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文学家族述论

2016-12-09陈伟庆包国滔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契丹家族文学

陈伟庆,包国滔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惠州学院东江文化研究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辽代文学家族述论

陈伟庆1,包国滔2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惠州学院东江文化研究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在辽朝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文化的背景下,文学家族陆续出现。在地理分布上,辽代文学家族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从时间分布来看,其绝大部分出现在辽代中后期,前期较为少见。在族属分布上,辽代文学家族只出现在契丹族和汉族这两个主体民族里。辽代的文学家族还与科举制度的兴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辽代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辽代文学;文学家族;地理分布;科举

916年,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建元称帝,建立地域辽阔的契丹国。自建国起,耶律阿保机就积极吸收汉文化。史载:“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1]”。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取文士、图书、礼器而北。史载:“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2]1445”。圣宗耶律隆绪统治期间,在全国范围实行科举制度,汉文化影响更趋广泛深入。自此,辽朝文化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过程,直到被金所灭。

对于辽朝文化的发展,宋人有清晰的认识,仁宗朝韩琦指出:“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至于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3]”。富弼在《备边论》中亦指出:“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4]”,明确提出再也不能把辽朝等同于历史上的夷狄。

在辽朝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家族由此出现在历史舞台。

一、辽代文学家族概述

在辽代,不少家族产生过两三名以上文学家,如南京道刘景家族、张俭家族、吕德懋家族即是这样的文学家族。笔者在对史料检索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对辽代文学家族的分布进行了梳理。

由于辽代存世文献有限,收录范围尽量从宽,凡有作品存世并有事迹可考者概予收录,即使作品已佚而史籍载有其文学活动亦酌予收录。据统计,辽代有文学家族37个,含文学家143人。就其实际情况来说,辽代文学家族当不止37个(见表1),可能有更多的文学家族,只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而无法证实而已。

表1 辽代文学家族分布(一)契丹族文学家族

(续表1)

表1 辽代文学家族分布(二)汉族文学家族

(续表1)

(续表1)

二、辽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辽代文学家族分布的地域非常

广,但又相对集中。

在辽朝,疆域划分为五道,即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东京道。与中原王朝宋朝不同,辽国实行五京制,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五京中,上京临潢府为其前期的首都,其余四京为陪都。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上京临潢府迁都于此。

从分布图来看,辽朝37个文学家族中,南京道最多,有17个,几乎占了辽朝文学家族总数一半。中京道次之,有9个。西京道和上京道差不多,分别为6个和5个。而东京道则没有文学家族。这是与辽朝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所对应的。

文学家族数量出现最多的南京道,即汉人集中的燕云及附近地区。自古以来,燕云地区就是黄河中下游的文化中心之一,曾出使辽朝的庞元英这样评论:“北辽士子多燕人,故亦颇知学问[5]”。许亢宗在辽金之际出使金国,还称燕京地区“民尚气节,秀者读书,次习骑射,耐劳苦[6]”。而且,燕云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北宋相近,易于吸取中原的先进文化。燕云地区还是辽朝重要的印刷刻书中心,辽代的刻印地点主要有南京道析津府和涿州、西京道云州和应州。综合以上因素,南京道出现众多文学家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统和二十五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中京道的文化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成为辽朝的又一个文学中心,其文学家族的数量仅少于南京道。圣宗、兴宗、道宗都喜好文学。他们常常亲自赐题殿试进士。可知他们既有诗赋之才,又有评论诗赋优劣之才,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的辽朝大臣也多能学习汉文化,吟诗作赋,以邀宠于君主。辽圣宗专心文治,在重熙年间(1032—1055)开始,辽朝出现了兴学高潮,以法律形式要求各地兴办官学。辽圣宗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以诗取士。当时,中下层的民众也热心文学,以应科举,进而踏上仕途。在这种情形下,中京道出现一定数量的文学家族亦在情理之中。

与南京道相类似,西京道原为后晋疆域,以五代以来的汉民为主,文化程度较高。在辽统治期间,西京道的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于西京设国子监,这是继北魏之后,在这一地区再次设置的国家最高学府。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并未因归契丹而滞后,相反则因辽的建都而得到加强,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上京道是契丹人的聚集地,是传统的北方游牧经济区。从辽太祖开始,迁移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在上京道临潢府周围地区,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在辽太祖确立的“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的影响下,在上京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辽前期,以上京临潢府作为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些都促进了上京地区的文化发展,促进了文学家族的产生。

东京道虽然地域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开发。该地区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渤海遗民,还有被辽政权迁徙到此地的汉民。此外,该地区还生活着契丹族、奚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辽代统治者对渤海人处处防范,通过种种措施限制渤海势力的发展壮大。所以该地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文学上未能取得明显成果,未出现文学家族。

从分布图可见,多达28个文学家族都在南京、中京、西京、上京这四京中,体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的突出特点之一,即城市是政治或权力的中心。在辽代,无论是在塞北平原上新建的上京、中京,还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上扩建的南京、西京、东京,都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城市人口,其人口密度是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五京既是辽政权的都城,又是各所在道的政治中心,各级文武官员、胥吏在其城市人口中占了相当的比例。五京中的教育机构齐备,大大加强了城市中的人文气氛,这也是其他地区难以匹敌的。种种因素导致了辽代文学家族多产生在都城。

三、辽代文学家族的时间分布

从时间上来看,辽代的文学家族绝大部分出现在辽代中后期,即圣宗统治时期至辽末。辽前期的文学家族寥寥无几。这一特点与辽代文学的发展也是一致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四处征战,开疆扩土,无暇文治之事。直到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局势稳定,得以注重文化的发展。

统和二十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并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辽代在吞并幽云地区后,很快就实施了科举考试。开始一般只录取一至四人,最多不过六人,影响不大。至统和二十四年起,每年都有几十人及第,多则上百人。辽圣宗朝萧太后执政期间,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科举取士制度,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重视应考者的诗词功底。可以说辽代科举对文学家族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很

多文学家族是通过家族成员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后兴起的。

辽代文学家族多产生于辽中后期,这与辽圣宗、兴宗、道宗等人向风慕化,对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持积极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受到辽朝统治者的夷夏观转变的影响。辽朝初期,他们自认为是蕃,是夷狄;中期时,不再承认是夷狄,想求得与宋朝对等的地位,并开始出现辽为正统的思想。这在辽道宗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史载:“大辽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宗曰:‘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邪?’”当讲至“夷狄之有君”时,侍读因之疾读不敢讲。“(道宗)则又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7]清宁三年八月,辽道宗还赋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来抒发汉蕃同风,南北一家,同为炎黄子孙的思想。吟诗作赋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消除夷夏之别的重要方式。在辽代中后期,吟诗作赋成为上层社会的流行风气。而广大中下层士人也热衷科举,积极提升文学才能。同时,辽宋关系缓和以后,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为了不至于在各种交往场合中出现鄙陋无文的现象,出使北宋的使臣当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精通汉学经典。史载:“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习中国书篆,习读经史,自与朝廷通好以来,岁选人才,尤异聪敏知文史者,以备南使[8]”。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文学家族多出现于辽代中后期,而辽前期的文学家族并不多见。

四、辽代文学家族的结构分布

在辽代,文学家族多为五世以下的普通文学世家,前后历时数十年。而六世以上的大型文学家族较为少见,只有契丹皇族和刘景家族二家。

按结构来看,辽代文学家族有以下几个类型:其一、父子型,如张俭、张嗣宗父子,郑弘节与郑颛、郑颉、郑硕三子,韩昉、韩汝嘉父子等即是如此。其二、兄弟型,如契丹大族的耶律学古、耶律乌不吕、耶律国留、耶律资忠、耶律昭为同辈兄弟。王景运、王景锡兄弟,孟有孚、孟有邻、孟有常兄弟等。其三、祖孙型,如赵孝严、赵愿恭祖孙,室昉、李继成祖孙,窦振、窦景庸祖孙等。其四、祖孙三代型,如王泽家族,李俨家族,程冀家族等。其五、累代型。像契丹皇族和刘景家族即是如此。

不少文学家族的成员关系属于混合型。如邢简家族,邢简夫妻及其子邢抱质、邢抱朴。辽代文学家族有三对夫妇,包括道宗耶律洪基与其皇后萧观音、天祚帝耶律延禧与文妃萧瑟瑟、邢简与其妻陈氏。还有一些文学家族是叔侄父子组成的,如耶律庶成、耶律庶箴、耶律蒲鲁家族。一些家族中翁婿均为文学家,像张俭婿郑弘节、王景运皆为进士。而郑弘节婿石钦讷亦为进士出身,颇有文学才能。

五、辽代文学家族的族属分布

以族属来看,辽代文学家族只出现在契丹族和汉族两个主体民族,其它民族则未见有。

在辽朝,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其中契丹族和汉族是主体。南京道和西京道是传统的汉人聚集区。上京道地处朔北,是传统的北方游牧地区,以契丹族为主,其中还有很多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如阻卜(鞑靼)、乃蛮部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被迫迁徙而来的汉人、渤海人。中京道主要生活着契丹人、汉人、奚人。而东京道的主要居民则是渤海遗民、女真人等等。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契丹文学家族不是皇族就是世家大族的,都是属于上层统治者。而广大的契丹族中下层中并没有出现文学家族。这是因为,契丹族的上层家族易于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文学上较有成就。而契丹族中下层民众仍然保持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难以接受到完备的文化教育。目前来看,辽朝是否设有专门的契丹族学校,迄今未见有文献记载。同时,为了使他们保持着本民族勇武好战的习性,辽朝统治者不主张契丹中下层民众学习汉字等汉文化。辽朝的科举只向汉族开放,禁止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如兴宗重熙年间,耶律蒲鲁参加科举考试,“主试者以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条,闻于上。上以其父庶箴,擅令子就科目,鞭之二百[2]1351”。直到辽末,禁令才逐渐松弛,契丹人耶律大石亦获得了进士出身。禁止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参加科举,是造成辽代文学家族多出现于辽政权上层统治者和汉族之中的根本原因。

六、结语

辽朝立国有二百余年之久,文学家族只有三十余个,显然是偏少的。难以与北宋上百个文学家族相比,即使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元两朝,虽然立国时间比辽要短,但文学家族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辽朝。就创作的文学体裁来看,辽朝文学家族的创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无法与同时期的北宋文学家族相比,也无法与后来的金元文学相比。但是,辽代文学家族的出现,却有

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耶律阿保机建国前,契丹族人“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9]”。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可以说,辽朝的文学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国后,辽朝统治者多用汉士,主动吸收汉文化。尤其是圣宗、兴宗以来,辽朝的文化迅速发展,连北宋大臣韩琦、富弼等人都不再以夷狄视之。对于契丹族对北方游牧地区开发的贡献,元人许有壬给予了高度评价:“自辽、金崛起,遂为内地[10]”。肯定了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经过契丹统治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辽朝文学家族的出现即为显证,文学家族是文学发展到较高阶段才会出现的产物。

在辽以前,由于北方文学始终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因此,相应地就很少出现文学家族。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在文坛上。而文学家族的出现往往是以社会广泛的创作队伍为基础的,它的广泛出现,必然有更广大的作家队伍为依托。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作家队伍的一个缩影。辽代文学家族改的出现,改变了以前以单独个体为主的出现方式,使之成为群体或团体,这既是一种繁荣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1]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88.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三年七月甲午条[M].北京:中华书局,2004:3412.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M].北京:中华书局,2004:3641.

[5]庞元英.文昌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28.

[6]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M].崔文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560.

[7]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5.

[8]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6.

[9]王溥.五代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349.

[10]许有壬.至正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87.

【责任编辑:孙健】

A Summary of Centenary Studies on Literary Families in Liao Dynasty

CHEN Wei-qing1,BAO Guo-tao2
(1.Liberal Arts Colleg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2.Research Institute of Dongjiang Culture,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Liao rulers’vigor of absorbing Han culture,literary families sprouted in succession.Geographically,these families distributed broadly though relatively concentrated.Most of them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the Liao Dynasty,a few in the early period.Ethnically,they only appeared in the two main nations of Qidan and Han.The Liao literary families had a lot to do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emergence of Liao literary famil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Liao Literature;literary family;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Imperial Examination

B03

A

1671-5934(2016)05-0026-06

2016-08-26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751005)

陈伟庆(1980-),男,广东肇庆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辽金元文学。

猜你喜欢

契丹家族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HK家族崛起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