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德与布罗菲透视课堂方法在中学物理课堂研究中的应用浅析

2016-12-10马孝忠张红洋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堂研究课堂观察物理

马孝忠+张红洋

摘 要:新课改注重课堂研究,其中课堂研究方法的应用是研究的热点。文章运用古德与布罗菲“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的透视课堂方法作为课堂研究的途径,以全国第八届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李伟老师的“摩擦力”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此揭示物理课堂研究模式的实际应用与效果。

关键词:物理;课堂研究;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9-0003-4

1 课堂研究概述

课堂研究是研究者在课堂中进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是结合当前“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理念,综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研究活动的一种研究范式。[1]系统的课堂研究始于Philip Jackson(1968)的著作《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他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授经验,而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交流,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这改变了研究者和教师不关注课堂和不注重课堂研究的现状。[2]随后,Doyle为Philip Jackson提出的理论建立了理论框架,提出课堂教学框架的5个特点,即同时性、多样性、即时性、历史性和课堂氛围。古德与布罗菲(1994)在《透视课堂》(《Looking in Classrooms》)中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了完整的课堂研究理论和方法。[3]国内的课堂研究相对较晚,叶澜(1997)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掀起了我国课堂研究的热潮。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课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如郑金洲的《重构课堂上、下》(2001)、陈时见的《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2003)、纪德奎的《优质课堂研究的价值、进展与愿景》(2008)、钟启泉的《“定型化”的课堂研究》(2015)。

目前,我国物理课堂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包括物理教师及其教学方法,学生及其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提问,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教学评价体系等,但尚未形成物理课堂研究的理论和模式[4]。高效课堂的实施主要从教师的备课能力、教学水平、授课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物理课堂研究不仅关注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和规律,还要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要素,如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特点、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鉴于此,本研究以全国第八届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李伟老师的“摩擦力”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古德与布罗菲的课堂研究方法,即“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的研究模式应用于物理课堂研究,探索物理课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并予以思考,以期为我国物理课堂研究提供借鉴。

2 透视课堂研究方法在中学物理课堂研究中的应用

课堂研究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探讨,课堂研究更加深入到教学活动本身,直面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和规律。古德与布罗菲的《透视课堂》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描述,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社会性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2.1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对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与相关理论结合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古德与布罗菲使用最广泛的课堂观察方法是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并强调课堂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案的选用取决于观察目的,其实质在于获得研究者所需要的信息。物理课堂教学以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通过合作、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和启发,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和物理学习的方法。因此,研究通过采用古德和布罗菲的定量和定性的课堂观察方法,结合传统课堂采用的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以学生学习维度之自主、合作、达成为观察视角,研究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并通过物理课堂观察量表的形式记录课堂中所要研究的问题,如表1所示,为课堂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2 课堂写真

课堂写真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教师与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进行真实而客观的记录。古德与布罗菲的课堂研究中将“课堂写真”分为文字写真、影像写真、个案写真和实践范例写真等,其关键在于对课堂的完整再现,要求研究者将所经历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时间或以活动顺序描述出来,为课堂情境和教学实际分析提供素材。因此,本研究通过文字写真记录了李伟老师的“摩擦力”课堂教学中不同时段的教学片断,呈现物理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质性地分析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成为一种真实的研究对象,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片断A】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玩具——会爬绳的塑料圈。我想请一位同学帮忙,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商量语气)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拿着笔面对大家,我要将绳子套在笔上,请你把它举高向大家展示(停顿几秒)。现在我们把两支笔竖直向下,交替拉动(演示),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圈爬上去了(齐声)。

师:对,圈爬上去了。我们每个组都有准备好的笔和塑料圈,大家可以试一试(鼓励)。

学生同桌间开始操作实验,参与积极……

师:大家放松一下,可以站起来(鼓励)……看来很多同学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可有的同学说这个玩具不好看,是不是?我这还有一个,我们把它装饰一下,就漂亮多了,是吧!(活跃课堂气氛)但我要问大家,它是凭借什么力爬上去的?

生1:靠摩擦力。

师:靠摩擦力,是的(语气肯定)。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摩擦力有关?谁能说一下?(面带微笑)

生2:自行车和汽车的行驶过程。

师:嗯(语气肯定),还有吗(追问)?

生2:人走路。

师:好(鼓励),人走路,还有吗(追问)?(停顿几秒)哦,请坐,你能补充一下吗?(商量)

生3:还有商场里的传送带、刹车时需要摩擦力。

师:很好,这些都是靠摩擦力……

【分析】

上述文字写真记录了李老师课堂引入的教学过程,课堂中李老师以趣味小实验引入新课。首先,通过演示,让学生参与和观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其次,让全体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出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最后,引出新授课的内容——“摩擦力”,并通过问题引导,让不同的学生参与回答,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力,从课堂走向了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此外,实验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课程资源(如笔、绳、塑料圈等器材),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片断B】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教师将一件重物放在水平台面上,通过水平的拉力拖动重物,但重物没有被拉动。(停顿几秒)教师接着解释,因为这个水平拉力的存在,使得重物与台面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使得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了静摩擦力。那么,这个静摩擦力有多大呢?谁能回答一下吗?(商量语气)

生:静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师:为什么呢?(追问)

生:因为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师:回答很正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原理?

生:二力平衡。

师:二力平衡(重复学生回答),那要是我把拉力增大,这件物品还是没动,这时候的静摩擦力(语气平缓)还是和拉力相等吗?(追问)

生:还是和拉力相等。

师:那么,它会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吗?(追问)

生:会增大。

师:很好(鼓励),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分析】

李老师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后,根据摩擦力的性质,将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类,又由力的三要素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从逻辑上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李老师首先根据学生认知建构的特点,将实验演示与问题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学习的重点,再通过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出静摩擦力与拉力相等的结论,最后又引领学生验证拉力增大后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3 课堂分析

课堂分析在于展现一个错综复杂的课堂情景,依据研究者研究的问题而展开。古德和布罗菲对课堂进行分析是围绕之前所关注的问题,主要依据课堂观察记录和课堂写真实例。本研究对于物理课堂的分析借鉴古德和布罗菲的课堂分析范式。

2.3.1 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分析

古德和布罗菲制作了多种课堂观察的记录系统,强调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观察与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方面,主张观察者使用测量表和规范计划,来记录在特定范围内一件事在每次发生时的情况,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频率的方方面面;定性分析方面,主张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对课堂时间进行归类上,而要努力搜集对课堂事件的细节进行描述的信息资料,把这些信息材料保存起来,然后对记录的事件着重进行定性方面的分析。

根据古德和布罗菲课堂分析方法,笔者对表1观察记录的客观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摩擦力”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为25分钟(包括观察实验的时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此外,师生互动30次、生生互动9次,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了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学生表现出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热情。但从互动情况来看,师生互动次数远多于生生互动次数,如何激发学生间的互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3.2 课堂写真的实例分析

对于课堂写真,古德和布罗菲认为,不仅可以通过对教师的语言、神态、表情以及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反应、行为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情绪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课堂研究的效果。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使用 “大家可以试一试”“好”“很好”“好吗” 等话语,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赞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用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融洽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课堂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模式转变成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模式。从呈现的片段可以看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如“会爬绳的塑料”小实验),参与交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得以展现。

3 小 结

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中从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从事研究工作,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研究方法和技巧并运用它们来做研究。本文通过古德和布罗菲建立的“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研究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古德和布罗菲透视课堂研究方法,对于不知道课堂研究从何做起、如何进行的中学物理教师而言,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借鉴的模式。作为一名研究型的物理教师,通过运用“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的课堂研究模式,不仅能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还能通过课堂写真和分析,把握课堂细节,进行反思性研究,从而有助于提高物理课堂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提供客观证据和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Jackson, Philip W. Life in Classrooms[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3]古德,布罗菲.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蒋顺中.高中物理课堂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J]. 物理教学探讨,2012,30(9):28—29.

[5]徐平,张润锋,刘宝红.课堂观察之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132—135.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课堂研究课堂观察物理
只因是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互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基于教学任务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关于小学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研究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课堂观察”国外研究初探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