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摄像师素质与画面品质的关系
2016-12-10于强
于强
【摘 要】电视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电视节目中,画面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电视节目的好坏,高质量的画面信息取决于摄像记者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 编辑意识 摄像技巧 拍摄方式 感染力 品质 责任心 观众的眼睛 声画同步 抢拍 画面语言转场 配合默契 活用同期声
在电视片中我们常看到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这些造型优美、令人赞叹的建筑,要完成这样完美的作品,其中自然离不开设计师、建造师、建筑材料生产商的完美合作。相对于一部电视新闻片,编导就是设计师,编辑就是建造师,前期摄像就是建筑材料生产商,建筑材料生产商提供的建材质量对建筑作品至关重要,而摄像拍摄的片子规不规范、有没有问题对电视新闻片有着致命的影响。前期摄像拍回来的片子若有许多疏漏、转接镜头没有等问题,后期编辑用着就不理想,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因此,一部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需要编导、编辑、摄像完美合作,如果摄像部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电视新闻片的质量与完美,因此提高摄像师的素质对电视新闻片的成败至关重要。那如何提高摄像师的素质呢?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摄像师要有责任心、编辑意识
作为一名前期摄像记者,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摄像的重要作用,热爱摄像,富有责任心;在工作上要具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初出茅庐的新手拍回来的片子后期编辑十分困难,卖弄地使用 “推、拉、摇、移”,但重要的内容却景别单一、角度单一,上下镜头之间关联性差,形成不了画面语言。在工作中,曾遇见过这样一条电视新闻——《沈阳×高校召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动员会》,新闻稿上写到,在这次会议上,学生、教师反应强烈,纷纷畅谈创业规划。但是我们在画面上看不到一位正在发言人员的镜头,参加会议的人员,不是在本上记录,就是在听校长讲话,整条片子拍摄角度单一、缺少变化,景别单调、呆板,和新闻稿上所描述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出入。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摄像记者对电视画面的语言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文字稿上提到就行了。在这里强调的是,电视是一门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扛机器拍摄的记者必须知晓镜头要成组成组地拍,电视是用“组”的手法来组织镜头、编串镜头的,否则难以形成画面语言,无法展示主题。
摄像师要时刻准备“抢拍”
每次拍片之前,编导、摄像自然都会做足“功课”,做好文字预案,但在通常情况下,无论编导、摄像考虑得多么周全,在实际拍摄中都可能出现编导、摄像预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摄像要不按文字预案或采访记者的问话开关机器、拍摄素材,随时做好“抢拍”的准备,在“吃透”编导意图的前提下,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主动寻找和观察周围与片子主题相关的内容,及时准确地拍摄下来。
比如,8月份天气炎热,沈阳市内的西瓜价格一周之内涨3倍,在拍摄有关瓜农的新闻时,摄像提前开机,在抓拍瓜农手抱大西瓜装车的镜头时,由于摄像记者的“主动拍摄”,没有马上转换机位,及时拍到瓜农一边手抱大西瓜,一边慨叹,面对摄像机讲了几句颇有味道的“同期声”,“今年瓜贵,明年种瓜的人多了,价钱势必会大跌!”而这段原本是要让瓜农照本宣科,讲几句“今年西瓜价高,瓜农有个好收入”的套话。作为新闻摄像记者,通常面对的是一个个陌生的场景和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随着事件的发展有所预见,随着事件的变化而果断应对,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主题拍摄。
摄像师时刻注意用画面语言来转场
当一组镜头的拍摄完成后,用画面语言来转场是时刻要注意的,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及时地发现并记录环境中的典型细节,以合理的画面来完成片中的转换,为后期制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拍摄《人民警察——我们的守护神》新闻片时,一名民警在接到求救电话时,为了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用了一个近景,当主人公通完电话后,摄像记者拍到了他出门的镜头,这一出门的镜头就是一个有用的转换镜头。这些小的细节平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多大重视,好像都是一些基本常识。但是,前期摄像记者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养成习惯,那么最生动、最感人的闪光画面会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捕捉到。
摄像师与编导配合要默契
摄像与编导配合要默契,这应该是必须的,因为建材生产商若不领会建筑设计师的意图与要求,那他生产的建材就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同样摄像若弄不懂编导所要求的拍摄重点和主题思想,那他拍的片子一定有“问题”,摄像与编导的配合默契是 “共同创作”的重要一环,在摄像“心领神会”之后,在拍摄中,一般情况下,编导不要频繁地干扰摄像,而是要努力在现场注意观察摄像视线以外所发生的一切,及时向摄像提供信息。例如:在拍摄《众人帮忙 走失老人回到家》的新闻片时,当时摄像正专心拍摄儿子和被好心人送回的走失老爸拥抱的情景,这时我悄悄地对摄像提示,走失老人的老伴在一旁喜极而泣,摄像便缓缓地将镜头移到了母亲的脸上,拍下了幸福泪水的镜头,加强了感染力。
摄像师还要使镜头富有感染力
要提高画面的品质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使镜头富有感染力,有时, 一个短暂但富有感染力的镜头, 胜过万语千言。而这样的画面, 不仅要靠娴熟的拍摄技巧, 更是要靠摄像记者良好的综合素质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生活,靠近拍摄主体
在拍摄新闻片《自闭症患者康复真的需要一点洪荒之力》中,主人公自闭症患者小学生王某一直排斥我们的镜头,一度使拍摄无法进行,为了真实再现主人公生活的自然状态,引导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找出一条可借鉴的治疗自闭症的方法,我们和他一起生活了几天,一起吃住, 给他买好吃的、送他礼物……经过几天的接触,王某不但接受了我们, 还把摄像机当作一个“ 人” 来主动交流,该片完成后获得一致认可。
2.要学会用镜头抒情
甜美的语言可以将情感抒发到极致, 完美的电视画面, 同样可以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得充实、饱满。新闻片《根治下水道“肠梗阻”》中,一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住宅小区通往小区外的地下排污管道因年久失修常犯“肠梗阻”的毛病,夏季污水横流,冬季冰面一片,小区居民苦不堪言。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顶着8月的烈日,社区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在污水中刨沟布管,污水中的双脚、沾满污物的双腿、混着污水的汗水、带着笑容的脏脸,正是这组饱含深情的画面, 将片中党员干部浓浓的情感真实生动地呈现给了电视观众。
3.要让摄像机成为观众的眼睛,要使摄像机成为观众在节目中的替身
摄像机要成为“眼睛”“替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摄像记者首先要“看”得准,做到拍摄的事物与要求录制的内容相一致,且要准确重现被摄事物的真实本色。另外,电视片是由多组围绕主题活动的画面一一串联起来的,前后镜头之间衔接既要做到像拼图一样吻合,又要做到不拖沓,简洁明了。功底扎实,但不卖弄,也是摄像师必备的要素之一。拍摄技巧不能滥用,因过多运用或不当运用,会破坏事情发生的自然逻辑,“冲撞”观众的视觉习惯,干扰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摄像师要活用同期声 强化主题
哑片时代早成历史,电视作品的声与画是不能分开的,而同期声对于电视新闻作品尤为重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又发生多次级别较大的余震,当地电视台在拍摄有关余震的电视新闻片时,摒弃以往常规做法,采用原生态拍摄手法,摇晃的画面、杂乱的同期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观众听着轰隆隆的各种建筑倒塌的声音,看着晃动的画面,有正在“逃难”的感觉。在这里同期声为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新闻摄像记者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电视新闻作品如果能够准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总之,处理好以上问题,必会提高画面品质,助力“精品力作”的诞生。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刘咏梅 . 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意识[J]. 《声屏世界》, 2000(12):52-52.
[2]郭振军 . “画”不惊人誓不休——电视摄像记者素质刍议[J].《新闻爱好者》, 2002(5).
[3]周朝荣 . 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J]. 《新闻与成才》, 1997(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