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计算机的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2016-12-08邹德文

青年时代 2016年28期

邹德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学校对于计算机课程也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注重教学的双向互动,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也逐渐凸显出其优势。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中计算机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您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互动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互动教学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双边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最终实现课堂“双赢”的局面。

(一)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步调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带动下,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被激发出来,教师也会被学生的这种激情以及课堂的活跃氛围所感染,教学的热情自然而然也会高涨起来,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动力。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加直观的将计算机知识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是计算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想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简单的幻灯片的作品,学生通过对这些幻灯片的欣赏,被这些丰富并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深深的吸引,那么学习热性立马高涨起来,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向他们讲解有关幻灯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对这些基础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后,然后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相互交流,当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点评,向同学们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

(二)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法

一切问题的来源都是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而产生的,学生只有出现了疑问,才证明他们已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有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同时通过问题的设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情景的设置,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及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引入来培养他们的思考意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

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对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和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方法进行有效检验的最佳途径,通常在结束某部分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以自己所在的小组为单位,通过和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合作完成教师所分配的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可以在小组的配合下进行幻灯片的制作,学生可以自由确定主题来拟定题目,围绕自己所设的主题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各派一个代表对你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和演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充满趣味,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使他们不仅可以全面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方玉.高中计算机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学子(理论版),2016(15):9.

[2] 张小宝.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数码世界,2016(07):6.

[3] 李芳.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