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理奥赛参赛体验研究
——以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
2016-12-10许伟麟刘燕仪
许伟麟刘燕仪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000; 2.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理奥赛参赛体验研究
——以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
许伟麟1刘燕仪2
(1.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000; 2.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近年来,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但是关于学生参赛体验的研究开展较少。本文以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9篇学生参赛感想文章进行分析,建构了以3个主范畴和8个副范畴为核心的学生参赛体验模型。研究发现:学生地理奥赛的体验随着时间进程和空间转移而变化,由赛前期待体验、赛中亲历体验、赛后回忆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奥赛的体验完成了从未知、想象、互动、建构、内化、表征的由浅及深的涉入,并转化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本文补充学生参加地理奥赛体验的实证研究,同时对于宣传地理奥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上引进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供老师和学者探讨。
地理奥赛;参赛体验;扎根理论;模型建构
一、引言
近年来,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地理奥赛)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2006年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仅有20支队伍共80名学生参与。经过10年的发展,2015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已经吸引了 18 个省(市)的 81 支参赛队共计357位中学生参加,可谓盛况空前。但是,学生的参赛体验如何?这一问题却鲜有得到地理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下,通过对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学生的赛后感想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出反映学生参赛体验的模型,从而补充学生地理奥赛参赛体验的实证研究,这将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实践意义则为我们更好地宣传和动员学生参加地理奥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早是在1967年由美国学者Glaser与Strauss所提出[1],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扎根理论强调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主张对丰富的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核心范畴,从而建立起来自样本对象的真实感受、又可以广泛适用于其他人群的理论模型[2]。具体而言,在收集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扎根理论主要经由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推进完成[3]。扎根理论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学生奥赛参赛体验这样的探索性研究,故为本文采纳。
2.资料来源
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结束之后,赛事组委会在“天成自然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了“赛后涟漪”学生参赛感想的系列文章。截止2015年12月26日,公众号共推送23次,刊登来自11个不同学校的29位学生的参赛心得。撰稿人数占参赛学生总数的8.12%,文本累计字数36573字。撰稿学生分别来自广东、安徽、北京等不同省份,其中有获奖学生,也有非获奖学生。多数文章谈及参赛的过程和细节等,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参加本次地理奥赛学生的心得体会。收集29篇文章,以文章在微信公众号的刊登日期+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对文章命名,如11月21日刊登杨志宇同学文章《我与地理奥赛的故事》,即命名为“1121Y ZY”,作为接下来扎根理论分析的文本资料。
三、分析过程
1.开放性编码(概念化与初步范畴)
开放性编码是指将文本资料打散成独立的语句,并对这些语句提取核心要素,用通俗化的语言对其精炼
概括,形成初步概念;把近似的初步概念聚集起来,形成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丛;对概念丛进一步抽象并命名,最后形成初始范畴。
经过认真反复阅读29篇学生的参赛感想,本次研究共提取初始范畴26个,分别命名为:源于兴趣、猎奇心理、老师和亲人鼓励、知识储备、模拟训练、知识面广、试题量大、题型新颖、英语阅读、试题生活化、设计调查思路、野外定向、搜集数据、关注现实、考验体力、团队协作、地理的生活化感知、地理人使命感觉悟、师情友情陪伴、志愿者悉心帮助、收获新友谊、超越自我、求知欲满足、无关功利、分享经历、来年再会。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列举部分开放性编码示例(见表1)。
表1 开放性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根据开放性编码所形成的初始范畴的结果,将现象相近的初始范畴进行归类和聚集,通过逻辑上的归类形成主范畴和次范畴。为了表示不同范畴在文本资料中的重要程度,研究同时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补充。具体而言,统计含有副范畴编码信息的文章数量和语句数量。
按照上述思想和方法,通过对26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和对比,本部分最终归纳出3个主范畴和8个副范畴(见表2),分别为:赛前期待体验(报名参赛动力、摸着石头过河)、赛中亲历体验(应对试题挑战、躬身野外实践、深化地理感悟、感受人际美好)、赛后回忆体验(记忆沉浸状态、记忆转换状态)。其中,应对试题挑战、躬身野外实践、感受人际美好、记忆沉浸状态是学生参加地理奥赛主要的体验维度。
表2 主轴编码分析
3.选择性编码(挖掘核心范畴和整理故事线)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深入讨论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关系,进而建构相关的理论模型,并以故事线的形式进行讲述。通过分析主轴编码所提取的范畴维度,结合原始资料进行反复比较,笔者最终确立了“地理奥赛参赛体验”的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将前文所提取的3个主范畴和8个副范畴建构起一个参加地理奥赛的体验模型(见图1)。模型以时间和空间为变化维度,讲述学生参加地理奥赛赛前、赛中、赛后体验的故事。
图1 地理奥赛参赛体验模型
(1)赛前期待体验
这一阶段,学生对地理奥赛的体验更多是停留在未知与想象的状态。或是源于对地理的热爱,或者是源于尝试新鲜的猎奇心理,或是源于老师和亲人的鼓励和支持,鼓起勇气报名参加地理奥赛成为一种超越自我的体验。成功通过学校的选拔后,开启了积极备考的旅程。经历和经验的不足使得师生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是练兵往届试题、或是阅读地理杂志、或是模拟野外考察,乃至不同学校间的师生会共享资料、共同学习。经过一定知识储备和模拟训练,学生们憧憬着地理奥赛的到来。
(2)赛中亲历体验
地理奥赛如约而至,学生亲历地理奥赛试题的挑战。本以为时间相对比较充裕,结果发现综合题的题量较大,覆盖的知识面广,其中两组英文题目也增加了不小的答题难度。而景观题的考察则形式新颖,四十道景观题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在九十秒时间内做出分析判断,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变能力是不小的考验。其次,给予学生难忘体验的是当天下午的野外考察。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野外考察给予了学生躬身实践、亲近社会的机会。学生奔赴深井古村、南亭村和长洲岛三个考察地,根据试题要求设计调查思路,寻找目标事物,通过观察、测绘、访谈获得一手数据,最终得以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个下午高强度的野外考察对学生而言是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考验,学生也明白了团队交流协作的重要性。
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一是对生活中地理的感知。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的学习不仅限于课本,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和思考,正如有的同学说道“地理奥赛区别于传统纸面考试的最大特点:让我们接近生活,在真实的大千世界中探寻规律。”二是作为地理人的使命感觉悟。面对异托邦的现实空间,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着向乌托邦的理想空间转换的路径?深井村的文化保护、南亭村的社会融合、长洲岛的规划治理,这些问题无一不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从地理的视角应该如何解决?
最后,在一整天的比赛中,老师们体贴的陪伴,志愿者们悉心的帮助,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人际的美好。而比赛中能够认识的其他参赛学校志同道合的同学,谈兴趣爱好、聊人生理想,更是成为人生一比宝贵的财富。
由此可见,随着比赛涉入程度的加深,地理奥赛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拨开。学生建构起对地理奥赛立体的、具象的亲身体验,并且随着赛事的结束又转换成为赛后的回忆体验。
(3)赛后回忆体验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广州,学生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地理奥赛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地理奥赛的体验已经完结,而是内化成为其他的两种状态。一种是记忆沉浸状态,地理奥赛成为学生们难忘的经历,时不时浮现在学生脑海里,又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不断求知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生活的幸福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满足。其次,对于地理奥赛的情感,不会因一次成功而兴起,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结束,正如一位没有获奖的同学所言:“世上花卉众多,终究名花极少,无名小花奇多。我也希望自己是那馥郁芬芳的一只奇株,但是我只是那无名的一朵。我也会不甘,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我是爱着春天的一朵。”从这一意义上讲,地理奥赛超越了功利,成为学生心中“曲终人散心似静,尤留春风在胸中”的难忘回忆。第二种是记忆转换状态,学生对奥赛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会通过与他人分享地理奥赛的经历进行表征,并且成为与地理奥赛“来年再会”的心理动因。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第七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利用扎根理论对29篇学生的参赛体验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建构了3个主范畴和8个副范畴为核心的学生地理奥赛体验模型。研究发现:学生地理奥赛的体验随着时间进程(赛前—赛中—赛后)和空间转移(就读学校—赛场—就读学校)而变化,由赛前期待体验、赛中亲历体验、赛后回忆体验三个部分组成。体验的内容包括了报名参赛动力、摸着石头过河、应对试题挑战、躬身野外实践、深化地理感悟、感受人际美好、记忆沉浸状态、记忆转换状态八个范畴。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奥赛的体验完成了从未知、想象、互动、建构、内化、表征的由浅及深的涉入,地理奥赛由此成为学生难忘的经历。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两点:(1)理论意义上,本文基于对学生参赛体验的研究发现并构建学生地理奥赛体验的模型,补充相关的实证研究。(2)实践意义上,本文认为相比于数理化的竞赛,多数师生对地理奥赛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热情都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与地理奥赛宣传和相关学术研究不足有一定关系,而本文研究所发现的地理奥赛体验8个内容构成可以为宣传地理奥赛提供确切的依据。
最后,本文是将扎根理论应用于地理教育研究的一次尝试。扎根理论这一研究方法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已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检验。但是,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与研究者个人的知识背景、敏感与细心程度等因素相关。因此,未来可将本研究的一些范畴按照问卷调查进行设计,采用量化的方法来检查和调整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其次,笔者也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学习,提高扎根理论在研究中的信度,以期该方法能够在地理教育和教学领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应用。
[1] 王锡苓.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3):76-80.
[2] 孙晓娥. 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87-92.
[3] 伍威·弗里克, 孙进译. 质性研究导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