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养老
2016-12-10佟昕王笑
◎文/佟昕 王笑
“互联网+”与养老
◎文/佟昕 王笑
“互联网+”给养老行业带来了远大的发展前景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15%。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渴望获得更优质、更舒适的养老体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而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前景。
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
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三无老人等特殊群体,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部分小区或公益组织通过专门人员定点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若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定时定点的服务就可能失效,因此,信息的滞后成为当前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破解居家养老信息滞后的难题。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搭建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时服务。居家老人只需配置特制的手表或呼叫装置,采用定位技术便可以捕捉位置信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APP的信息传送,家属和养老服务机构便可以随时掌握老人的出行情况,有效防止外出走失和意外的发生;当老人外出或在家中出现异常情况时,按下SOS键可以自动报警,服务平台收到信息后会立刻通知家属,并在第一时间安排救护人员前去救助;老人利用语音留言功能提出需求,服务平台会根据就近派单的原则安排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个体工商户等上门服务,为居家老人打造“一公里、15分钟”的生活服务圈,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天气预报、服药提醒、出行陪伴、物品代购、家政保洁、精神关爱等多项定制服务。借助网上支付、服务评价等功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以家庭为核心、以小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让居家老人面对困难时不再孤立无援,即使家属不在身边陪伴,也可以舒心地在家中安度晚年。这种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个人养老支出以及社会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望成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发展方向。
提供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了相关产品和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与创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打通养老服务与医护、医疗资源之间线上线下的连接通道,切实提高居民养老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往在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方面,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基础数据汇集数量不足且严重滞后,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小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资料。在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中心,老人一旦患病常常得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已研发出用于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的智慧手环,并配套医疗远程监测系统和管理平台。这种手环内部装有一个芯片,记录着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其健康数据。亲属或护理人员用与手环相配套的智慧便携式终端检测仪可以定时对老人进行检测,检测到的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各项健康指标,都会自动上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老人专属个人信息库中,再通过后台系统的健康分析技术,自动绘制出线性统计图表显示在对应医生值班室的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实现了对老人的24小时数字化、无缝隙的健康监控。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就能掌握所看护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实时生活场景和健康数据,家属也能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健康情况、在线视频就诊与护理情况等。老人身体不适或需要就诊,可以第一时间按键紧急呼叫,系统根据老人的基础信息和反馈的异常数据,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预约就诊并开辟绿色通道,遇到疑难杂症可以进行异地远程诊疗,并且能提供网上挂号、专家咨询、安排救护车、陪同就诊、康复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和流程,实现“小病不住院、大病及时治”。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诊断技术相结合,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向养老、养护、养生领域转型。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适时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服务站转型,整合为线上线下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和安全便捷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不仅能提升基层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弥补了基层医疗力量的不足,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机构中老人多而看护不周、就诊不及时的难题,实现村镇卫生室、小区医院、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多方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供跨部门新型关联的特色一站式医疗服务,完善医养一体化管理体系。
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老年人群体庞大,需求结构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链朝着“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大数据云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大量创新产品与运营模式,让养老服务业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
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科技产品。在芬兰,倘若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铺设在地板上的感应膜会迅速将信息传至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所有家电都装有传感器,可以由子女通过手机代替老人进行远程操作。国内也有部分互联网企业与技术公司合作,围绕“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进行全方位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可以对家中的空气净化器、空调、电视、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打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智慧腕带、智慧药盒、智慧血糖仪、智能穿戴系统以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能为老人提供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老人智能看护服务。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还与企业联盟合作,在信息化管理、3D打印、智能化护理床、康复器械、智能卫浴、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研发并建立生产基地,搭建企业产品与机构需求的桥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发展老年电子商务,还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到网购的乐趣。利用大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喜好和关注范围进行挖掘,整合服务商家资源,为注册的老人用户和商品分别设置二维码,通过移动客户端轻松“扫一扫”的功能,即可实现老年服务、老年用品、老年餐品、老年旅游等产品的在线购买,提供多方位的专业服务对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青岛等地的养老服务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体系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互联网+智慧养老”的产业链,智慧社区、养老地产作为重要环节与优质典范,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互联网+养老”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它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以及资本、人力的投入,还特别需要人文关怀,在融合高科技辅助功能的前提下,让老年人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及全社会的关爱。我国“互联网+养老”产业模式刚刚起步,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隐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与普及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更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终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登门入户,让老年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老年生活方式的可喜转变。
□本栏编辑/厉飞
本栏目与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