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016-12-10包思勤曲莉春张莉莉
包思勤 曲莉春 张莉莉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包思勤 曲莉春 张莉莉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2.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48%,生物种类繁多。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贵州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亲自倡导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试验区,对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率先探索,走在西部地区前列。随后全省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来推进,形成了多个试验区同时试验、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日前,贵州省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是国家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高、快、实”的特点,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探新路、作示范,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促进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和谐,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共生。
一、主要做法、经验
(一)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2013年,贵阳市出台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近年来,贵州省制订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贵州省清洁生产推进条例》、《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2.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目前,贵州已在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能集约、功能完善、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系。如:贵阳市开全国先河成立了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环保法庭和审判庭;贵州省高院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生态环保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也属全国首创;贵州检察机关从机制上创新,在省市两级设立了生态环境检察机构,率先在全国开辟了生态司法的“绿色通道”。另外,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执法,为其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保障。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良好的区域发展统筹体制
2009年以来,贵州省着力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先后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等流域实施了生态补偿。截止到2015年底,补偿资金达到2.5亿元,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积极性。六盘水市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4.深化改革,创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考核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贵州省着力给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装上“加速器”,2015年,贵州省取消对部分贫困县的GDP考核,但增加了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考核”指标权重。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行政问责22人。在八大流域推行环境保护“河长制”,将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这些都是贵州省大胆探索实践,针对薄弱环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重大创新。
(二)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崛起。贵州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风电、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积极支持贵安新区信息产业园加快发展。贵安新区成功引进中国第一家以展示、推广绿色技术的“中国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作为贵安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最新科技及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科研平台,集中展示整个园区30余项绿色创新技术。此外,贵州省还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创建了20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点,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0万千瓦。“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目标任务。
二是山区生态农业稳步发展。生态资源化,产业特色化,农旅一体化,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并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劲动能。贵州省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发展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草田轮作、立体种养、生态果园建设、生态养殖、有机农产品生产、观光休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贵州省启动和加速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六盘水市盘县哒啦仙谷生态农业示范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不仅与农业观光休闲体验旅游联动发展,还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农产品加工工艺,并用现代技术加以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端精细农产品。
三是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逐渐兴起。贵州省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进行打造。2015年,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开工380个,完成投资430.19亿元,基本建成项目59个,苗药产值突破300亿元,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有21个县开展了温泉养生,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产业幅进一步拓宽,大健康产业增加值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
四是全域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进入“十三五”,旅游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仅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就达2.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贵州省一方面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如凯里市生态建设效果显著,苗寨古建筑、苗寨文化保护完整,相辅相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六盘水盘县娘娘山生态旅游示范园也同样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注重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多彩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如贵安新区积极借鉴瑞士、德国等生态文明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打造以屯堡为代表等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三)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贵州省大力实施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项目。在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较好、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和村寨博物馆。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另外,贵州省提倡生态文明教育从孩子抓起,全面推进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活动。预计到2020年,全省省级中小学“绿色学校”达500所左右,绿色大学达20家左右。
(四)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主要通过高规格论坛一方面对外宣传贵州,另一方面向世界宣传贵州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贵州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积极加强与生态文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务实合作。并借鉴引进瑞士等欧美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技术,建立与泛珠三角、成渝、长三角等经济区的广泛联系,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等领域开展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对我区的借鉴及启示
我区拥有辽阔的土地空间、纯净的自然环境、广袤的森林草原、丰富多样的生物,在绿色资源占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同时我区又是绿色发展矛盾大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与能源重化工产业体系和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之间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冲突。贵州省探索出的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结合我区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制度缺失尤其是法律不完善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作为全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省区之一,建议内蒙古要继续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引擎的全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通过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给官员念“紧箍咒”,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方面,建议取消生态脆弱地区的GDP考核,相应增加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和权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方面,尽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加快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拓宽生态补偿渠道,将受益企业更多纳入补偿主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应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土地、水利、森林、矿产、审计、统计、环保等部门协同推进,形成改革合力。
(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内在属性。我区作为生态屏障和资源富集地区,更需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对绿色化发展的引导。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草原、森林为主体,重点建设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草原保护与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建设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生态防护屏障,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实施重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坚持绿色增长,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生物制药、蒙中医药及特色生物保健品为重点的生物产业,以绿色大数据中心为平台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体现生态治理、精准扶贫等社会效益为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以清洁能源产品、高端化工产品生产装备为主要依托的特色装备制造业,以服务当地产业为基础、以服务全行业为目标的节能环保产业。
二要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我区拥有质优量多的农畜产品,突出绿色品牌,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创新,推进农业物联网在设施农业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三要促进生态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绿色服务业的核心,实现提档升级;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对节能环保服务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围绕绿色生物和绿色资源环境,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围绕绿色资源资本化开发,发展绿色金融业;围绕建设秀美河山,发展林草产业,努力推动生态建设与林草产业发展互促共进、长效发展。
(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生态人才支撑
生态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的挖掘利用,既要立足自身天然优势,更需要现代科技研究的支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区要加快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生态修复治理、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优势领域,努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培养本地区生态文明“人才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发挥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的作用,建设相关领域人才“小高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大力繁荣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传承与弘扬我区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积极开展以宣传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戏剧、书画、摄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创作,宣传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唤起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使公众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六)加强跨省区和国际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大格局
主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做得成功的省份(如贵州省)的成功经验,加强与毗邻省区在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沙治沙、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同蒙古国、俄罗斯在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和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疫情等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保产业、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开展国际合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