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体验性多元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成长

2016-12-12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王维娜张黎波

成才 2016年11期
关键词:风筝礼仪活动

■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 王维娜 张黎波

开发体验性多元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成长

■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 王维娜 张黎波

义烈巷小学建校至今已有110年历史。2011年武汉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抢抓机遇,成为小班化试点校。对于小班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力求突出课程实施的多元化、活动化和个性化。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学生个性特长和课程实践性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发了三类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和基于主题实践性的课程。正是这三类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适合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

基于我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学校立足于传统的“礼仪教育”,以中国传统“礼”的精神内核作为价值取向,确定了“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发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规则的礼仪行为课程,对学生进行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教育。

1.礼仪经典读本。学校以“礼”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家长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在学生、家长中征集他们喜爱的经典诵读文章,以“敬”“忠”“仁”“和”为主题,编辑适合学生诵读的“蒙学”篇目,分年级整理成册。与此同时,学校每周坚持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早上诵读经典古诗词,课前五分钟吟诵经典。通过几年的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已经形成常态机制,学生天天诵读经典,校园处处充满人文气息。

2.礼仪故事漫画。学校将礼仪故事分为“仁爱”“诚信”“忠孝”三大块,并将其整理成册,在全校开展礼仪故事宣讲活动。通过比赛、评比、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听故事、明道理、知礼仪、讲文明。

3.礼仪教育绘本。在礼仪故事宣讲的基础上,学校还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礼仪教育双语绘本创编活动。师生们用亲手绘制的一幅幅精美的双语绘本装饰校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英语环境氛围,发挥了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我们力争让校园的每一块绿地、每一面墙体、每一件物品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肥沃土壤。中英文对照的礼仪故事双语绘本文化长廊给学生思想的启迪,充分发挥了阵地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走在校园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能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二、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

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是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实施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菜单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实际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此课程的开发,其作用不仅仅是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我们更看重的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的丰厚收获,即在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在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非常注重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课程目标必须有针对性,能切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二是课程决策必须民主,强调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性和学生参与性的有机统一;三是突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课程情景的互动性,能体现出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与方式。我们学校开发了四类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艺术类,包括合唱、舞蹈、水墨画、书法等课程;体育类,包括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课程;思维类,包括数学游戏、数学生活、科技等课程;手工类,包括剪纸、泥塑、雕刻等课程。

三、基于主题的实践性课程

每到三、四月份的时候,中高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把风筝带到学校来放飞。为此,学校曾想组织一次活动来满足学生的愿望。但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发现,放风筝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其中还是有很多学问的。我们希望放风筝的活动能让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知悉与风筝相关的文化知识。显然,单靠一次

简单的活动是很难涵盖这些知识内容,也很难达到活动目的的。于是,我们想到一定要设计出一个系统的课程来解决放风筝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即借助学科知识的教授、单元集中的学习和团队协作的力量来达成预期效果。为此,我们率先在五年级展开了研究。我们召集所有任课教师,围绕风筝这一主题,挖掘各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语文课中有关风筝诗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风筝的文化;数学课中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风筝制作的原理;科学课中风力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探索风筝放飞的原理;美术课中色彩的对比知识等等,都是与风筝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通过理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开展了集体备课,在年级内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学生对风筝课程的喜爱与专注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融合教育与教学的载体,也进一步确定了我们课程研究的方向。

我们将此类课程命名为“SPE整合课程”(Study学习;Practice实践;Education教育)。它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整合相关课程来开展学习活动的。这种整合形式是我们在课程开发中的创新之处。

1.SPE课程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们以“三八”妇女节、五月“母亲节”、六月“端午节”、“九九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发了“妇女节·润唇膏”“母亲节·精油手工皂”“端午节·自制驱蚊水、紫草膏”“重阳节·滋润护手霜”等系列课程。

以“母亲节——精油手工皂”为例,这一课程单元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各学科目标

第二阶段:分学科学习并制作

第三阶段:分享交流与评价

各学科围绕课程主题确定适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品社课:《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提出主题

综合实践:《走近香皂》——访问调查

信息技术:《特色搜索》——搜集资料

数学:《比的运用》——确定份量

科学:《溶解》——学习方法

劳动:《手工皂的制作》——亲手制作

美术:《我来设计包装盒》——包装设计

班会:《精油香皂传真情》——学会感恩

学生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时,设计了“影子行动”计划,用自己的笔、相机记录母亲的一天,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讲述自己的记录和“我与母亲”的小故事。其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回馈伟大的母爱,由此想到要亲手制作一份充满爱心的小礼物“精油手工皂”在5月12日“母亲节”那天送给自己的母亲,以表达自己的心意。随后,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走进超市,通过实际的调查,对香皂的原材料、功效以及价格与成分等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知识。之后,在信息技术课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调查、了解、分享手工皂的制作方法;在数学课上学习《比的运用》中“按比分配”的方法,计算各种不同原材料的质量与总质量的关系,确定最后制作材料的购买数量;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称量、加热、溶解等方法,在劳动课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制作手工精油皂;在美术课老师的协助下,自主设计包装盒、标签等物品;最后,教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邀请家长们参加班会,以《精油香皂传真情》为主题,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过程、小故事展示给妈妈们看,并将亲手制作的手工皂送给自己的妈妈。

2.SPE与非遗民间技艺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我校邀请了武汉民间艺术家协会的1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客座导师,他们均为各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是中华传统民间工艺的最佳代言人。我们希望,在这些大师们的引领下,让每个年级的学生能逐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充分动手的实践中,挖掘潜能,从中发现传承人的好苗子。

一、二年级从简单易行的纸张入手,通过开展“撕纸”“衍纸”等活动,激起孩子们对传统技艺的喜爱,培养孩子们善于观察、勇于模仿制作的能力。

三、四年级通过开展“面塑”“泥塑”“京剧脸谱”等活动,帮助学生在观察、模仿、制作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受国粹戏曲的魅力。

五、六年级通过开展“草编”“蛋雕”“硬丝编塑”等活动,让学生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动手制作,感受生活中的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SPE课程与中华戏曲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彩纷呈。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独树一帜,它那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独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一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将中华戏曲引入SPE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校开设了戏鼓、昆曲、京剧戏曲三类SPE课程,聘请了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戏曲老师与学校老师共同开展活动,精心编排了大型戏鼓节目《木兰从军》、昆曲著名曲目《林冲夜奔》选段和京剧《沙家浜》选段。师生一起在学唱的同时,也多方了解了词曲创作的背景和人物故事等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年校本课程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课程的巨大魅力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显著效应,它不仅激活了学校,让这所百年老校重现生机,也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在课程的实践中且行且成长。后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让课程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风筝礼仪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筷子礼仪
学做风筝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