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视域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09黄雅彬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教育生态学

黄雅彬

【摘要】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框架,构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实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翻译能力与从业技能, 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良的翻译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6-02

一、引言

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对于教育系统的层次生态进行研究。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调节作用和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课堂的定义

多伊尔(Doyle,W.)和庞德( Ponder, G.) ( 1975) 把课堂生态定义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他们认为,课堂生态必然体现为课堂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总之,课堂两大生命体——教师与学 生,必然依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发生关联从而实现生命的互补、交融和提升。在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注重“以生为本”,使教师好教变为让学生好学,让学生通过亲历亲为,感受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态式教育则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园丁式教育皆建基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真正的课堂,他们认为 应强调以生态关系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生态平衡为中心,师生之间,只有对 话、融合、和谐。面对课堂生态,我回避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非此即彼的 绝对立场,兼容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五学发展课堂”理念,该理念践行在课堂教学上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唤醒其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其趋向其“最近发展区”。

2.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自然的自洽性、平衡态为代价而是应使之得到应有的维持和保护等等。"生态平衡"教育思想正是在"生态平衡"这一概念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和生态有机性、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的教育模式。

教育生态平衡是应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教育、社会和人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亲相融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兼顾三者的利益。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营造生态化翻译课堂环境

陈坚林教授曾在“《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 一文中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人的个性、自由平等性和创造性。建设良好的课堂的生态环境,在课程设置、编写教材、教学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堂是一个有机、动态的微观生态系统。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生态平衡”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和谐、亲和、融洽的原则,如师生对话平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的启发与诱导等。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学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教师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相互协作与情感交流的亲和环境是翻译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新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生生合作,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构建。每个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翻译人才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和健康发展。

2.构建多元与自主选择并存的交互式生态课堂

A.Austin的“参与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越多,学习结果就越好。因此构建多元与自主选择并存的交互式生态课堂是延伸了传统的教学课堂,即学生都可以参加与农业科技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兼顾学生服务社会和人际交流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翻译学习的效果。培养的翻译人才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

3.构建多元化生态型校企联合培养翻译人才模式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到农业企业,丰富实践经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和带学生实习。促使教师可以了解企业对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的具体要求,便于对翻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翻译课程与农业科技相融合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方法,便于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课程设计或实训题目,使翻译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从而实现教学环节更为多元,学生的角色更为主动,也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生态型校企联合培养翻译人才模式的优势。

4.构建多元化生态型评价体系

加德纳与1983年发表的《心智的结构》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评价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育质量的作用与意义,认为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以多元化方式、在多元化情景下实现的、以考察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工作。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型评价体系,主张对生态体系中学习个体的关注,旨在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反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只注重区分优劣的教学评价。(李恩光,2013)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学生与教师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主体,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翻译的成就感,教师设计合作完成翻译任务,除教师点评与学生交流翻译心得等环节之外,还增加了第三方(客户与网络读者等)评价环节,增加这些内容和环节后,能够使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实现多元化。

四、结语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是在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和谐的,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同时,教育生态视域下的教学理念,变革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该模式下培养的翻译人才有助于提高我省农业领域翻译质量与效果,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值得在这一课题上不断地探索、尝试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结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 外语电化教学,2006

[2] 李恩光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建构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59-78

[3] A. Austin Achieving Education Excellence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5:79

[4] Doyle,W. &Ponder,G.(1975).Classroom Ecology: 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46,183-190. (Cited in Ashman &Conway 199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教育生态视域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G139)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教育生态学
关注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翻译能力
高中英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养成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