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草案(下)
2016-12-10韩博雅
孙 华,韩博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草案(下)
孙 华,韩博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生态博物馆是新博物馆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展示和传承特定族群或社群的生存状态、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开放式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自产生迄今已经经历40余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但在中国这样的社区自组织能力较弱、经济和文化还欠发达的国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也遇到较多问题。因此,需要了解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明确其定义、内涵和要素,分清其类型,掌握建设这类博物馆的程序和方法,做好管理工作以保证生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从而真正做到保存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
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
4 要素[4-9]
生态博物馆的构成要素是指生态博物馆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要素是否符合要求和相对齐全,向内决定着生态博物馆的内涵能否被实现,向外关系到生态博物馆能否顺利运营。
生态博物馆的构成要素包括:保护和展示对象、信息资料中心、展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参与者。
4.1 保护展示对象
在将生态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的比较时,瑞伍 .里瓦德(Reve Rivard)提出了一个详细和具体的图解(图1)。该图解尽管存一些问题,但对于认识生态博物馆的构成要素有所帮助。
图1 生态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比较图解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相对于传统博物馆这一封闭的空间,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地域范围。在生态博物馆的空间里,我们对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类对象提供保护和展示。物质对象包括:建筑、遗址、遗迹、自然景观、与社区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物品、与社区历史和文化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等;非物质的对象包括:风俗、习惯、仪式、历史、传说、社区居民的对其自身的认知和记忆等。
需要说明的是,里瓦德对生态博物馆要素的图解,既不全面也相当杂乱,容易造成误解并将生态博物馆泛化。例如,生态博物馆的对象不应该是遗址,遗址可建设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尽管有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地域范围内有遗址,但遗址不是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构成要素;再如,生态博物馆很主要的一个保护和展示对象是传统技术和工艺,而在这个图解中却没有将其作为重要因素列出。事实上,在里瓦德列举的所有生态博物馆的要素中,除去“人”(“长者”“观众”)这个特殊要素另当别论外,其余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要素。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展示的对象与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密切相关。
人类共有的遗产,除了自然遗产外,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可移动的遗址、纪念碑(包括建筑群、雕刻),可移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器、仪式用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此外,还有既有物质又有非物质的复合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在这些遗产中,最适宜于建立正确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对象就是最后一类也是最复杂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文化景观是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准确地表述是“人类行为过程的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更准确地表述应是“人类行为结果的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混合”类型,它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工艺传统、艺术传统和宗教传统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城镇、乡村、工矿、牧场、寺庙和圣山等,都应当属于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范畴。
生态博物馆建设时对象的选择极其重要,它是防止博物馆建设一开始就发生异化的基础。并非所有的遗产地都可以建立生态博物馆,保存和呈现活态的展品是生态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展览形式的一个核心特征。
回顾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凡是将不属于文化景观的遗产类型作为保护和展示对象的博物馆,由于遗产地所在社区与遗产地之间已经失去历史的情感联系,缺乏了文化景观遗产特有的“延续性”和“动态”特性,外来专家施加给遗产地与社区之间强制性“认同”,无法给博物馆建设和运营带来生动的活力,势必使博物馆脱离生态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生态博物馆。当初生态博物馆的创始人戴瓦兰利用政府的资源选择早已经中断生产、工业社区已经异化或死亡的克勒索和蒙特梭两座城镇来建立生态博物馆,其选择对象不是“活态”的工业遗产,而是与英国铁桥峡一样的工业遗址和工业遗留(英国博物馆学界就从不把铁桥峡工业文明博物馆视为生态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该博物馆只能是保护国家工业革命遗存、展示国家工业文明历程的国家层面的工业博物馆,而非地区和社区层面的保护和展示“活态”遗产的生态博物馆。
在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脱离保护和展示多元文化的实际,认为生态博物馆须致力于保存和展示某一普遍的社群或社会现象,从而使社会关注这些社群和社会现象,以帮助这些弱势社群并
促进社会公平。如法国的莱纳(Fresnes)生态博物馆致力于保护在文化逐步趋同、逐步一体化中被遗忘的少数人的生活和文化,例如洗衣女、监狱中的人、移民等等,他们试图通过生态博物馆,不仅要唤起社会对这些小众群体的关注,也要帮助他们争取在社会上的平等待遇[5]。这种把不属于多元文化范畴的普遍社会存在作为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对象,显然是不恰当的。生态博物馆不是社区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不是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更不是匡扶正义的法律援助机构。无视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特点,将生态博物馆的功能和目标泛化,把以人为本、社群平等、利益共享、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和追求目标,可能会导致生态博物馆与普通的群众文化机构、社区的管理服务机构、文化产业园区、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股份制公司等相混淆,从而将生态博物馆这种新型博物馆引入歧途。
4.2 社区
社区居民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参与者。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有赖于他们自发地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在生态博物馆中,当地居民是文化的保护者,他们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努力保护文化,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受益者。
根据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选建的对象应该是尚存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保护意义的文化现象,经过教育和传播,当地民众有自愿的意志和热情建立起博物馆进行保护的文化现象。“尚存”和“活态”是指该文化尚处于发展之中,仍然在一定区域内或对某个群体发生作用。基于公民的“自愿意志和热情”是指在形式上生态博物馆应当是自发的,具有摒弃政治化特征。举例来讲,世界级或国家级遗产地的申请和建立往往都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以专家和相关部门为主体的过程,它在形式上的政治化较强,在成形过程中的参与性较弱;相比之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基于当地居民自己的意愿,基于他们自发地行动起来保护自己文化的热情,立足于当地民众自主的管理和运营。
在我国,虽然尚存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仍然不能忘记这个重要的特点,应积极培养民众主动保护的意识,力图使生态博物馆做到:在指导下建成,在自发意识下建设。不得不承认和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国公民的博物馆意识普遍薄弱,能有人主动建立生态博物馆保存自己的文化固然是好的,但更多的情况是,具有文化特殊性的民众对自身的文化了解并不深入,依赖于他们自发地保护自身文化往往是不现实的。在资金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文化遗产所在地中选择符合相关条件的对象,帮助当地居民树立遗产意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从而推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并通过学习效应推广这种保护方式。这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当务之急,也是最具效率之举。这个选择的过程并不有悖于文化的平等性,而是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3 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主要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有关专家、社区负责人和生态博物馆的负责人组成。这4部分人在管理委员会中的角色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区参与、博物馆负责人执行。
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为生态博物馆提供研究资料和技术支持,为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运营寻求必要资金,指导生态博物馆向正确方向发展,管理生态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监测生态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对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促进社会宣传和社会教育。
在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对生态博物馆的重视程度,所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是生态博物馆在最初起步和运营过程中能否顺利的关键因素。
我国民众的博物馆意识普遍较弱,这是现实的情况,简单地依靠国外的理论——由社区居民自发地认识到保护自身文化的必要性,从而建设生态博物馆保护这些文化——来实现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往往具有较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伊始,专家应扮演引导者和指导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地点,将保护文化特殊性的必要性和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向社区居民传播,协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资料中心和展示中心,指导生态博物馆运营的各项工作。当生态博物馆渡过运营初期、可以正常运转时,专家的学者的作用应转变为“关节”,即有效地协调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生态博物馆的关系,以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资料指导生态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及时调整运营过程中失当之处等等。
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对象既然是有人居住、生产和生活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这些人群
就构成了社区。该社区人们是否愿意建设生态博物馆?如何建设生态博物馆?以及生态博物馆应该如何管理和运营?需要按照社区人们的意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社区人们的意愿和意见通过他们推选的代表向管理委员会转达,社区的代表自然应是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角色之一。
博物馆的负责人是受管理委员会委托具体运营生态博物馆的人。博物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和人文关怀,是一个生态博物馆是否能够顺利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博物馆负责人可以是专家,但最佳人选是来自社区的具有生态博物馆专业知识的人。
4.4 资料信息中心
资料信息中心是收集和保存生态博物馆所在区域历史和文化资料以及其他文献的地方,掌管搜集资料、对保护和展示对象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持续记录,以及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记载的工作。同时,资料信息中心为研究者和参观者提供参观和研究服务,也可以作为接待专家和研究者的场所。资料中心的保存内容包括纸质文献、资料、图片、照片,也包括电子图片、照片、文字资料,录音,录像等。
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4.5 展示中心
生态博物馆内的展示中心包括展览和收藏两部分工作。展览工作用于展示该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价值等性状,促进遗产地所在社区居民和参观者的了解和认识该文化遗产(包括遗产相关社区人们自身)。收藏工作主要负责收集、保管和保护可以说明该生态博物馆面对区域历史、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有保存价值的物件。展示中心的展览和收藏功能可以与资料信息中心部分重合。
从陈列内容上看,相比于传统博物馆更偏重于展示珍贵文物或艺术品,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在展示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宽泛,它不囿于珍贵的物品,居民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物品,只要能够表达展览主题、帮助实现展览目的,都可以成为陈列的内容。但是,即便陈内容的选择更为宽泛,陈列大纲的编写和陈列的故事性仍然要不失严谨。从陈列形式上看,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的陈列方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的方式,它可以是一个固定的陈列厅,也可以是一个临时的场所,展览结束后可继续投入其他用途,甚至可以是露天展示等更为轻松活泼、更容易为当地民众接受的方式。
4.6 观众
生态博物馆的参观者有两类:一类是博物馆所在社区的人们,他们既是生态博物馆的展品,同时又是观众,通过参观和学习重新认识自己、自己社区及其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现象;一类是外来的参观者,他们来到这个与自己熟悉社区不同的新社区,学习和体验完全不同的传统文化,从而具体真切地感觉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传统博物馆中,观众往往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参观行为。但在生态博物馆中,观众处于一个并非封闭的空间内,在开放的空间进行参观,和旅游行为的区别在于什么?除了对某种文化的认知,还应当获得怎样的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生态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功用。
5 类型
生态博物馆既然是以文化景观类型遗产为主要对象建立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分类就可以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分类。按照新的文化景观分类,生态博物馆可以分为以下5个类型。
5.1 农业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利用体现了农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农业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又可以作物种植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观分为两个小的类型,前者就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村落文化景观,后者是建立在近代农业基础上的农场文化景观。因此,农业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小类型。
(1)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村落、田地及其周围山川环境基础上的生态博物馆。传统的村落文化景观因为自然和传统的区隔,其形态的多样性尤为显著,是农业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主体,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10]。
(2)农场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建立在近代机械化农业基础上的以私人、集体或国家经营的农场为对象的生态博物馆。
5.2 牧业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人类利用天然的草场规模化饲养驯化动物的区域所形成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由此产生的文化事项的总称。其基本特点是季节性追
逐水草放牧羊、牛、马,以这些牲畜及草场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以这些牲畜提供的奶和肉作为最主要的生活资料,以分散的可拆卸组装的简易房屋作为住所,并由此形成了不同于农业区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牧业是与农业同时产生和长期并行的人类最重要的产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形成文化传统构成了牧业文化景观。
建立在传统牧场上的生态博物馆就是牧业生态博物馆。
5.3 工业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严格的工业文化景观是工业革命时代以后的原料开采、产品制造、产品运输和集中销售的遗存,包括矿山、工厂、车站、港口等。从保存状态上来说,工业遗产有3种不同的性状:①有的工业遗产已经完全毁弃,成为工业遗址;②有的工业遗产已经停产、停业或转作他用,但厂矿站港和生产运输流程仍旧保存,成为工业遗留;③有的工业遗产还在继续生产和使用,不仅厂矿站港和生产运输工艺依旧,而且生产技术和工艺一直保留和延续,成为工业文化景观。
以仍然在生产,生产技术和工艺一直保留和延续的矿山、工厂、车站、港口等地建立的博物馆就是工业文化景观博物馆。
5.4 宗教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历史上某一团体或个人出于某种宗教信仰建筑的寺庙、寺庙群或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圣山,这些宗教场所除了建筑物(构筑物)和雕塑一直保存外,其宗教集团和神职人员一直在使用这些宗教场所,宗教祭拜活动和神圣象征意义始终保持未中断,这种至今仍然延续的具有突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情感价值的著名宗教场所和区域,都可归属于宗教文化景观的范畴。
在一直具有延续性教团从事宗教活动的寺庙(群)和宗教名山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就是宗教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5.5 城镇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它是一定区域乡村的中心。城镇在产业结构上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一般聚居有较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没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口,其占地面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空间形态和文化景观上都不同于乡村。此外,城镇往往还是工厂、商贸、学校、医院和文化娱乐场所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等都与乡村的人们有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缩小)。
在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保留下大量历史建筑,同时城市传统没有中断的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城镇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就是城镇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城镇由于体量庞大,结构复杂,街区发展不平衡,有些生态博物馆只选择一些历史街区进行建设。
6 建设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程序主要可以分为预设研究、资金筹措和规划建设程序几部分工作。
6.1 预设研究
预设研究是对建设生态博物馆建可行性的判定和对建设目标的基本构想。选择建立生态博物馆对象的过程中,可以由专家或有关部门按照生态博物馆的定义与标准,寻找适合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地点,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在居民自主意愿和自发的热情下,可以确定建设生态博物馆。或者,某一地区居民自发地产生保护自身文化、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意愿,向有关部门申请,通过相关的检验符合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要求,可以确定建设生态博物馆。对于不符合生态博物馆建设标准的对象,应避免选用生态博物馆的方式,以免引起名不副实的现象的出现。同时,对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和最终目标以及生态博物馆对社区即将带来的变化,都应当有所预判。
6.2 资金筹措
确定建设生态博物馆以后,应开始筹措建设经费。初期建设的经费应根据现实情况首先做出预算;再由政府或有关部门专项拨款启动,或者向单位或个人募款,以保证完成初期建设。当生态博物馆开始正常运转,博物馆应努力通过自身经营完成生态博物馆所需费用,并实现社区发展。
6.3 建设程序
在我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没有一个健全的建设程序作为参考,造成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相关机构不健全,生态博物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建设速度缓慢、周期过长等。基于生态博物馆已有的建设经验,在此拟出具体的建设程
序和步骤,为生态博物馆高效、顺利的建设过程提供参考。
(1)组织委员会。一个组织的良好委员会是生态博物馆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委员会内部,明确各部分职能和分工,明确研究、监督基本建设、宣传和教育等工作的具体归属。
在生态博物馆兴建伊始,需要对参与的各方面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组织委员会需在其中起到组织、筹备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联系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获得建立生态博物馆的许可和批复,申请必要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组织委员会中专家学者需要将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当地的负责者和管理者,再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和逐层传播,使生态博物馆被广泛认识和接受;组织委员会需制订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计划,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时间和步骤以及最终的效果和目标,做出明确的说明。
在生态博物馆建成以后,组织委员会就向管理委员会转化。
(2)明确目标。在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目标:制定生态博物馆的基本景观形态的规划,对生态博物馆建成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提出基本构想;更深入的一方面,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最终目标都将是保护和发展现有文化,促进当地居民理解和热爱自身文化,并通过生态博物馆的模式,最终推动社区的发展。这一目标是贯穿于生态博物馆工作始终的方向,也是检验和评估生态博物馆工作的标准。
(3)明确界限。划清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边界,确定生态博物馆工作对象的主要内容。从横向上看,这些内容包括物质的对象和非物质的对象,物质的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建筑,遗址,遗迹,与社区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物品、物件,与社区历史和文化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等;非物质的保护对象包括:风俗、习惯、仪式、历史、传说、社区居民的对其自身的认知和记忆等。从纵向上看,这些内容既包括其本身的完整性,也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这项工作的进行不仅可以保证生态博物馆的正确内涵,也能促进管理人员和社会民众对生态博物馆的理解和认识。
(4)推广和开展保护工作。通过调查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需要保护或存在危险的文物或物件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可以通过征集或向居民询问的方式,得到保护对象的相关信息。保护工作同时也是对社区相关资料的搜集,在保护过程中,将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理念进行传递也是必要的。
(5)建设资料信息中心。资料信息中心的筹建包括资料搜集和整理两部分。资料搜集包括整理既有的、遗留下来的文字,同时要对生态博物馆所在地的基本情况、风俗仪式、传统技艺以及居民记忆等进行记录,包括描述、表格、图片等形式;另一方面,要将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成为记录生态博物馆的系统信息,为研究和展示提供学术支持。
(6)推广宣教工作。鉴于民众对生态博物馆的理解并不深入,在民众间推广宣传和教育工作是建成生态博物馆的重要步骤。对于宣教工作,管理委员会的各部分都应当参与,但承担的角色不同:政府和有关部门具有宣传的优势,专家将进行公众教育的内容传达给所在地的管理者,再层层深入,使群众了解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并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中来。
宣传对于生态博物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博物馆思想的传播,同时也可以扩大生态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博物馆的参观收入。
生态博物馆可以采用传统宣传媒介和数字媒介,宣传内容除展示内容外,更要突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意义和价值。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生态博物馆和旅游项目之间的区别。
7 管理
生态博物馆建成之后,要将博物馆的管理标准化和系统化,推进生态博物馆迅速从建设初期转入到正常的运营过程中,实现生态博物馆由当地人民自发管理运营、促进社区发展的目标。
(1)明确管理目标和制订管理计划。在这里,管理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生态博物馆宏观的普遍最终目标,也应该制定出微观的生态博物馆在短期和长期的建设目标和规划,应具体到资料收集整理、展览规划、社区活动组织、观众流量、生态博物馆的预算与收入目标等。制订出每个项目计划的时间表,具体到实现团队等。
(2)研究计划。生态博物馆应当分别制订出长期和短期的研究计划,一方面,专家要对生态博物馆内保护对象进行描述记录,研究和梳理其历史和价值,以及可以继续开发的空间。同时,要设计和安
排群众可以参与的工作项目和活动,促进当地民众的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加入到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保护中。
(3)信息和资料管理。生态博物馆需要不断进行日常情况的记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丰富。可以策划采访、调查的活动,组织当地可以胜任的民众,参与到搜集资料的活动中。
(4)展示和保护管理。展示和保护中心是生态博物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中心要制订主题展览计划。
(5)公共教育的管理。通过讲座和主题活动,促进当地民众和观众对生态博物馆本身以及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6)人员管理。生态博物馆中既应该包括全职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具有一些更为灵活的短期的临时岗位,供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中,了解生态博物馆的工作。
(7)预算管理。对生态博物馆应做短期和长期的预算规划。
(8)对特殊事件的应对措施。对生态博物馆可能会发生的特殊情况做出应急措施,诸如火灾、洪水、故意破坏等,做出预防和应急规划。
8 考评
考评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新建成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建设指标进行考评,看其是否具备了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要素,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生态博物馆类型;二是定期对生态博物馆的运营状况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调查和检验,以发现存在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8.1 性质考评
对生态博物馆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行考评,不具备这些基本要素的博物馆,不能授予“生态博物馆”的称号。生态博物馆的性质考评包括:
(1)遗产的性质是否属于适宜于建设生态博物馆、既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又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文化遗产——文化景观?
(2)遗产所在地的社区是否与遗产本体和环境有性质上的关联,也就是说遗产的延续性是否中断?
(3)博物馆是否具有能够反映遗产拥有者或使用者的当地社区民众的意愿的运营管理机制,其决策是否做到了民主化?
(4)博物馆对遗产的保护、展示和管理是否兼顾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室内与室外、传统与通俗?
(5)博物馆的资料信息中心是否已经全面收集整理了该遗产本体、环境及非物质文化事项的信息,并已经培养有专门的资料记录人员?
(6)博物馆展示中心的展陈是否能够全面反映该文化遗产的状况?是否做到了室内与室外、物质与非物质、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是否注重了展示对象的延续性?
8.2 管理考评
管理考评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审查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相关记录,来评估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状况;也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抽样调查,得知运营结果。考评之后,应由专家对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对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做出调整。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考评包括:
(1)博物馆的民主管理机制是否一直在发挥作用?当地社区民众是否积极投入到博物馆的运营之中?
(3)博物馆运营过程中,遗产保存状况及遗产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不断改善?
(3)博物馆的资料信息中心的资料收集是否在逐年丰富?遗产本体、环境及社区的信息记录是否曾经中断?
(4)博物馆的运营状况是否呈现良性循环状态?是否存在资金的问题?有无解决方案?
(5)政府、专家、游客和社区居民如何评价生态博物馆?其看法的变化情况如何?
(6)生态博物馆建成及运营后是否带来了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9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已有10多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内蒙古等地,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傣族、彝族、瑶族、蒙古族和汉族等多民族的文化。最新兴建的生态博物馆中,也逐渐在突破“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制约,不断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随着生态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很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需要有《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来引导和规范生态博物馆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估。为此,我们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贵州省文物局合作,起草了《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草案。现在将该草案借
《遗产保护与研究》进行发布,征求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业界的意见,以便能够使该草案早日完善。
[1] 中国博物馆学会.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 张誉腾.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运动的兴起[M].台湾∶五观艺术出版社,2004.
[3] 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GALLA A.Cultural diversity in ecomuseum development [J].Viet Nam,2005,57(3)∶101- 109.
[5]DELGADOC.The ecomuseums in fresnes∶against exclusion[J].Museum International,2001,53(53)∶37- 41.
[6]RIVARD R.Ecomuseums in Quebec[J].Museum International,1985,VII(4)∶148.
[7] DAVISP.Ecomuseums∶a sense of place[M]. 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8] 费尔登 .贝纳德,朱卡 .朱可托.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刘永孜,刘迪,译,戴检,张弛,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9] 中国博物馆协会.专题∶生态(社区)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11(106)10- 58。
[10]余压芳.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Draft of Guide to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Ⅱ)
SUN Hua, HAN Boya
(Archaeology and Music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Eco-museum is a new type museum which is an open type one reserve, display and inheriting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 given ethnic group or comm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ond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 Existing for more than 40 years, eco-museum has experienced 4 stage of development, which also encounters many problem for the weak community organizing ability, less developed economy and culture lacking in China. 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connotation, key elements and typeof eco-museum, master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 well so as to ensure the good running of eco-museum,which in to some extent 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utstanding culture.
eco-l museum;culture;heritage;protection
G112;G261
A
孙华(1958-)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E- mail∶bjsunhu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