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发展的中国当代工笔创新研究
2016-12-08曹潇月
曹潇月
摘要:伴随着绘画艺术的时代进步,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在现实发展与历史传统的时空冲撞中不断演绎升华,有关中国人物工笔画“魂”归何处、何以当代的呼喊,犹如茫茫天际中划破的一声声久欠甘露春雷,洞彻心扉之余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憧憬。借鉴众多的“专家说”与“理论焦点”,笔者认为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有力推促,中国特色的人物工笔画方能自此踏上一条时代创新之路。“何以当代说”在于以开放的心态致力博古纳新,在于以创新的姿态汲取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艺术精髓, 以求得艺术创作更广域的发展空间。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时代中国人物工笔不仅应当基于传承发展走出中国绘画风格与特色的民族之魂,还应当汲取岩彩画、版画及装饰画等的优秀因子,以无与伦比的风范迈步新世纪魅力精彩的世界艺术之林。因此,观念的推陈出新与技法不拘一格的追求是我们必须致力研究的问题焦点。
关键词:中国画;当代人物工笔画;创新;研究
人物工笔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奇葩”,以其独特、相得益彰的绘画理念与绘画技巧绽放艺术的光彩,夺人心扉、闻名于世。它自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远古走来,至“汉墓帛画”已成就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后经历代画工与画家的杰出传承演绎,鼎盛于唐末、五代,成为绚丽多彩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老“神话”。而宋元以后因绘画材料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物工笔渐显颓势,但伴随社会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做出变革与发展,虽然也举步维艰于历史的挣扎之中。历史走到今天,现代中国画的“闪亮登场”,向我们娓娓道来又一个新时代艺术“神话”的发展真谛。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新格局,是跨步新世纪后中国绘画广为开源、积极汲取西方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的必然结果。赏心悦目之中不免豁然开朗,由此引发我们中国当代工笔“何以当代”的进一步思考。
一、历数工笔观念变数下的艺术演变思考
(一)当代工笔多元思路的创新启动
传统中国画的语言程式在于人类认识自然到模仿自然,借助艺术家形象之手完成从真实性的自然模仿,升华到艺术的程式化魅力表现,这种艺术魅力所在是基于画家内心世界对大自然的情感拥抱,是通过心灵归纳与总结描绘而出的特殊形象,进而演绎出中国绘画特有语言符号的含义与魅力。纵观当代中国画发展而言,其发展态势呈多元思路探索:一是“传统范式求变”,部分画家注重于传统沿承,可以追求古代抽象、符号化文人画境界的高逸飘渺,力图从中国画的传统范式中创出时代新路;二是“人文情怀造化”,有的艺术家重在师法造化,以写生与创作的艺术追求致力于生活感悟,注重人文情怀中的人性回归。基于自然美的魅力,力图诠释出文化美与艺术美的境界升华;三是“西方肌理融合”,也有部分画家热衷于西方艺术现代理念的学习接纳,以抽象语言与特殊肌理写物言志,投身于现代水墨的倾向探索,力求在现代意识构成下触及世间百态、万物生灵天人合一的变数。以上种种足以说明,国内当代人物工笔已呈“百家争鸣”的多元发展趋向,精彩纷呈的绘画创作愈来愈贴近自然、反映生活。这种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的景象成就出生活创造艺术、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艺术高于生活创作原则的极致诠释。
(二)中国工笔色彩观念的传承锐变
纵观中国工笔色彩观演变,可概括为“四代”:鼎盛于唐末五代的“随类赋彩”。时间跨度涉猎宋元之前数千年文明史,中国画重在色彩渲染,从硕果仅存民间绘画、卷轴画等皆透视出“随类赋彩”的艺术特点;传承于宋元代的“水墨写意”。笔墨文人对中国画的介入,其色彩发生了质的改变,主要以卷轴画为形式形成重“色”走向“水墨”的演绎。虽然明清之前,重色画仍维持着均分天下的态势,但与水墨画齐头并进的发展相较,“随类赋彩”只能在文人的写意中逐渐被淡漠与弱化;起步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此间出于对西方的商品化需求,“海上画派”布色多为浓艳,以逢迎西方审美意识的雅俗共赏,与追求笔墨趣味的文人画形成鲜明对比;创新于当代的“浓彩风情”。步入20世纪尤其进入当代,随着众多艺术工作者的深情投入,传统工笔画再度崛起,以重彩与岩彩的设色特点逐步纳入时代演绎节奏,使得中国画愈来愈受到画家的推崇与读者的关注。
二、拓展工笔当代演绎中的多重技法研究
(一)是“没骨法”突破传统束缚的尝试
所谓“没骨法”即挣脱传统模式下勾勒线条的束缚,将线条的作用弱化为零。不受墨线勾勒的左右,以色彩直接描绘直达胸臆,宣泄展示大自然斑斓多姿中的物是人非。此种画技据传为知名画家张僧繇穷尽半生心血所创。而当代的一些激进派画家则在“没骨法”传统演绎上再做创新,以“没骨法”先行“跃然”于生纸之上,直接的先期表现之后,再将生纸做熟,进一步把源于心底、绵薄而出“渲染”臆想于熟纸之上,使这种直达胸臆人文情感最终“跃然纸上”,画面写意性更强,更能触及世人的感悟与共鸣。
(二)是“多颜料”启动创新运用的涉猎
传统人物工笔画中,细数历代画家他们最多采用的是矿、植物质类颜料表现色彩下的画面效果。相形之下,囊括水彩与丙烯的现代材料与颜色则丰富多彩得多,更有众多画家致力于水粉与云母粉的色彩研究,弹精竭虑做着金粉与银粉甚至金箔与银箔在同一工笔化的色彩比对研究,热衷于丰富效果的画面思考。凭借综合材料性的技法运用,为中国传统人物工笔添就一抹时代的“春绿”,为丰富性的当代工笔打好基础,成为促进与发展当代艺术创作的不解动力与源泉。由于现代颜料的介入更能迎合人们审美的情趣变迁,使人们更能快节奏的接受视觉的时代冲击,为当代中国人物工笔艺术捕捉更多出乎意料的艺术收获。“多颜料”既涵盖传统的运笔模式,也让时代作品得以透视古典绘画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借鉴西方意境的矿物颜料,洋为中用的色彩搭配使得画面肌理更丰富、透彻,为传统技法增添多样化与装饰化的时代特点。肌理的特殊技法在潜移默化中走入国人生活,尤其新颜料与新材料广域性的多彩应用,为中国传统工笔增添无止境的发展活力与市场空间。
(三)是“发展论”演绎技法特效的创新
发展论的观点作为一条不变的法则,在历史长河与万物生长中诠释发展与演绎的力量。同样,中国工笔从沟、染传承到特技的发展运用,也是需要一段发展的心路历程的。传统人物工笔画遵循传承的是祖先的先勾后染,画法规范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来。不思进取便是历史的倒退。可喜的是当代众多的艺术家对传统与发展有过积极的求所与追求,工笔人物的很多画家大都有独具特色布色技巧,均由独立自主的自我创作摸索而来,甚至这些鲜活、迥异不同的布色特技成就了每个人的独特绘画语言。如“贴金、银箔法”,就是将金箔、银箔镶嵌于表现位置,在工笔的重彩中不失时机的若隐若现,愈使画面盈满富贵荣华,充满金碧辉煌的气息;“揉纸法”即勾勒线条之后,背景处先施重墨,而后将宣纸揉作一团,再展开后重新喷洒颜料,便可冰挂一样的纹路肌理,达到工笔绘制难以达到的神奇效果;“除胶法”作为色泽无交易脱落特性的再利用,主要方法是用水漂去颜料胶液,涂抹于所画某一部位,等到彻底干后掸掉未粘连部分,所显现的纹理在斑驳剧变中似乎道出一种世间的无奈与苍凉,受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艺术创作理应是身带时代烙印与锐意进取的精神升华,不能不承认我们重任在肩的磨练还很艰巨,应对时代变数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观念的推陈出新与技法不拘一格的追求应是我们致力研究的永久不变话题。
参考文献:
[1]马晓娟.工笔人物画技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张绘绘.张绘工笔人物创作解析[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余松,鲍莺.工笔人物·重彩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