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内蒙古与蒙古国加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合作的必要性

2016-12-10王其格

北方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蒙人文学术

王其格

关于内蒙古与蒙古国加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合作的必要性

王其格

中蒙两国共有4710公里的陆地边界,是山水相连、人文联系密切的友好邻居、友好伙伴。特别是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对蒙古的历史性访问,使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合作、交流迈上新的台阶。近年来,两国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十分活跃,正成为中蒙关系中的一大亮点。但是随着合作领域的拓展和合作项目的增多,两国间的体制机制差异日渐凸现,影响和制约双边合作进程的新问题和共同面对解决、解答的理论问题明显增多。纵观中蒙两国当前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主要集中于诸如艺术、影视、传媒、教育、体育、旅游和学术往来等常规合作领域,并且交流多于合作。其中学术领域的合作则基本处在学术会议、学术访学、学术讲座及学术平台建设、学术成果的翻译、转写、出版等一般互动性交流层面上,而深层学术问题的合作研究和重要学术课题的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与双方人文合作的实际进展和需求很不相配。学术合作的滞后,尤其是重要理论问题、难点问题学术沟通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双方的思想沟通和学术互信,导致不少急待解答的共性问题,因认识不一致、认同不畅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变成“学术瓶颈”问题。

学术合作是人文领域国际合作的制高点,是从学力上去解决学术分歧,缩短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互鉴、互信,共同解答理论难题,提高合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跨国学术合作涉及政治、文化、学术多个因素,体制机制上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和国际环境复杂背景,有可能对国际学术合作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合作双方除了在具体研究方案、研究思路上形成共识外,还应有互敬、互鉴的合作理念,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包容、开放、大胆创新的学术气魄。中蒙俄三国2016年6月23日在塔什干签署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明确制定“重点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教育和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这就意味着科研合作将会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未来走向的重要内容,成为多领域务实合作的理论引擎。人文合作、理论先行。只有在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关系重大的共性问题上形成理论共识和学术认同,才能够在政治法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形成更多的认同和谅解,使双方合作更为科学、智慧,更加和谐、顺畅。

一、中蒙两国具有割不断的历史、文化渊源联系

悠久的历史关系,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文化关系使内蒙古和蒙古国拥有了很多特征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不仅为两地国际合作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情感基地,也为两地学界提出了很多需要共同面对的历史和现实议题。但是由于冷战时期的政治文化隔阂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两地的学术往来时断时续,在相关历史议题的研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供鉴,各辟其经、各持其见,未能达成全面的共识。比如,像蒙古高原的文明起源、蒙古族的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等重大历史议题的宏观把握和判断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尤其像蒙古的独立和因蒙古独立而出现的中蒙关系的变化,有关中蒙两国近现代关系史的一些历史人物、宗教人士的功过评论上,仍有一定分歧,甚至在非学术领域,还在流传有关蒙古独立和雅尔塔会议决议的过激言词和错误观点。学术自由植根于实事。脱离和歪曲历史真相,违背历史发展自身规律的学术认识、学术臆断,终究都是“伪学术”。学术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面对两国关系的重要历史话题,双方应该摒弃已往形成的学术分歧和误解,正视历史、坦诚合作,利用双方的科研力量、文献资料和学术积累,联合研究重要历史议题,以严肃认真、务实求真的学术态度,甄别真伪,还原历史真实,使双方合作环境更加透明、宽松、真实。

二、中蒙两国有着难忘的革命友谊史

上世纪20年代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积极影响下,中蒙两国人民先后走向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在反封建、反法西斯的“共产国际”阵营中,相互支援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在上世纪20、30、40年代蒙古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奔赴苏联的中转战和培训基地,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培养起到过特殊作用。像邓小平、李大钊、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大批有志青年或途经蒙古去苏联学习马列理论、接受现代教育,或在蒙古学习、深造,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二战时期,蒙古国人民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1938年发生在中蒙边境的塔门罕战役和1945年对日宣战的入华战役中,蒙古人民革命军与苏联红军和中国军民一起同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人民又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互相支持和帮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领域建立过很多友好关系。1950-1960年的十年间,中国政府无偿援助蒙古的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派遣1万名援蒙工程人员,有力推进了蒙古的现代化建设。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中心的总统府、国家大商场、体育馆、和平桥等很多标志性建筑,都得建于当年中国援蒙工人之手。蒙古科学院的达西达瓦先生在其2014年出版的《周恩来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书中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上世纪50-60年代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中国援蒙工程的历史与贡献,为两国两党关系的研究开了个好头。中蒙两国之间的这些友好往来,不仅是两地人民革命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事关世界共产主义史、二战史、社会主义红色阵营等的重大历史题材,值得双方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合作研究。

三、中蒙两国在文化传统上有着很多共同点,拥有联系紧密的历史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在不断拉近各国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和文化模式带来了新的危机。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的中心区域,广泛分布着形态多样且特征相近的草原文化历史遗址、遗存,由于地广人稀,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不少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在自然力量的侵蚀和人为破坏下,正在不断消失,因此历史文化遗存、遗址的联合保护和跨境合作研究,尤其是考古学、人类学界的合作意义尤为重大。游牧文化作为两地最有共性特点的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下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危机。如,草原生态环境的普遍退化和现代矿产业、交通业、城市建设等带来的影响,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全面萎缩和随其而来的传统生活习俗、生产技术,民间信仰和文化心理等裂变和变迁,牧业经济体系的碎片化和整体效益的下滑以及当代条件下传统游牧文化模式的原本性保护、传承和创新等,都是双方理论界、学术界值得共同探讨、合力解答的现实课题。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两地共有的本土化宗教,不仅经历相同,而且如今同样面临着相同的新问题。随着国际文化关系的多样化,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和以其为幌子的伪宗教趁机渗透到两地民间,对本土宗教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机。尤其是蒙古国基督教教堂和信众日益剧增,呈现出快速普及趋势。宗教安全事关整个文化安全。因此,两国两地要从文化安全的统一高度对待宗教问题,在进一步加强宗教领域合作交流的同时,利用双方佛教界、学术界的力量,从学力上分析研究外来宗教渗透和本土宗教问题,为传统佛教文化的保护及其文化桥梁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四、旅游和教育是在中蒙两国间发展最快的合作领域,也是需要研究的热门议题最集中的学术领域

近年来,两国高层和各地政府围绕旅游合作达成了很多实质性的共识,跨境旅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双方体制、机制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开始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合作效益的不确定因素。以近几年两国出入境旅游为例,每年入境中国的蒙方客人基本在100万人以上,占蒙古国现有总人口的1/3。而入境蒙古国的中国游客显然有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人数仍在20-30万人次之间徘徊,存在明显反差。其中,除了硬件条件的建设和对接不足外,旅游签证、旅游服务、旅游安全、旅游宣传和旅游景点环境条件的滞后和不配套也是制约跨境旅游的重要因素。内蒙古和蒙古国无论是在自然生态资源,还是在人文历史资源上,都有着相同相近的特点,在跨境草原文化旅游的合作开发和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因此,双方在围绕旅游合作形成更多、更实际的政府共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术领域合作,共同探讨研究旅游合作的运行机制,旅游产业的相互对接,跨境旅游景区的共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以及旅游签证、旅游服务、旅游安全、旅游法规、旅游宣传等重点问题、热门问题,用理论研究推动旅游合作,为双方跨境旅游的协同发展打好基础。教育合作是中蒙两国传统合作领域,也是文化合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越发紧密,互派的教育机构和留学生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在蒙古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教师近200人,开设汉语课程学校近100座,来华学习的留学生8000余人,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汉语和汉文化正在成为大众热点。同时,赴蒙古学习、访学的中方留学生、学者和来中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蒙方学者也日渐增多。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涉及面很广的人文领域。中蒙两国在教育领域有着不少值得相互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和需要共同探讨的具体问题。如,双方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多语双语人才的合作培养,蒙古语与汉语、旧蒙文与新蒙文互动机制和平台的建设以及留学签证的便利化,学历认证范围的扩大与规范,互派留学生,进修生通道的拓宽和安全保障等,都需要双方的精诚合作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和其国际共识的增强,为中蒙两国关系带来空前美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两国关系引入更加复杂多元的国际环境中,为两国理论界、学术界带来了更多共性特点的新课题,诸如“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环境变化及应对措施,“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运行模式、合作模式的构建,“五通”与“民心相通”,经济商贸与文化认同关系以及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模式的创新,自由贸易区、跨境旅游景区建设,口岸领域经济、法规的合作和跨境贩毒、走私、倒卖文物、电信诈骗等国际犯罪的联合打击等都是双方共同面对、联手合作研究的新学术领域和课题。因此,必须从中蒙两国国际合作的发展前景和共同利益出发,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当做两国国际合作的智力先导,用双方的科研智慧研究解决更多的共性问题,使“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共建更具凝聚力、亲和力和广泛的文化认同。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中蒙人文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