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

2016-12-09焦蕾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焦蕾

【摘要】电影是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片名翻译尤为重要。传统的翻译理论将片名翻译与书名翻译并列,将“忠实”视为片名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则认为片名翻译更倾向于广告翻译,其功能就是将影片作为宣传产品,提高上座率,从而增加利润。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的进口大片片名翻译的分析研究,发现国俗语义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运用甚广。译者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需领悟影片主旨,以言简意赅的国俗语义将其翻译出来,使之更贴近目的语观众,唤起观众的观赏热情,从而达到影片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片名翻译 广告翻译 国俗语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2-03

一、引言

片名是影片的眼睛,观众可以透过“眼睛”窥探影片的内心世界。寥寥数字,却是整部电影的向导和灵魂。1988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总票房达3.7亿,占据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掀起了中国影迷的观影热潮。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在家观看各种自己喜欢的电影。那么如何从众多的电影中选出可能会让自己满意的电影呢,毫无疑问,电影片名就像电影的引导员,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片名与内容能完美统一,则能达到观众的预期目的,吸引观众眼球,让其感到欲罢不能。反之,则会另其感到表里不一,深感失望。因此,片名翻译的直接目的就是与观众沟通交流。好的片名翻译更容易让观众选择欣赏影片,达到影片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而不合适的片名翻译,则容易使“明珠”蒙尘,让影片的整个制作无法收回预期回报。

然而,目前的片名翻译现状却屡遭质疑,很多翻译界人士认为目前片名翻译市场过于混乱,良莠不齐,“乱译”满天飞,违反了翻译的首要准则“忠实”,急需拨云见天。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传统翻译理论所认可的片名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影片片名的传统翻译方法及理论依据

1.传统的片名翻译方法

(1)我国传统译界最认可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因为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片名的形式、意义,甚至语序。比如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Pearl Harbor 《珍珠港》,Captain America 《美国队长》,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等。

(2)增译、补译或删译则视为传统译界第二接受的翻译方法。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逐字直译有可能使观众无法领略原电影的主旨内容及异国情调。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运用增译、补译或删译来表达原文内容,更符合目的语观众习惯。如Titanic,熟知西方语言文化的人会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豪华游轮上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源于希腊神话中泰坦巨人的名字Titanic,也让人迅速理解游轮的豪华程度和规模。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为《泰坦尼克》,相信大多数中国影迷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用增译的方法在后面简单得加一个“号”字,则符合中国人的用语习惯,瞬间就能抓住影片的主题是发生在船上的。与此类似的还有Elizabeth 《伊丽莎白女王》,Shrek 《怪物史莱克》,The Avengers 《复仇者联盟》。

(3)直意结合则是传统译界所能接纳的第三等,同时也是最后一种翻译方法。这种译法通常被视为翻译的下策,实属不得已才为之。如Madison County Bridge 《廊桥遗梦》,这一翻译中,译者省略了原片名中的地名,保留下“桥”字,同时借用“遗梦”来烘托影片的悲剧效果,被视为难得的佳译。

2.传统片名翻译的理论依据

纵观我国的翻译历史,无论是严复老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亦或是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宁信不雅”,不难看出,忠实于原文是其共同基础。译界著名学者姜椿芳说“1949年建国以来翻译界的译风可以说是第三代。第三代的译风,既主张严格根据原文翻译,原意不增不删,不为雅顺而脱离原文;又要求中文表达不仅通顺,而且要有文采,能把原文的神韵风格传达出来。这就是说,既不是意译,也不是直译,而是真正的等值翻译”。[1]

忠实于原文必然要求可直译时最大限度地直译,在直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或可能产生歧义的时候,适当地增译、补译或删译。从上可以看出,传统翻译理论把电影片名翻译归入文本翻译门下。

三、片名翻译的现状及决定因素

1.片名翻译的现状

根据近些年以各种渠道涌入中国的电影来看,采取直译的片名翻译约占20%左右,如:

Angel Eyes 天使眼

Americas Sweethearts 美国甜心

Avatar 阿凡达

Man in Black 黑衣人

Monsters University 怪兽大学

Original Sin 原罪

Training Day 训练日

另外有60%左右的片名翻译是采用直意结合的译法对原片名不同程度上地发挥和改动。

比如X-men,X含有未知的意思,也就是尚不为大家所了解的一类人,指的是电影中的一群变种人。如果直译为《未知人》则让观众迷惑说的是哪个人或者在讲什么事情。但译者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保留了X这一表未知的字母,将men补译为战警,则显得非常贴切,凸显出剧中人物誓死保卫人类的正面英雄形象。

再比如2014年非常火的一部动画片Frozen。原片名是一形容词,直译为“冰冻的”或“冻结的”明显不完整。译者保留了冰雪这一原意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人习惯的方式,用四字片名《冰雪奇缘》进行补译,完整的道出了影片主题是和冰雪相关的爱情故事,而且“奇”字更展现出中国影迷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仅从片名上就圈了不少观众。

更有帮助莱奥纳多结束20年陪跑历程拿下奥斯卡小金人的The Revenant。原片名可直译为《归来的亡魂》,但这样会让观众误会影片是不是一个恐怖故事,而译者选择《荒野猎人》则在补译了主人公是个猎人的同时,讲述出其被抛荒野,符合影片剧情。此类例子众多,不再一一列举。

剩下的20%则完全是别出心裁,与原名相差甚远。如近期上映的Now You See Me,除了公映时的译名《惊天魔盗团》,还有《非常盗》、《出神入化》、《看到我了吧》、《瞒天过海》等。除了直译的《看到我了吧》,剩下的均是译者根据影片内容所进行的改写。一部Despicable Me走红了萌萌的大眼睛小黄人,如果用直译的片名《卑鄙的我》怎么看都觉得和小黄人的画风相差甚远。而译者根据剧情改写的《神偷奶爸》则道出了主人公是个神偷,且“奶爸”的身份也和小黄人相得益彰。其他的译例有:

Skiptrace 绝地逃亡(而非“跳跃追踪”)

Mission Impossible 碟中谍(而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Jason Bourne 谍影重重(而非“伯恩的身份”)

Resident Evil 生化危机(而非“城市恶魔”)

以上数据和例子可以看出,如今的片名翻译颠覆了“忠实”的原则,将“信”丢置一边,把“雅”弃之不顾。片名翻译“情”太滥,“血”太多,“天”、“惊”、“大”、“鬼”等字眼满天飞,过于“夸张”,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实属翻译之大忌,译事之不幸。可是影片译名的翻译真的“乱译”漫天,亟待改正吗?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目前的影片片名翻译现状绝大多数都是生动形象、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因为首先要纠正的最基本的要点就是:电影片名翻译不是文本翻译,而是广告翻译。

香港学者黄霑先生认为:广告翻译是一种因为实际需要而故意灌进原来没有的意义的一种传达方法,有别于文学翻译那种严守作者本意,力求神似的方法。因此,作为广告翻译的电影片名翻译就被改头换面来适应本土市场,不但形不似,神亦有异。片名的翻译变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改写工作。[2]比如,把Nico and Dani译为《尼克与丹尼》,虽然忠实了原片名,但是中国观众仅能从片名中判断出这是两个人名,连男女都搞不清楚,让人掏腰包去电影院买票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类的直译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大缩减了上座率。然而,若根据影片情节以及主人公的特色,将其翻译成《西班牙处男》,则带有浓烈的异域风情,又点出影片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自然勾起观众的兴趣。

2.片名翻译的决定因素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影片来说,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它像广告一样给观众以导向作用。一个好的片名无疑是影片获得海外市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那么,广告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呢?香港浸会大学周兆祥博士认为:“广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销,增加客户的利润。所以谁管得着翻译出来的标语文稿跟原文关系是否理想?历代广告中译得最脍炙人口并令客户满意的广告,都不是什么‘忠于原文的作品”[3]。由此可见,为了商业需求,使影片最大限度上符合观众的口味,才能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换言之,票房才是检验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例如,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片名在翻译的时候无一例外得被加上了“魔鬼”二字:Running Man 《魔鬼阿诺》,Total Recall 《魔鬼总动员》,The Terminator 《魔鬼终结者》等。看似“无中生有”,殊不知这就像施瓦辛格的“招牌菜”,观众看见“魔鬼”二字立即就和施瓦辛格那健硕的体格联系到一起,起到广告的促销推广作用。

因此,影片片名翻译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翻译材料决定不同的翻译标准。而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支撑不是传统的以“忠于原作者或原文”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我们可以从现代信息理论、交际理论、读者分析法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4]

四、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

上文提到影片片名翻译属于广告翻译,最大限度得让观众满意,吸引观众的观看欲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通晓遵循相关的规律和法则,还要深谙片名翻译的特殊性,反复斟酌推敲片名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及联想意义,并用合适的目的语反映出来,令观众感觉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所谓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语义的内涵中,注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理人文环境等丰富内容。也就是说,国俗语义是在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修辞转义,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某些概念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印证概念的基础上,注入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依托民族文化的背景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5]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其语言里国俗语义的理解以及可能产生的联想,使电影片名的广告作用发挥到极致。

1.以词托意,以古喻今

根据影片的主题以及内容,借用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传说典故,联合原片名中的部分词汇,采用直意结合的方式翻译电影片名。这样做的目的是拉近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有种置身于本国电影的感觉。

例如好莱坞大片Waterloo Bridge,如果直译为《滑铁卢大桥》,则容易让观众产生歧义,以为是和拿破仑有关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事实上,本片和拿破仑毫无关系,而是一段发生在滑铁卢桥上凄美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美丽邂逅,却阴差阳错没在一起,最后故事的女主角在桥上自杀身亡。译者将其翻译为《魂断蓝桥》,语言凝练精致,在给观众提供与影片内容有关信息的同时,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给观众展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一箭双雕。“Waterloo”在英语中有“失败、惨败”的含义,译者用删译的方式删去了容易产生误解的“滑铁卢”,保留下其功能作用“桥”。而“魂断”二字则贴切地阐释了原片名的悲剧内涵。“蓝桥”一词距今已有2000多年,《西安府志》、《庄子·盗跖》和《史记·苏秦列传》中都有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6]译者用“蓝桥”来代替“滑铁卢桥”显然更符合汉语钟的国俗语义,传递其功能的同时向观众传达了影片想要传达的主要内容,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该片名是少有的佳译,内容上言简意赅、栩栩如生,音律上整齐划一、朗朗上口,值得人们在之后的片名翻译中多加借鉴。

2.形式不拘,重在表意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对电影影片的命名上。西方人对影片命名比较随意,大多数由简单的人名或地名来命名;而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命名尤为看重,这就导致很多情况下如果直译片名,无非等功能地传达原片名中的国俗语义。故而译者有时会根据影片的内容运用汉语的国俗语义来重新给影片命名,一般在译文中已经没有原文对应的词汇。

例如美国经典影片Rebecca的中文译名《蝴蝶梦》就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该片曾有两个译名:一是《丽贝卡》;二是《蝴蝶梦》,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要更加吸引人。前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能给观众展现的联想无非是一个女孩的故事;而后者则蕴含了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蝴蝶梦”。“蝴蝶”是千百年来为中国文人所青睐的,是美丽而又缥缈的,与影片中的Rebecca不谋而合。中国人的“蝴蝶”是无拘无束、乐观向上的,正如《庄子》里提到的“庄生梦蝶、蝶梦庄生”,梦醒后大彻大悟;中国人的“蝴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二人冲破世俗观念,坚定不移的勇气。李商隐诗中曾云“庄生晓梦迷蝴蝶”,由此可见,以“蝴蝶”开篇,以“梦”结尾,浓厚的国俗语义让观众有种强烈的冲动去拨开神秘面纱,见证破茧成蝶的奇迹。如此吸引人的片名,怎会不让人有强烈的观看欲?

再如影界常春藤Gone with the Wind,至今的两种翻译《飘》和《乱世佳人》都是让人称赞的佳译。《飘》以一个汉字体现出原文中“随风而逝”,更是凸显出主人公一生飘零,反衬出她倔强坚韧的性格。正如蒲公英,看似随风飘逝,却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播撒出自己的种子,暗含勃勃生机。而《乱世佳人》则指出故事发生于战争年代,“佳人”与“红颜”有相近的国俗语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古红颜多薄命”,更是显示出主人公斯嘉丽一生命运的坎坷,让人为其揪心。

3.神形兼备,意蕴盎然

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既要传达出原文内涵,做到神形兼备,又要对影片主题全面理解,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译名生动形象,做到传神达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加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作为片名,则让整个影片更有神秘美感,吸引观众的观赏。

影片Lolita的两个翻译版本,一个是音译的《洛丽塔》,一个是含有丰富国俗语义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明显后者更有谜样色彩,令观众趋之若鹜。前者《洛丽塔》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让人可以联想到一个年轻美好的女子的故事,但是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则有待深究。而后者《一树梨花压海棠》则大有来头。该片名取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一首诗,全诗是这样写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诗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以80岁高龄纳一18岁姑娘为小妾而作的。其中梨花暗指白发苍苍的丈夫,而海棠则指年轻貌美的小妾。一个“压”字生动形象,道尽无数未竟之语,暗指老夫娶少妻,老牛吃嫩草。影片Lolita所讲的就是一位中年男教授迷恋一个12岁女中学生的故事,突出了“老少恋”的主题,“洛丽塔”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相较于简单的原片名,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把影片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所传递的内涵与影片内容一致,做到了神形兼备,典雅脱俗。让观众一看到片名立即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其观看影片的热情。

4.中西贯通,珠联璧合

汉语里的国俗语义有时让费汉语国家的人士难以理解,因为汉语里的词汇常常一词多义,甚至有时会有“声东击西,言此意彼”的奇效。故而在翻译片名是,译者有必要对译名里的词语进行更加细致的筛选和处理,同时巧妙地利用中国观众熟悉的文化象征,让译名更有美感。

例如影片Transformers,原意为“变形的人或物”。根据影片内容,可以得知剧中所指的是来自外来星球的机械生命体,既可以变形成立即战斗的机械人,也可以变形成人类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机械体。“金刚”一词有丰富的国俗语义,一方面暗指“擎天柱”等人的机械体形态,是非常坚硬的。另一方面,则蕴含了佛教的禅宗涵义。佛教圣典《金刚经》有“八大金刚”又名“八大明王”的记载,指守卫世间的8位菩萨。这里用“金刚”来暗指影片中以“擎天柱”为首的机械形体的外星人如神明一般保护地球。译名与影片所传达的内容完全一致,让人看后热脉喷张。

又如汤姆克鲁斯主演的Mission Impossible系列,原文虽意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却暗指主人公战胜重重困难,做到不可能。译者用《碟中谍》作中文译名,一方面耍了个小心思,利用同意不同意的两个字“碟”和“谍”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玩儿文字游戏,故而这一译名能激起一大批观众的观看欲望,要掏腰包去影院看看影片内容是不是也和片名一样层层环绕,计中计,碟中谍。而另一方面,“碟”指影片第一部所发生的故事主题是围绕各方人马争夺一张存有美国在东欧线人的名单的光碟。而“谍”指的是秘密探察军、政及经济等方面的消息。简单的三个字将影片主题完整展现,让观众瞬间融入到谍战片的紧张气氛当中,译者可谓用心良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段时间热映的Zootopia,译者联系影片内容,理解到原文中“topia”的国俗语义来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Utopia”。用《疯狂动物城》来表示影片中“乌托邦”的疯狂假想。也有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比如Ordinary People译为《凡夫俗子》,Big Fish译为《大智若愚》,My Fair Lady译为《窈窕淑女》等,这些译名都沿用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四字格形式,每个成语都有颇深的渊源,可以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与心中本身的预想加以对照。不得不感叹译者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同时又为其深厚的国俗语义功底而深深折服。

五、结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Andre Lefevere指出,翻译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规则及其使用条件往往会随着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载体,其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又使得国俗语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利用国俗语义补充叙述片名中的引申意义及联想意义,让片名准确贴切、更具有艺术性。直观简练、节奏明快的音节和通俗易懂、匀称平衡的结构,为影片锦上添花,引发观众的想象力,并在实现影片自身价值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鉴赏力[7]。

最后,用德国一个古老的翻译规律再次阐述笔者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观点:“可能时尽量逐词,必要时尽管自由。”只要做到让观众满意,片商认可,必要的时候可以自由给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译名。

参考文献

[1]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41-45.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2-69.

[3]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55.

[4]张政.试论信息增补性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51.

[5]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http://baike.so.com/doc/6015445-6228434.html

[7]毛梅兰.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J].上海翻译,2012(2):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