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寇杀害的近代医药企业家先驱项松茂
2016-12-12张占鳌
文/张占鳌
被日寇杀害的近代医药企业家先驱项松茂
文/张占鳌
项松茂
“平居宜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治家须量入为出,徇大义当芥视千金。”
听着这掷地有声、铿锵作响的铮铮格言,您一定会问,这是谁的诗作,这是谁的誓言,他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爱国实业家的处世座右铭,同时也是他身体力行的遗墨。这位实业家便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日本侵略军杀害的五洲大药房经理项松茂。
从学徒工到上海五洲大药房总经理
项松茂,名世澄,别号渭川,1880年出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时他随其父读书识字,稍长,又念了几年私塾。他少年好学,能写一手好文章。其父曾有意让他深造,但因家境每况愈下,因此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弃学经商。
1894年,年仅14岁的项松茂进入苏州的一家皮毛牛骨行当学徒。这一行业旧时称为“毛毛匠”,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活待遇极低。尽管天天在那臭味熏天的环境中劳动,可是却所挣无几。项松茂咬紧牙关,刻苦坚持,深受店主器重,学徒期满后,留行从事帐务管理工作。
1900年,在上海中英药房任经理的舅舅吴志成,介绍项松茂进了中英药房当了会计。在这里,他办事细心,责任心强,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1904年,吴志成病故,陈镜如接任经理。此时,正逢中英药房扩大业务,为了在长江中游重镇汉口立足,项松茂被派往汉口开设中英药房分店,并出任经理。
项松茂初到汉口,人生地不熟。为了尽快打开业务局面。他进行调查了解,很快就将汉口药业的情况搞清楚。随后,他着手从进货、销货、制定店规等方面入手积极从事经营管理。两三年之后,汉口的中英药房营业蒸蒸日上,很快蜚声全市。项松茂的经营才能一时传为美谈,1909年汉口组织商会时,项松茂被推举为董事,成为武汉三镇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辛亥革命以前,西药的销售及制造虽然有所发展,但毕竟数量有限。辛亥革命以后,大批攻读西医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开设了许多新式医院,西药销路由此大为畅销。
1910年,项松茂应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之聘,到上海出任五洲大药房经理。
项松茂接手以后,即根据该药店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整顿:一是奉行勤俭原则,把店中的豪华陈设尽数变卖,所得钱财作流动资金,使这一部分资金经常保持在15000元左右,并请了一位钱庄跑街任五洲大药房的副经理,利用其有利条件为“五洲”筹措资金出力。二是把握用资方向,设立了制药车间,增添了制药人员,并推出“人造自来血”、“海波药”等新药,使五洲大药房自制的成药品种增加。
项松茂卓越的组织经营能力,使五洲大药房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扫先前那种徘徊不前的景象,仅3年的时间,药房的营业额就大大增加,其中仅“人造自来血”一项,销售量即达2万余公升。其它如以治疗神经衰弱、兼做健胃补脾的“补天汁”,专治妇科疾病的“月月红”、“女界宝”,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助肺呼吸香胶”,以及润肠、健脑的“树皮丸”等数种成药也都成为抢手货。
虽然五洲药房已能制造几种名牌成药,但外国经济侵略的日益深入,国内西药市场日趋扩大。项松茂感到,普通商号由于力量微弱,无法与进口西药抗衡,必须组织有力量的团体,集聚起相当的资本,方能与外商竞争。因此,1913年,项松茂与夏瑞芳共同发起,准备将五洲药房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借此壮大力量,堵塞漏洞,达到自己的愿望。经过多方奔走,项松茂与夏瑞芳等终于集股10万元,“五洲药房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1915年正式宣告成立。项松茂以其优越的条件出任总经理,从此,五洲大药房走上更加美好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以及东西方交通受阻,致使进口的西药及原料都明显减少。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全国民众又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因此国产成药销路日益扩大,也为五洲大药房的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鉴于这种形势,五洲在项松茂的主持下,为扩大销售,加紧生产成药,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据1921年统计,五洲制造的成药除原来的品种外,又增加了“代参膏”(宁神补虚)、“鱼肝油精丸”(滋养补肺)、“肥儿疳积糖”(治小儿寄生虫)、“五洲麦液止咳露”(祛痰止嗽)、“止咳杏仁露”(润肺化痰)等,其产量也大幅度增长。在1915年到1921年的6年间,五洲的营业额由31万元,上升到137万元,增长342%,利润由17000元上升为33000元,增长94%。
涉足日化领域,企业获得空前发展
在项松茂的领导下,五洲实力大增,获利也甚为丰厚。1919年,五洲盘进了上海太和药房,作为其在上海的联号。1921年,项松茂又以142000两白银,建筑新的厂房。也就在这一年,又买下了固本肥皂厂。
开设在上海徐家汇的固本肥皂厂,本系德国人盘门所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侨民相继回国,盘门亦离华回德国去了。企业由华人张云江买下,易名为张云江肥皂厂。至1921年,张又准备出售,于是五洲便以125000两白银的低廉价格盘下了它,更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在这笔交易中,项松茂仅答应付25000两银子给原厂主,其余金额均以向五洲入股和存款方式处理,两年后提取。
张云江肥皂厂,本就有相当规模,产品质量也不错,在国内日用化学工业中颇有名气。若非欧战爆发,德商归国,如此规模的工厂,项松茂绝不可能如此便宜地买到。
项松茂在买下肥皂厂之后,考虑到固本皂的信誉不错,遂以“固本”二字连接于“五洲”之后,把“五洲固本”作为工厂厂名,还把五洲固本厂分为皂、药两部,分别从事制皂、制药的生产。皂部由固本皂厂原有的全部制皂设备与人员组成,利用其工艺优势与原有的信誉,专门生产各种肥皂。药部则将筹建中的五洲制药厂并入而成,加上次年盘入的生产卫生防疫药物的德商亚林制药厂,专门生产各种医疗卫生药品及其原材料。
五洲固本厂是项松茂创办日用化学事业的核心。他亲自担任该厂厂长,直接主持工厂的一切经营管理事宜,并以该厂为主要阵地,一手抓药、一手抓皂,很快把五洲大药房推向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在制皂方面,首次改进油脂清炼工作,以保证制皂用油的澄清。其次,采用国产原料,过去制皂的主要原料硫酸、纯碱、苛性碱、松香等都用的是进口货。随着国内化工厂的增多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五洲厂便逐渐采用了国货。如纯碱用的是永利产品,苛性碱则由天原、永利二厂供应。此外还特别注重产品质量的改进,要求肥皂外表坚实,颜色纯正、纯皂含量高,填充料游离碱含量少、去污力强等等。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五洲固本皂的质量超过了同类外国厂家的产品。据化验分析,五洲固本皂所含纯皂达63.78%,游离碱含量仅为0.03%。在生产洗衣皂的同时,五洲厂还制造出檀香皂、透明药皂、硼酸浴皂等多种香皂。
在制药方面,五洲固本厂不仅保持了原有产品的生产,而且还采用了中草药炼制酊剂软膏。为了彻底摆脱西药业历来总是依靠外国原料加工的状况,五洲厂开始自制醚精、硫酸、低铁、纳夫他林、柠檬酸钠等化学和制药原料。
取得这些成绩,重要的因素得益于项松茂从一开始就制定确实可行的战略。他认为生产过程为其经营总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生产过不了关,下一个销售的环节亦无从谈起。但如不注意市场,不注重经营,仅仅生产过了关,即使拿出的产品再精,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项松茂原是经销行家出身,很懂得这一道理。
为此,在制药方面,项松茂始终主张以开发新产品,创造自己的特色为方针。
五洲固本厂制药部开工投产后,项松茂聘请了浙江医专毕业的张辅忠担任该部主任,负责制药生产。在新药研制方面,他先后聘请了专长药学和化学方面的博士、硕士多人,陆续建立研究部和设计部,进行新药的技术研制与市场调查。
经过项松茂的长期努力,“五洲”在成药方面自制新产品不断增多。到20世纪20年代末,“五洲”生产的药品,包括滋补药品与防疫药品两大类,达150余种。
五洲的新药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是它非常注意从中国用药者的身体素质及服用习惯出发,多方参照中药药理及制作工艺,无论是中药西制,还是西药中制,皆力图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前者如酊剂软膏,就是用一般中草药采用西式工艺制成的,后者如一些滋补品,则将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按照中药工艺,以膏、酒等形式制成。这些药品因具有进口西药不可取代的功能,因此,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海外,受到广大侨胞的欢迎。
在与英商的竞争中壮大企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项松茂所经营的产品,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敌手”。
早在19世纪80年代,曾有英国肥皂托拉斯利华兄弟公司在伦敦成立,后来它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40余个国家,可称之为世界性的肥皂垄断企业。1923年,它在中国设立子公司,这就是知名的中国肥皂有限公司(下称中皂公司),资本高达800万元。工厂设在上海杨树浦,仅皂化锅就有20个,为当时远东最大的肥皂制造厂。它生产“祥茂”牌洗衣皂。待五洲固本皂问世时,已经充斥中国市场。
为了扼杀中国的民族工业,中皂公司便想在质量、价格和市场三个主要方面压住五洲固本皂。
论实力,与中皂公司相差甚远,但项松茂不畏强手,想尽一切办法与中皂公司竞争。
为了与其竞争,项松茂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并设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他曾到英商的厂里观摩考察,但由于技术封锁,所获不多。于是,项松茂又派制皂部主任傅怀琛到该厂做了9个月的临时工,偷学了一点制皂技术并加以消化,就这样,终于在技术上胜过英商一筹。
在价格方面,中皂公司凭借自己的雄厚资本,一再将“祥茂”皂跌价倾销。五洲厂为此也将原来就比祥茂皂便宜的五洲固本皂落价出售。当时原料很贵,而五洲厂却存有一定数量的原料。如果不是为了在价格上与“祥茂”皂竞争,顶住它不使其得逞,而将原料出售,五洲则可得利10余万金。然而项松茂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忍痛坚持,与之竞争。
在项松茂的悉心管理下,五洲固本厂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大量添置新设备外,还先后盘下中华兴纪香皂厂,南洋木塞厂充实药、皂二部。到1937年时,五洲固本厂出产的成药及制药原料达200余种,年产值约300余万元,皂类的年产量为70余万箱,年产值450余万元,品种20多种。
最值得称道的,是项松茂在打开销路、拓展市场方面的功力。
按照他的部署,五洲固本厂在国内外广泛建立销售网点。除上面提到的联号企业太和药房外,在各大通商要埠设立了分店,对推销能力强的殷实商号,提供赊销、长期代售等优惠条件,建立联号关系。1931年,五洲大药店的分店有17处,分布于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济南、汉口、成都、广州等大城市,联号企业有55家。
在国外,项松茂除将一部分外销药品交给进出口商经手代销外,还直接与国外20多家商号建立委托代销的业务,有力地保证了“五洲”药品在海外的销售。
更为独特的是,五洲固本厂还与各大医院和开业医师加强业务联系。项松茂认为,医院与开业医师不仅是使用药物和肥皂的大户,而且是极好的宣传者,同他们建立密切关系,对推销产品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他除经常资助各家医院外,还不惜拿出重金帮助伯特列医院和福幼医院的建立。他还编印了《卫生指南》,请医师们撰写文章,以此作为与医务界联系的又一渠道。
1924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企图挤垮上海的民族肥皂工业,独占市场,在上海地区发动了一场强大的竞销攻势。中皂公司对推销人员除发月薪外还加丰厚的奖金,对受销的商家则采取寄售、放帐、补价等条件予以优惠,对消费者则诱以赠品、奖金之类。总之,中皂公司从推销者、经销者、消费者三方面着手,展开了一场立体攻势,其规模之大,来势之猛,一时使“五洲”难以招架。
项松茂审时度势,发起了一场凌厉的竞销反击战。其核心措施是,联络30多家商号,成立一家专门推销固本肥皂的大成公司。他许诺大成公司每推销一箱肥皂给予白银二两的佣金,待年终结算时再按月经销总额另付酬劳,售后放帐60天,跌价亏损等项由“五洲”负责补足。总之,保证大成公司有大利、稳利可图。而后,再以大成公司同样的优惠条件吸引其他零售商店加入“五洲”的临时性经销网,这不能不说是项松茂的高明之处。
由于项松茂组织得力,条件优惠,大成公司及其他零售商店均乐于为之推销。因此,在当年刚刚问世不久的五洲固本皂非但没有被英商挤垮,反击销量大大增加。次年,英帝国主义制造了“五卅”惨案,上海各界人民掀起了抵制英货、日货的运动,固本皂借此东风,销售量骤增至5700余箱,终于战胜了“祥茂皂”。尽管竞销中项松茂耗资巨大,年终盈余有限,甚至稍有亏损,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还是有利的。通过这次竞争,五洲固本皂终于在国内肥皂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至1931年,国内日用品化学工业中,“五洲”的皂、药两大产品在生产与销售两方面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时,五洲大药房已经成为一家拥有150万元资本、764万元年营业额、23万元纯利润的大型企业。它的工厂占地约30亩,职工500余人,拥有先进的生产线,销售分店和联号遍布全国,代销店远至南洋、北美,它的产品达百余种,价值近千万,真正做到驰名中华,饮誉海外。
“一·二八”事变中死于日寇之手
正当项松茂进一步着手筹建宁波银行,为“五洲”事业大发展筹划金融基地的时候,“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地区继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之后,成为又一战场。
作为民族企业家的项松茂,积极响应上海抗日会组织抗日义勇军的号召,在厂内组织了一营义勇军,并自任营长,加紧训练。不幸的是,“一·二八”事变后,曾有五洲店员11人被日寇掳去,项松茂闻讯后便准备前去营救,同事曾进行劝阻,但他却慷慨激昂地说:“居高位者致人于危而图自安,吾耻之。吾长五洲,吾不救,谁往者?”
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前往营救,去后不久即遭杀害。遇害前,他在敌人面前大义陈词:“死则死耳,中国人爱中国份也。”项松茂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实践了自己生前“临大节则达生委命”的誓言。
中国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在追念他时写道:“其待友也,尚道义,重然诺。缓急叩门不为辞解,一言一行之善,一技之长、揄扬如不及……”
摘编自团结出版社出版《民国秘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