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的业务要求

2016-12-10邓革

记者摇篮 2016年10期

邓革

【摘 要】2013年,笔者参与了第十二届全运会开闭幕式的现场解说。通过实践以及对这类大型赛事开幕式现场环境氛围、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分析比较,笔者以“现场”为立足点,深入分析大型赛事开闭幕式现场解说的主持人在技术层面应如何控制情绪、气息、声音,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现场解说 “第二次唤起” 气息控制

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是一种特殊的播音主持形式。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行,笔者参与了开闭幕式的现场解说。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这一播音主持形式对心理调适、声音和气息以及内容把握等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些特殊要求首先缘于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相对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具有程式性和仪式感,但要求的不是庄重而是隆重热烈欢乐。现场观众不是单纯的观赏者更不是旁观者,而是以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整个过程中,伴随并推动着整个过程。这些特殊要求其次缘于现场解说的特殊过程和特殊环境。所谓特殊过程是指现场解说要随着开闭幕式的演练进行大量的彩排,从解说词到整个流程都已经没有新鲜感;所谓特殊环境是指开闭幕式现场空间巨大、观众活跃、气氛热烈、声音嘈杂,与固定的流程和解说词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一、现场解说主持人心理层面的要求——积极调适、合理调动

现场解说的主持人置身于热烈甚至是亢奋的现场气氛中,同时又要紧扣现场的进程,不能出现任何偏差。这对主持人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持人在压力下会不自觉地出现一系列变化,如声带绷紧导致声调变高、声音变窄、抖动。因此,主持人除了通过日常训练学会排除杂念,锻炼思维的抗干扰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使自己的心理处于稳定状态。

1.情绪的投入和把控。现场解说的主持人不应只是解说词的朗读者,而更是整个开闭幕式的参与者、信息的传递者。因此在情绪把握上既要投入,与现场气氛相融合,又不能让自己陷入其中,做到始终对自己有所把控。主持人如果陷入现场情绪之中,就无法顺利地完成解说;如果完全不理会现场情绪,就会游离于现场,解说也会因此变成了空洞的表达。

情绪的投入和把控还应该注意现场的情绪。随着开闭幕式的进程,现场观众的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场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既不能被环境所感染而失去判断能力,也不应被现场情绪左右而失去控制能力,这样才会保持思维清晰流畅,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另外,主持人要注意引导现场观众的情绪走向,让观众的视线和情绪投入到开闭幕式创作设计的主体内容当中去,既避免现场观众情绪过于热烈,干扰开闭幕式的顺利进行,也要避免现场观众的情绪过早完全释放,在开闭幕式高潮部分因观众疲劳而无法形成情绪的高点。

另外,在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运行中,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仍被当作转播解说,因此现场解说的主持人需要兼顾两种不同解说的需要,这同样需要主持人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对情绪有足够的、适度的把控,力求做到“叙述时不平,抒情时不过”,既不游离于外,也不陷入其中,真正把握好解说的主动权。

2.克服“激情疲劳”。大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演练是必不可少的。从熟悉解说词和与现场演职人员配合等需要出发,现场解说的主持人都需要全程参与演练。主持人对解说词由新鲜到熟悉,获得了对解说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受,但在演练了数十次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审美疲劳”,从而很难从心底释放出激情,最终变成单纯依靠技巧的机械式朗诵。如果现场解说时不能把深刻的理解、具体的感受再一次唤起,不能在“行之于声”时既动脑又动心有感而发,那么任何充分的准备、体味和酝酿也都只是一种无效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关键是主持人能否做到“第二次唤起”。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解释道:“‘第二次唤起,是以全部准备工作为根基,取决于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语言功力……第二次唤起至少应该同第一次唤起一样,甚至应该比第一次唤起更深刻、更丰满。”对于主持人来说,这同样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面对相同的解说词、相同的程序,每一次都要有新的认识和体会,调动出新的激情、激发出新的表现。每一次语言、程序都相同的演练,有时会产生新的“灵感”,但这种灵感不是朦胧的巧合,而是厚积薄发、高度注意爆出的火花。

二、现场解说主持人声音和气息层面的要求——平稳、持久

作为一种特殊的播音主持形式,现场解说既要与现场的热烈气氛相契合,又要给现场观众传递有效信息,因此在音量、音高、气息的控制方面都要适度。

1.要合理控制音量、音高,既符合开闭幕式的进程和气氛,又不能夸张做作、声嘶力竭。开闭幕式往往是在体育场、体育馆这样的大尺度空间进行,现场观众少则近万人多则数万人,主持人面对巨大的空间和庞大的观众群,本能地会提高声调,甚至可能会故意拔高声音来渲染气氛。这样不但无法准确地传递和引导现场的情绪,而且会显得做作虚假。所以,主持人必须注意合理控制音量、音高。所谓合理,是指要摆正自己的心理位置,让自己的表达和观众的心理相吻合,契合现场情绪,并随着现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注意注入自身的情绪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要保证在长时间的直播过程中,情绪始终饱满,气息始终平稳,声音始终保持一定力度,不减不衰,从容不迫。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一般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加上暖场,一次现场解说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如此长时间的现场解说,声音疲劳是不可避免的。现场解说如何克服疲劳,把饱满情绪一直保持到现场的高潮阶段呢? 首先,要有持久的气息控制能力。气息控制收放自如是声音收放自如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势必是前半部分比较从容,后半部分却越来越弱,到最后甚至有气无力或声嘶力竭。气息控制要有稳劲儿,吸气量要大于日常说话,呼气时要保持较为稳定的压力,调节自如。要能做到快吸慢呼,并根据需要及时补气。书面语句子长度比口语长、结构较复杂、间歇少而短,主持人要把每个句子处理得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不能因气息不够用而停下来吸气,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因此,呼气的持续时间要尽量长,而且要掌握在句子进行中补气、偷气的技巧,从而能在相当幅度内对气息作细微的调整,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要使自己的声音能够笼罩全场。主持人要学会巧妙使用话筒,保证语言的高清晰度,使自己的声音既不被现场嘈杂的背景声音淹没,达到字字入耳,同时又不给现场观众以压迫感;还要通过气息的控制把握自己的声音,保证自己的声音既融合于现场气氛中,又不能让现场一波波的高潮把自己拖垮。在技巧上,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可以借鉴体育评论员解说比赛的方式。常规的体育比赛一般不少于2小时,体育评论员为了保存实力,大都会采用缩小唇形、舌位适度降低的方法——这样能够使有限气息的做功量大大提高,适合于时间长、文字量大的解说。但这种方式往往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不完全适合开闭幕式现场解说,所以只能是一定程度地借鉴。主持人要使唇舌力量集中,同时减小气息流量。“唇舌力量集中,是指在发音过程中,舌的力量集中在舌面的中纵线上,发音时,舌体向中纵线收拢,不可呈瘫软状,发音部位的接触尽量呈点而非模糊的面,保证舌体与硬腭或齿背接触的着力点准确而有力,从而有利于舌的动作在咬字过程中弹动有力而灵。……唇的力量,要集中在唇中央三分之一处,不必满唇用力,这样有利于发音的清晰有力和灵活轻巧。”把握好唇舌力度集中的“度”,不仅能维持主持人长时间解说的体力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解说内容的清晰入耳。

4.坚实的吐字发声基本功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能够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许多主持人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却往往忽视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导致在大型直播活动中出现因基本功不扎实而失声的状况。笔者参与全运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后一个最深的感受是:语言基本功对主持人在大型活动中临场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功的运用不仅仅在于表达技巧本身,更在于深厚的语言功底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心理优势,让主持人胸有成竹、临场不乱,保证气息能沉得下来,声音能放得出去。

三、现场解说主持人内容层面的要求——精准、零口误

大型运动会不仅是体育运动层面的意义,同时还会被赋予一定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百年圆梦,开闭幕式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人精气神的集中展示,因此不仅具有很强的仪式感,而且凝结着很多体育以外的意涵,这就要求现场解说不仅庄重大方,而且必须准确。另外,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播音,解说词内容是与开闭幕式进程完全吻合的,失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因此对现场解说主持人必须“零口误”,必须与现场进程精准配合,“不抢也不拖”。

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现场解说对主持人来说是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集中检验,这其中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和气息控制能力是基础、心理调适能力是保障、内容理解和把握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是关键。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过硬,才能做到声音始终圆润、气息始终饱满,不会因为大时段解说而声音疲劳、气息不足;才能在热烈的现场气氛中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既不被现场气氛所裹挟导致情绪过于亢奋,也不至于陷入“激情疲劳”,始终做到情绪饱满;才能做到准确表达、恰当表达,不会因现场的变化特别是发生意外情况而无法应对。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2]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06页;[3]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