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山生态创新之路

2016-12-09小康洪治

小康 2016年34期
关键词:枫泾南社农民画

文|《小康》记者 洪治

金山生态创新之路

文|《小康》记者 洪治

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创新尤其如此

古镇水乡 枫泾古镇中随处可见的是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古朴的青石小路、古色古香的亭台木榭、富有历史感的石拱桥。

金秋十月,你如果乘飞机飞过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上空,不禁会为一幅壮丽的田间美图所吸引。在一块4亩见方的稻田里,赫然出现一张中国地图,它的左上角有一枚“天圆地方”的古钱币,旁边还有“枫泾地图”和枫泾的象征“白牛”。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由一株株生长着的麦穗构成的“稻田画”。“这是国庆给祖国的献礼。”“稻田画”的作者陈锦祥说道。

与麦田怪圈通过碾压麦子作画不同,“稻田画”保留了麦穗的生命力。在金山,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创新还有很多。

生态创新处处见

在枫泾古镇,随处可见的是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古朴的青石小路、古色古香的亭台木榭、富有历史感的石拱桥……你以为这只是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小镇。然而,当你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古朴的小镇处处有新意。

2016年9月26日,枫泾古镇格外热闹,20对新人身着红色的中式婚礼服,缓缓步入用喜庆红色装饰一新的“枫泾古镇”大门。而后他们乘坐画舫,巡游河上,既饱览了古戏台、三百园、中国农民画村“荷风嬉鱼”等特色民俗景点,也将娶亲、送亲、婚典、颁证、婚宴、婚庆等中国传统民俗婚典的特定流程有机融入其中。

这是上海旅游节一年一度的重大主题活动,也是风景古镇的保留节目——“吴根越角”水乡婚典。今年已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十二个年头了。经过12年的发展,虽然挑选的新人人数仍为20对,但他们来自两岸三地,而且婚礼还与时俱进,融入了奥运元素,通过设置“爱的力量”、“爱的传递”“爱的出发”等6个主题活动与奥运项目一一对应。

“凤冠霞帔、古装婚船、充满历史感的石板桥,这些都是我们水乡人特有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继承并发扬传统中国婚俗文化。”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道。在他看来,水乡婚典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凝聚一种文化认同。

枫泾古镇的水乡婚礼热热闹闹,作为其游览重点的农民画村也大有来头。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每一粒稻穗都凝聚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和劳动,不过在金山这片土地上,农民除了在农忙时挥洒汗水,在农闲时他们还喜欢用画笔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热烈的颜色描绘在图纸上,作成特色的农民画。随着画作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越来越多有天赋的农民投身其中,甚至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家前来落户。由此,在金山诞生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农民画村”。

画村中还有一户“农民画世家”。之所以称为“世家”,是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枫泾镇中红村村民陈富林就开始创作农民画,他的爱好不仅影响了周围人,而且很好地传承下来,如今一家世代九人都以农民画为生,不仅作画,还讲故事,“我们还和日本出版社合作,通过农民画来讲述中日民间友谊的故事。”陈富林的孙女陈惠芳介绍道。

实际上,陈锦祥的稻田版“中国地图”也受到了农民画的启发,他的女婿陆永忠也是农民画的传人,他在金山区山阳镇用水稻创作了一幅“巨龙舞梦”。在画作旁还可以看到几十块错落有致的试验田中种着颜色不一的稻米,据陈锦祥介绍,他经过40多年的培育与摸索,如今已经搜集到了800多个不同品种的稻米样本。

除了作画,离枫泾镇不远,被称为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金山嘴渔村也把打鱼变出了新花样。“上世纪70、80年代是我们的辉煌时期。那时候,我们有17队34艘船,一共有400多名渔民。”金山嘴渔村原书记陆雪云说道。然而,随着捕鱼成本的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捕鱼业渐渐萎缩,如今只留下不到10艘渔船,捕鱼范围也从远海缩小到近海,这该怎么办?

金山嘴渔村很快就转变方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而他们赖以为生的捕鱼业就是一个聚宝盆。在渔民老宅陈列馆里,保留了渔民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不仅有渔网的编制方法、下海的龙裤,还有搜集雨水的淡水瓮以及捕鱼的全套工具。此外,这里还有上海第一家妈祖文化馆,在海渔文化馆里还能学习到上海远古以来海岸线变化的历史。如今,被评为3A级景区的金山嘴渔村已成为感受上海渔村文化的绝佳去处。

实际上,这样的生态创新还体现在波兰倒置屋、廊下“田园马拉松小镇”、廊下生态园等诸多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中,这也正是金山城市功能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波兰倒置屋 如波兰倒置屋等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正是金山城市功能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文化有传承

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创新尤其如此。金山这片土地上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态创新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而小学教育作为开蒙养正的重要阶段,尤为关键,在廊下镇就有一所传承百年、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校——廊下小学。

1904年,金山教育先驱何静渊鉴于平民文化落后,在廊下镇斗姥阁创办了开智初等学校,而后5年间,又创办了2所小学,后合并为“廊下小学”。然而,由于积劳成疾,他于1910年就不幸过世,但他的办学精神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后经朱志贤、何震生、夏平森等几任校长的苦心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现任校长朱保良从2002年起就任廊下小学校长,他对廊下小学的感情不言而喻。

廊下小学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核心办学理念,以“文渊德厚,志行远近”为校训。如今的廊下小学,除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操场,各种别具匠心又底蕴深厚的环境布局也让人过目难忘。

比如初进校门看到的“能歌善舞”铜像,4个小孩正在“打莲湘”,莲湘文化已在金山口授传承300余年,而这座铜像则是世界知名雕塑大师何鄂所创作。何鄂将自己亲切地称为“廊下女儿”,她心系故土的教育事业,不仅亲自到廊下小学为学生启蒙雕塑艺术,还捐献了自己的很多作品建立了雕塑馆供师生参观。

还有2014年新建的斗姥阁,不仅沿袭了旧斗姥阁的建筑风貌,还作为校史馆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不仅有过去使用过的算盘、笔砚、小钢琴、大喇叭、打字机、怀表等教学工具,甚至还有一套民国时期的教材。“斗姥阁是百年廊小文化内涵的缩影,是对学生历史教育、感恩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朱保良说道。

寓教于行,除了这些建筑,廊下小学在百年的发展历史沉淀下,在校园里还形成了包括“开智石”、“何朱两先生纪念堂遗址”、“老房子”、“西校门”、“鲜军雕像”、“书山有路”等十大人文景点。很多家长还以“学长”自居,向自己孩子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成为一方特色。

金山不仅重视教育,也是新思想的启蒙地,南社便是其代表。南社发轫于张堰镇,是20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的全国性进步文化社团,它的创始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他们以倡导民族民主革命为己任,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思潮。

当时,南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以文字鼓吹革命”,据不完全统计,由南社人创办、主编或撰稿的报刊有二百种之多,而且还出了一批诸如邵飘萍、林白水等有巨大影响力的舆论先锋。在文学上,南社也产生了像周树人、沈雁冰等一大批传承传统文学,下启新文化运动的大家。在科学上,南社也网罗了包括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中国科学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杨铨在内的诸多名家。

有这么多大师,南社成员自然十分注重教育兴邦,不仅有诸如蔡元培、于右任等著名的大学校长,也有像王培孙、沈钧儒等优秀的中学校长,还有像张汉英、张佚凡等创办女学的先进人士。正因为有如此多有识之士,南社在中国近代追求真理、发扬民主、提倡男女平等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今,南社先人的思想仍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解放后,曾任南社主任的姚光先生的两个儿子就遵循父亲遗愿将其珍藏的五万册藏书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使普通百姓都有翻阅的机会,而其中不乏名人的珍贵手稿。

在农村,也有这样的传承,除了口授相传的“打莲湘”外,在金山卫镇还有世代传承的“田山歌”。在秋收季节,农民们用金山本地话嘹亮地唱着歌曲,卖力地收割稻谷,以歌会友,欢庆丰收时节,也期待明年的好收成。

此外,在金山规划馆里还有包括冈身遗址、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金山卫抗战等更多有关金山历史的记载和陈列。正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了金山人民如今美好生活的基石。

社会治理助和谐

金山生态创新的落脚点无疑是人民幸福,它在社会治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廊下镇的特色民居家园,记者看到在一条小河边整整齐齐竖立着一排排乡村别墅,它们以白墙黑瓦为主要建筑风格,显得十分大气。社区道路非常干净,路两边种植着各种绿植,看着十分舒服。一细问,原来这是廊下镇特色新农村建设项目。

在硬件之外,特色民居家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社区治理,它的秘诀就是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其中的代表莫过于“乐善之家”。

走进“乐善之家”夏德英老人家中,三层楼的别墅装修精致而温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进门处的学习天地。“这个学习天地是由镇委员会出资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新居民普及知识和道德规范。”廊下镇委员会委员李晔红说道。

“乐善廊下”学习板主要是弘扬好家风,夏德英在上面写下了自己家的家风“做人要讲规矩,懂礼节,邻里要和气,相互多帮忙”。在“精彩生活”学习板上,夏德英贴上了他们一家参加社区活动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标注一小段说明文字。此外,还有一块宅基地学习板。“社区里很多邻居经常来学习。”夏德英表示。

在学习板下还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等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也是委员会出资编写的,社区居民有需要就可以来借阅。” 李晔红说道。

在这样邻里互助、相互学习的氛围下,特色民居家园的生活有滋有味,夏德英老人还在二层放了很多“莲湘”,准备在秋收时和周围邻居一起“打莲湘”,热闹热闹。

猜你喜欢

枫泾南社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郑逸梅吐槽《南社湘集》
亭枫公路枫泾铁路立交桥桥面加罩方案研究
枫泾古镇,潜伏在上海的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