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刻家徐孝穆与国画大师唐云的交往

2016-12-10徐维坚

世纪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刻老舍荷花

徐维坚

竹刻家徐孝穆与国画大师唐云的交往

徐维坚

竹刻艺术家徐孝穆

竹刻艺术家、上海文史馆馆员徐孝穆1916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吴江。2016年,为纪念徐孝穆诞辰100周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的书名为《刻划始信天有功》的徐孝穆竹刻艺术作品集,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先后举办徐孝穆百年诞辰竹刻艺术展。徐孝穆的竹刻作品,除一部分自画自书自刻外,多数是与当代众多著名画家书法家合作的,其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他与海派国画代表之一、国画大师唐云的合作。

唐云早年在新华艺专任教,那时徐孝穆从新华艺专毕业离校不久。唐云1938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画展,徐孝穆与唐云相识,从此两人开始交往,特别是徐孝穆在上海博物馆唐云在上海画院工作期间,合作交往更加频繁。徐孝穆很崇拜唐云的艺术创作,欣赏唐云爽朗耿直的性格为人,两人年龄相差6岁,唐云倚老卖老,直呼“孝穆”,徐孝穆称呼唐云为“唐先生”或者“老唐”,后来在与旁人说到唐云时候,则多用“唐老”尊称。

徐孝穆因为喜爱竹刻治印,把自己的寓所称为“竹石斋”,唐云有个别号“大石居士”,把家里的画室称台边喝茶,随意聊些家常。唐云慢慢欣赏着徐孝穆桌案上的雕刻作品,看见一件自己画蔬果孝穆镌刻的竹臂搁,顿时产生画意,信手拿起一支毛笔,蘸上砚台里磨好的墨汁,在臂搁的背面竹黄上,画了一幅山水,并书“冒雨访孝穆不遇作此而去”。徐孝穆回来见了唐云在竹臂搁背后画的山水和留下的便条,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随手镌刻了下来。两位艺术家的妙手偶得,充满自然情趣,故事和作品一起留存了下来。为“大石斋”,还刻制了“大石斋”的印章,“大石斋”和“竹石斋”就成了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艺术,聊天喝酒的地方。徐孝穆的“竹石斋”,所用的文具用品,凡是适合雕刻的,几乎全部成了雕刻艺术品,包括臂搁、笔筒、印泥盒、印章盒、文具盒、笔架、砚台、砚台盖、茶叶罐、茶壶、椰子壳储物罐、手杖,其中落款“唐云画孝穆刻”居多。唐云也喜欢把画室里的用品陈设加以雕刻,其中不少是请徐孝穆刻的。

一天下午,唐云独自一人冒雨来到徐孝穆家,徐孝穆外出不在,夫人王珠琏招呼唐先生在徐孝穆经常工作用的写字

铁笔刻划写意画

1963年春天,朋友送给徐孝穆一段少见的粗大毛竹,刮去竹幂,颜色均匀,纹理顺直细密,是一块难得的用于雕刻的好竹材。徐孝穆制作处理成一块偌大的臂搁,拿去找唐云商量,请他画一幅荷花由自己镌刻。唐云所作的画面,一张泼墨残破的荷叶占据着竹臂搁的主要位置,一支绽开的荷花在荷叶的映衬下亭亭玉立,左上方有一只飞翔的小鸟,一幅荷花翠鸟图跃然竹上。

徐孝穆竹刻主要采用的是浅刻的艺术创作方式。浅刻比较容易表现的是线条,线条的粗细甚至浓淡,都可以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然而,大片的水墨荷叶,如何通过一柄小刀,用浅刻在坚硬的竹材上把中国画的水墨气韵传神地表现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徐孝穆回到家里,一边反复欣赏着老朋友的力作,一边仔细观察家里荷花缸里养植的荷花,细细品味荷叶的质地纹理和国画大师用水墨变幻的写意表现,逐渐形成了自己镌刻创作的思路。经过几天的雕刻,一块精美的荷花翠鸟竹刻臂搁完成了。

绽开的荷花随风摇曳,含苞的荷叶露出新绿,青涩的花蕾嫩芽初出,纤细的苇草柔弱中透着坚硬,小鸟从荷塘轻曼飞起,残破的荷叶在泼墨写意中筋络自然顺畅,透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浓墨深刻,刀意纵横,尽情挥洒;淡墨水晕,披刀与浅浮雕相间,轻如飘云,生动混成;枝梗上的苔点和小鸟羽毛的枯笔纹路精雕细刻如蜿蜒游丝。各各相异的刀法,在粗细、深浅、强弱、曲直之间,毫无呆板停怯,再现了《竹人录》所云:“浅深浓淡,勾勒烘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有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

有一件徐孝穆刻唐云画的寒梅盛放臂搁,唐云在盛开的梅花旁题跋:“寒梅盛放,新酿初熟,家无佳肴,惟煮骨董羹与孝穆对酌。兴酣拈笔作此横斜小影留之,日后共赏也。”

1973年元月的一天,正值“文革”后期,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开始恢复,徐孝穆到唐云的“大石斋”做客聊天,眼看已到吃饭的时候,两人谈兴甚浓,唐云不顾太太俞亚声身体不适,执意要留下徐孝穆喝酒吃饭。唐云吩咐儿子拿来铜质暖锅,点上炭火,收罗了家里荤素各色菜肴,和徐孝穆一起边煮边吃边喝边聊。毕竟徐孝穆和唐云都是从不下厨之人,自己弄菜煮着吃总是不很顺手。这时徐孝穆想起了苏东坡曾记录下“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的典故,戏称荤素杂食下锅,恰是老唐用“骨董羹”款待自己。唐云听罢,雅兴大发,要学东坡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于是,徐孝穆找出了一块打磨好的素竹臂搁,就此有了这件唐云画梅并题跋的寒梅盛放竹刻臂搁。

徐孝穆刻、唐云画翠鸟荷花臂搁

同赴老舍火锅宴

60年代初期徐孝穆家庭经济比较拮据,请朋友去饭店喝酒力不从心,因此家里如有稀罕一些的美食,便时常想起邀请朋友共享。

1964年11月,秋风起,蟹脚黄,家乡的亲戚送来几串大闸蟹。徐孝穆打电话请唐云来家里和全家共享。中午饭前唐云赶到,徐孝穆拿出锡制的温酒壶,和老朋友喝着绍兴黄酒,天南地北随意聊天。夫人王珠琏展示着自己的厨艺,孩子们都一起围在八仙桌上看着唐伯伯和父亲喝酒,陪着一起吃蟹,家庭气氛,其乐融融。唐云甚是高兴,酒至半酣,看着老朋友尚未上学的乖巧小女儿培蕾,突发奇想,让徐孝穆搬来家藏红木茶几,要在长五十多厘米、宽三十多厘米的桌面上为小侄女写生肖像。

徐孝穆连忙招呼儿子为唐云研磨朱砂,培蕾听话地坐在唐伯伯的对面。

这是一张做工考究颜色暗红的矮脚茶几,唐云用几支毛笔蘸上磨好的红色朱砂,很快在桌面上画上了一幅女孩子的正面大头像。在准备落款题字的时候,唐云犹豫了起来,侧过脸去问:“孝穆,画得像不像啊?”徐孝穆知道唐云很少留下国画写生肖像,这幅作品非常难得,于是连声说,“画得好,画得好。”唐云还在犹豫,又对王珠琏说:“嫂嫂,侬看像不像呀?”王珠琏端详了一会说:“面孔脸型像,头发辫子像,眼睛好像还要改动一点。”唐云听后,哈哈大笑,顺手拿起旁边的湿毛巾就去擦那画好的肖像,徐孝穆急忙阻拦已经来不及了,非常沮丧。唐云却说:“孝穆啊,还是嫂嫂实在。”只见唐云把桌面擦得干干净净,一点痕迹不留,重新挑选了一支大号毛笔,挥毫画了一幅春竹图。左边两枝粗大的毛竹穿破画面,三组遒劲的竹叶疏密有致,竹旁三株高矮不一的春笋生机勃勃,在画面的右下方题写“甲辰十一月大石画孝穆刻,付培蕾藏之”,“之”字一捺写成S状,在弯曲处画了两个印章型,嘱徐孝穆刻上两枚用印。唐云笑着对徐孝穆王珠琏说:“我做主了,这个桌子以后给小女儿做陪嫁。”徐孝穆大喜,连忙让培蕾感谢唐伯伯。

经过徐孝穆的精心雕刻,这个红木茶几成为少见的艺术珍品,可能是唐云在桌面上作画并且传世保存下来的仅此一件,这桌面上的雕刻面积之大,也创造了徐孝穆雕刻作品之最。

1963年12月,徐孝穆受上海博物馆的委派,参加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汇报会。恰巧那年唐云也去了北京,老舍得知上海的朋友来京,夫妇俩专门在东来顺设宴请徐孝穆、唐云,同时被邀请的还有黄胄、傅抱石、荀慧生,一起吃涮羊肉。

几位艺术家相聚,谈笑风生,把酒畅饮。徐孝穆拿出几件竹刻作品请大家看,众人赞口不绝。徐孝穆请老舍写几个字,老舍满口答应。第二天,老舍亲自光临徐孝穆住处,将写好的题字送上。一件是十六开大小长方形的宣纸,题写“有虚有实,亦柔亦刚”,并书“一九六三年冬 老舍”;另一件是长条宣纸,书:“孝穆刻竹”,都盖了“老舍”印章。老舍的字体浑厚苍劲、一丝不苟,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的风格和对朋友的诚挚情感。

徐孝穆见到老舍亲自送来题字,十分感谢,便选了随身带到北京的一把竹刻扇骨送给老舍留念,老舍也不推辞,高兴地对徐孝穆说:“我收藏了不少艺术家的珍品,今天有了你的作品,补上了一个缺门。”

“孝穆使刀如作画”

唐云画徐孝穆刻的竹刻作品,都是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墨韵来表现大自然的各种景色。如假山小鸡、自然山水、池塘青蛙、柳塘泛舟、竹枝鸣蝉、梅花小品、小鸡长生果等臂搁笔筒,以及荷花扇骨、水仙枇杷扇骨等等,其中婀娜的荷花、残破的荷叶、毛茸茸的小鸡、沉着老辣的梅桩、顺水摇曳的水草、云雾朦胧的山水、粗壮的竹竿和清秀的竹叶等,国画大师以柔软的笔锋形成水墨变幻的写意表现,变成了竹刻大师用钢刀在竹材面上的刻划。徐孝穆手中的刻刀,就像中国画大师手中的毛笔,意到笔到神到,随心所欲,功夫毕现刀刃之间。

一天,徐孝穆把刻好的臂搁拿去给唐云看,唐云拍案叫好,信手拿起笔来,拉来在画案上裁好的两条宣纸,下笔写道“孝穆使刀如作画”,唐云好像是没有想好下联,提着笔站着思考,徐孝穆见状,说:“老药拈笔若催生”,唐云按照徐孝穆的意见写了下联。

唐云还写过一副“胸有成竹,目无全牛”的对联送给徐孝穆,赞赏他的竹刻艺术。“胸有成竹”是形容竹刻艺术家对于竹刻作品的完整把控;“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指技艺高超,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两个成语典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唐云用来评价徐孝穆的竹刻艺术已经到达非常完美的高度,十分妥帖。

“文革”前,唐云曾有一段时间因身体原因在外地疗养,徐孝穆和他时有书信往来,切磋艺术,相互关心。徐孝穆把自己新近创作作品拓片寄给唐云看,唐云回信写道:“大作近益老辣,在拓片中便觉运刀如笔,于原作上定更见精彩了。”就在这封信上,唐云还写道:“山间凉爽如秋,峭壁奇松,云烟变幻,足堪娱目,然不若海上知友,时复往还,畅谈艺事为快也。”表达了自己在异地他乡对老友的思念和友情,体现了两人在艺术上的共同情趣和缘分。编者按: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本刊特编发资深出版人王春南先生《重读〈鲁迅全集〉》和知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从鲁迅来看为当代人立传的难处》两篇文章,重温鲁迅先生这位20世纪文坛巨匠、思想巨人的生平与作品,以实事求是和对历史人物“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准确理解身处复杂时代的复杂的鲁迅。

(作者为徐孝穆之子)

责任编辑 杨之立

猜你喜欢

竹刻老舍荷花
解人之难的老舍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夏天的荷花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