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
2016-12-09于立志
◎文/于立志
常怀敬畏之心
◎文/于立志
人生不可无敬畏。敬畏不是怕树叶掉下来砸破脑袋,做个平庸官,而是敬畏权力的神圣性,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任何时候不搞特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尊重人心民意,敬畏党纪国法,敬畏党组织的监督,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预防“蝴蝶效应”的发生,成为一名“敬畏的快乐者”。
世间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许多不可侵犯的原则。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谨慎行事,做事容易成功。应从谦卑做起,在敬畏中行进,掌实权而不揽势,居高位而不骄狂,确保权力行使不越轨、不出格,绝不把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敬畏父母、敬畏百姓、敬畏事业、敬畏法律,对做人处世大有益处。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还有助于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有的领导干部原本很优秀,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曾经“畏”过家规校训,“畏”过党纪国法,是一个前途有“亮”的领导者,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和地位的逐渐显赫,他们觉得“畏法度”不快乐了,总想成为“自由人”,成为特殊人物,于是有恃无恐,大搞权钱交易,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快乐,过去已经有的也失去了,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失去了,尝尽身陷囹圄的凄凉。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领导干部手里握有权力,就要知道权力使用的边界和底线。2010年9月1日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讲话引起外界的热议。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约束。
在遇到可能违反党纪政纪的时候,有临深渊、履薄冰的心态,多一分警醒,做事有底线,远离穷奢极欲、中饱私囊的贪婪,这样就不会触犯法律,不会蒙人生污迹之羞,不会受身败名裂之辱,不会有担心东窗事发的恐惧,从而活得洒脱、快活。
党纪国法是对个人的约束,又是对个人的保护。敬畏党纪国法是党员干部的快乐之源。只有敬畏党纪国法,才能干成事、不出事,人生才能快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敬畏意识:敬畏天地、祖先、民心、文化、法律,等等。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良知有底线。
“敬畏”是既敬重又畏惧。《三国演义》里讲庞统跟随刘备入川,诸葛亮专门写信叮嘱,不可有躁进之心,不可草率行事,敬告老友要心怀敬畏。庞统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殒命落凤坡前。诸葛亮的才能可谓大矣,但他敬畏对手、敬畏职责、敬畏天地,“诸葛一生唯谨慎”,才成就了人生棋局。
应将敬畏当作高悬的明镜,照亮充满变数的人生。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因而不能随心所欲。有所敬畏,言行上才会有所收敛,内心才会体系分明。同普通百姓比,我们党员干部更应当具有敬畏之心。这就首先要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还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涵养和常存敬畏之心,警醒自己不要狂躁乱为,应有守有为,举止得当,永葆本色。
党员干部有敬畏之心,才不至于旁若无人,才会小心谨慎,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小心谨慎,把别人当回事,才能远离祸患;远离祸患,就可以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做事容易成功。
有所敬畏,才能保证有所作为。这个敬畏,不是怕担责任、怕吃苦,并非裹足不前、不思进取,而是经常用“怕”字来约束自己,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尤其要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权力、对组织、对群众、对法纪、对责任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之心,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终身坚持。以此坚定理想信念,陶冶品行情操,理想之舟才不会倾覆在欲望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