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小镇和冯仑聊“深潜”(和企业家喝下午茶)
2016-12-10赵雪湄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赵雪湄
在牛津的汉利小镇专访冯仑,有赖于“深潜营”。“深潜营”项目是由新晋当选为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创办,旨在为终日忙碌的企业家提供一个赛艇训练兼课程学习的“小长假”,放下平时的生意及各种繁冗,投入一种不一样的紧张而健康的生活,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这次牛津汉利“深潜营”,已是第四期了,由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担任班长。“一般水面上的东西容易捕捉到,其实真正有劲儿的东西是水下的,你不潜就找不到”,这位“中国房地产教父”说,在深潜营,从精神世界到生活方式,都是希望通过改变原来的习惯让你静下来,看得更远、更正确。
运动、语言、饮食都改变,价值系统才会改变
环球时报:这次深潜训练持续了27天,什么感觉?深潜营的企业家们在训练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
冯仑:深潜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任何一项运动刚开始都很不习惯,基本动作做得不够好,教练不断地训练你,就像把一条野狗训练成宠物狗,慢慢就习惯了。这里早晨空气特别好,都有点儿醉氧了。我们5点起床,然后锻炼、吃早饭,一直到8点,有2个小时基本都是在活动状态。如果以后坚持这样,会是很健康的生活方式。
打个比喻,我们这些人刚来的时候都是一堆白菜,经过一个月,从坛子里拿出来成了一堆酸菜,味儿就变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共性是大家都特别较劲。我已经57岁,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与人争了,但我们这儿有些人年纪挺大了这次还较劲地掉眼泪、甚至要吵架,然后晚上谈心。这说明深潜是比较吸引人的事。其实这些较劲体现了改变,比如学英语我就没较劲,所以进步不大,但一较劲就进步了。这个活动就是要让人较劲,因为这些人到这个年纪都很难改变了,他们自个儿不较劲,你想改变他们不可能。
另外,大家都特别认真。比如有位房地产老总,训练时把腿摔坏了,在此期间还遇到了一件事,他的一位合伙人临终之前一定要见他一面,把自己那部分股权当着太太和孩子的面儿托付给他。这位老总为此飞回北京,处理完后,不到24小时又飞回来。按理说,与朋友生离死别,腿负重伤不能下水训练,完全有理由不回来了,但他一直坚持与队友待在一起直到最后一刻,只为最初的承诺。这些企业家包括我在内都是这样,说好了在一起,就坚守自己的承诺,风雨无阻,互相体谅,配合默契,没有一天缺席。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赛艇运动是团队合作。
环球时报:深潜训练对于企业家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冯仑:除了早晨的赛艇训练,剩下时间是语言课和其他训练课程。比如有一门课是讲科技、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对一些产业的影响,很有意思。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从第一代企业家传承到第二代,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企业家的价值系统如何跟外面的商业系统进行交流?企业家怎样变成文明系统中的一部分?不仅是有钱,而是你怎么去创造商业文明?这些东西其实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坐下来思考一番。思考有很多方式,可以去学MBA思考,也可以参加其他活动。王石创的这个深潜营是身心一体的。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讲授、讨论,但深潜营是通过体育、运动去学习。
其实全世界的宗教都是要把身体和精神统一的。每个宗教都用一些身体的特别体验来强化对一些观念的认识,比如打坐等。反过来说,要想达到观念上的认识,除了讨论和聆听外,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去接受一种信号,如划船,每天坚持,你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价值观也就会健康。人不可能天天听到的都是健康的价值观,然后每天吃喝嫖赌、好吃懒做。所以,应该让你的价值系统和身体调到一个维度上来。
另外,王石主张训练时尽量吃当地的饭,胃先开放,然后思想就开放了。不能光是上课、讨论,而生活方式还跟过去一样。运动、语言、饮食,这三件事都改变,价值系统就和现代商业文明容易沟通和交流。不停地对企业家灌输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那些未来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家,对中国企业家整体都是一种提升。
“深潜”的英文直译就是:DeepDive。潜的前提是深,不深怎么能潜?所以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就是从水平面下去,从表面上的东西往表面以下去,找到一个根,实际上是找价值观的过程。用身体的改变、行为方式的改变,让你和一些商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一个接触。一般水面上的东西容易捕捉到,其实真正有劲儿的东西是水下的(能够源远流长),但你不潜就找不到,所以在深潜营,从精神世界到生活方式都是希望通过改变原来的一些习惯让你静下来,放下,是心灵关照;另一方面是看得更远,更正确。作为企业家主要是看未来,所以还是很有收获。
与人口相比,英国给世界的贡献太大了
环球时报:您对英国文化的整体印象如何?
冯仑:我挺喜欢英国,很现代又有历史感。纽约我去了60多次,但纯粹就是生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历史感弱。以前孩子读书时来过英国,只是在酒店或街上逛逛。这次住牛津,又划船又骑自行车,时间较长。欧美文化主要是指英国和美国。这与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是有关系的,他们的发展延伸到哪里文化就过去了。英国最强盛时人口不过几千万,却影响了50多个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明、国家治理等复制的都是英国体系。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复制英国体系的应该说成功的还是多数。我认为全世界能正确处理好民主和效率关系的其实就是英国的内阁制体系,选举对于民众的干扰不那么明显。英国女王成了道德的化身,也成了大家游览的吉祥物。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它给世界的贡献与它的人口相比,太大了。英国是海洋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它的文明一直在自我更新,并不落后。
环球时报:未来有没有在英国开发房地产的计划?
冯仑:目前没有开发房地产的计划,但在看与不动产运营和服务有关的公司,比如养老运营机构、健康资产管理公司。最近我们围绕健康和养老这两个不动产中的细分市场在做考察。希望和英国有经验的服务型机构合作,可能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发展国内的业务。
说伦敦房价是中国人炒上去的,是媒体炒作
环球时报:有人说伦敦的房价上扬都是中国人炒上去的,您是否认同?
冯仑:那都是媒体的炒作。就像台湾媒体总说大陆人去搞房地产,但实际上,台湾对大陆人购房有很多限制,真正去台湾买房的人很少。怎么可以说大陆人把台湾房地产炒高呢?但媒体这么写,公众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英国、美国都这样。在伦敦,房价被炒上去,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中东、加上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买家比较多。中国每年在海外买房大约200亿美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其中美国最多,但美国媒体不那么恐惧,只不过当笑话谈;但台湾就特别恐惧,英国媒体也会炒。可能是因为在英国不能贷款,中国人就拿现金出来买房,故事性比较强,引起哗然。
环球时报:很多中国房地产公司到境外发展,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冯仑:其实没有那么多中国房地产公司到境外发展,中国房地产企业有7万多家,出来的不到70家。只是因为出来的这些企业很大,很有名,比如万科、万达,所以更受关注。我的企业只是在台湾、纽约有房地产业务。总体上说,全世界的跨境经营,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与欧美企业来华经营类似,最重要的是找到好的企业合作伙伴,这是最省力,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方法。找政府合作都是短暂的,因为政府领导会换。
一些香港老板比较爱跟政府合作,比如李嘉诚就并不注重跟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如果没有生意就不往来。英国人也注重关系,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上,长远地发展,而不是只为了一桩生意。比如英国的某些家族企业200年来就没离开过亚洲和中国,经历了那么多改朝换代,他们还是在那,这会有很好的布局。华人企业家也应该看得更长远,更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