作程度,该种疗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而且其治疗后的毒副作用甚少,现已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3]。本研究通过对72例小儿支气管患者的相关治疗,探讨穴位敷贴I方的临床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将2013年2月~2015年1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7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小儿患者随机平分成A、B两组(每组n=36)。所有患儿年龄均在3~6岁,平均4.9±0.6岁。A组男、女性例数分别为20和16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7.98±1.23岁;而B组男、女性例数分别为19和17例,年龄6~13岁,平均8.03±1.32岁;所有患儿均有咳嗽、气促及胸闷等表现且发作时可闻散在或弥漫性双肺哮鸣音。A、B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的儿童在15岁以下;患者经主治医生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儿无其他身体方面的疾病,也没有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之前没有参与任何相应哮喘规范化治疗的患儿;属于非皮质激素依赖者并已排除其他喘息性疾病(如心源性哮喘、肺结核)者;合并患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神经障碍性疾病的患儿除外[4]。排除患有其他身体方面疾病的患儿;不能完全配合治疗的患儿;具有中途退出治疗的患儿。

治疗方法 临床常规治疗:临床上通常以抗炎抗感染、止咳平喘治疗手段来控制和解决气道炎症问题,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同时给予患儿及其家长哮喘防治教育及心理干预治疗。一般情况下,采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批号H20130190)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依据两组患儿病情程度给予每天2次且每次50~100μg的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每治疗8d为1个疗程。

穴位敷贴治疗:在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添加穴位敷贴疗法,敷贴Ⅰ方主要是由我院医师按一定比例调配(包含麻黄、细辛、干姜、白芥子、甘遂及延胡索6味药材)而成的。所有药材经烘干研磨成细粉后用蜜汁调成糊状,将其制成小药饼状放置于约20cm2的胶布上,分别敷贴在患儿双肺俞、大椎、至阳、天突及擅中六穴上,再用胶布固定住。每次敷贴3h左右,若患儿贴敷处出现红肿、起泡等表现时,可提前拿下。每隔1d贴敷1次,完成3次后停贴1d。同样8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通过症状评分判定(见表1)可知,根据评分的改变情况判断患儿的治疗效果,若患儿的症状体征治疗效率(共100%)高于70%且包含70%的,表示临床治疗显著;若治疗效率超过且包括30%而不足70%者,则提示患儿情况得到改善,治疗有效;若治疗效率不足30%,则表示对该名患儿的治疗无效。症状体征治疗效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

表1 小儿哮喘症状体征评分判定情况(分)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A、B两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部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方法,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时表示资料中相关数据差异有显著意义。

治疗结果 症状体征判定情况 A组治疗无效例数(3例)远少于B组的(10例),而其总体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B组(72.22%)且A、B两组数据间差异较大(P<0.05)。

持续时间比较 A组患儿的喘息、咳嗽、哮鸣音及痰鸣音等情况改善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间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情况比较(d)

讨 论 由于小儿患者肺、脾功能低下且其自身抵抗力较弱,易被外部过敏原刺激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5]。随着对小儿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及中医药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本研究的实践可知,采用穴位敷贴I方联合临床常规激素治疗未增加患儿的器官功能障碍例数;提高了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而且减少了患者喘息、咳嗽、哮鸣音及痰鸣音等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提示使用穴位敷贴I方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且患儿能普遍耐受,可以作为小儿支气管哮喘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手段。这主要与敷贴的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敷贴I方中以白芥子和麻黄作为君药,有化痰利气、宣肺平喘之功效[6]。同时借细辛温肺祛寒、延胡索及甘遂止痛活血、干姜通络散寒之力可有效控制并缓解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其中白芥子除了有温肺化痰的功效外,还能有效抑制肥大细胞活性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麻黄能发汗解表、解痉平喘;细辛则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延胡索除了辅助化痰温肺外,还能有效改善由白芥子“发泡”而引发的疼痛感;甘遂虽苦寒、有毒,但其能明显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而干姜有散寒通经之效,上述六种药材优势互补,不但安全有效还有利于防治小儿哮喘发作[7]。

虽本文未统计到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但仍不可忽视哮喘患儿穴位敷贴皮肤处的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表现[8]。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治疗后哮喘患儿随访(如上门、电话方式)调查,做好小儿支气管哮喘相关数据库分析,以利于后期小儿哮喘防治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9]。在小儿哮喘相关治疗过程中,配合严谨的护理措施是取得高治愈率的必要保障[10]。而且为了进一步降低患儿不良后果的产生风险,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尽可能找出适合临床应用的理想方案,降低不良后果带来的风险,加强药品看护管理工作,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警惕小儿哮喘治疗过程中误食、错食药物。为达到早预防、早诊断的目的,应增强社会大众对小儿哮喘疾病的认知度,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安全,并为其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出不断努力。

[1] 梁义国.浅谈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3):695-697.

[2] 沈佳燕,倪 伟.穴位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24(4):119-121.

[3] 孙彦珍,袁雪晶,孙轶秋,等.哮喘免疫机制与中医药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497-500.

[4] 李瑞环.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4例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71-72.

[5] 孙志新.中医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162-163.

[6] 王宇宁.中医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科技与创新,2014,6(6):160-161.

[7] 余荣祥,史锁芳.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21(10):99-101.

[8] 吴春莲.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护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48-149.

[9] Spangler DL.The rol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 treatment:a health economic perspective[J].Am J Manag Care,2012,18(2):S35-S39.

[10] 吴亚平.穴位贴敷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7):834-835.

(收稿2016-07-10;修回2016-09-02)

哮喘/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儿科学 @穴位敷贴I方

R256.1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12.010

猜你喜欢

体征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