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诗经·国风》婚恋诗中隐喻形成机制的探索

2016-12-08余辉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国风诗经

余辉

摘要:Lake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从修辞手法引深到了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以《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通过对婚姻爱情诗中人物——植物,男女婚恋关系——成对的动物和植物,男女关系的纽带和阻碍——水等隐喻的分析,明确隐喻投射出的认知,探索婚恋诗中隐喻生成的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论;《诗经·国风》;婚恋诗;隐喻机制

概念隐喻论最早是Lake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来的,认为隐喻的本质特征就是认知性。隐喻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常以“赋”作为修辞手法,蕴藏大量的隐喻,是很好的研究语料。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提供的新视角,作者试图借助诗歌中的隐喻搭建通往当时社会文化和社会中的人思维认知的桥梁。从零散的隐喻中概括出共同的隐喻,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认知模式,明确隐喻得以完成的机制。

一、概念隐喻论

(一)基本内容

概念隐喻论是Lake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特征就是认知性,是基于人类自身体验产生的,贯穿于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同时,隐喻又是一种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人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二)分类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用某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把谈论某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参照空间方法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和“下”,“前”和“后”,“深”和“浅”,“中心”和“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一些用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表达。

(3)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特别是人体本身。本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性的是容器隐喻。人们常把概念投射到人体以外的其他的物体,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

总结: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之中,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的思维成为可能;隐喻都含有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方式。

二、《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隐喻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国风”,即《诗经》中的“风”,记录了先秦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婚恋诗是其中的代表。

(一)婚恋诗中的隐喻

(1)表示女子的隐喻:柔软的草本植物

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 周南·关雎》

诗句中描写美丽贤淑的女子在水边采摘荇菜,水另一边的君子想要追求这位美好的女子。诗句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起兴,把女子比作“荇菜”,柔软美好,构成结构隐喻。这里“荇菜”柔软被女子追求,“女子”也具有“荇菜”的特征,温柔美好,被君子追求。

②“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诗句以桃树含苞待放,桃花盛开灿烂宛如红霞为背景,交代女子出嫁的时间是春天。同时,也用“桃花”比喻“出嫁的女子”构建结构隐喻。一方面,桃树是春季繁盛之树,象征女子年轻健康,花容月貌;另一方面,桃树开花时间早,所结果实多,如同女子的生育能力让一个家庭多子多女。“桃花”和“女子”的特征重叠在了一起:桃花春季盛开结果,容貌娇美的女子在青春时期嫁为人妇,并生养后人。

③“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诗句中用嫩芽比拟卫庄姜的双手,纤细柔软;皮肤洁白细腻,犹如凝固的油脂;颈项洁白丰润,如生长在树木之间的蝤蛴;牙齿洁白整齐,就像瓠瓜的种子;头鬓形态如同小婵,眼眉形态犹如蚕蛾的双须;笑容可掬,眼睛黑白分明。诗句中结合了大自然中的事物与人体部位的共同特性,将两者一一比拟,构成结构隐喻。

(2)表示婚恋关系的隐喻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诗句中作者由雎鸠鸟在河边成双成对的鸣叫联想到“君子”和“淑女”成双成对,男女结合的幸福,暗指关系亲密的情侣。始源域的概念转入到目标域,形成一种契合,由“关关雎鸠”就能联想到爱情,正如现在“鸳鸯”已经超越本身,成为“爱情”的象征,促成了本体隐喻的实现。

②“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诗经·陈风·泽陂》

③“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经·周南·樛木》

②③中植物都是成对出现,“蒲草”和“荷花”,“樛木”和“葛藟”暗示互相心仪的男女希望缩小空间距离,成双成对。第③句借用葛藟藤蔓缠绕的特点,通过描写葛藟蔓延滋长,缠绕在樛木上,直言新婚夫妇感情亲密,二者合为一体,妻子依靠丈夫的状况。

(3)表示男女关系纽带和阻碍的隐喻:水

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

②“子惠思我,掮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诗经·郑风·褰裳》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纵览《诗经·国风》“婚恋诗”,笔者发现是“水”将男女联系到一个场景中。“水”就好比他们之间的爱情,将两个原本分隔两岸的人在心理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加之,“水”柔软无形,绵绵无尽,正如“柔情似水”,“水”跟“爱情”有共同的品质。同时“水”又是天然的屏障,使得男女分开两岸,无法直接倾诉衷肠,双方饱尝相思的苦闷,正如男女之间的情意既带来倾心的甜蜜,又因社会文化的约束导致相思无解的痛苦。

(二)隐喻投射出的隐喻认知

(1)植物——人物

首先,植物跟人一样都是生命体,都具有从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到叶落枝枯,年迈体衰的过程;其次,乔木一般都以高耸挺拔为特点与男子的身姿矫健,挺拔俊朗相似;花草等草本植物一般以温柔芳香为特征,与女子温柔貌美的特点相一致;最后,正如乔木给花草以荫庇,男子以担当给女子以及家庭以安全感;花开时间短暂,女子青春易逝;花开后结果,女子嫁为人妇,繁衍后代。因此,花草等草本植物跟女子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契合。所以《诗经·国风》中多以植物比拟男女人物。

(2)婚恋关系的隐喻——成对的动物和植物

首先,无论是成对的动物还是植物,从数量上来说,都是双双对对,跟男女结合成双相似;其次,成双的动植物在空间上距离接近,而相恋的男女也是希望打破空间的阻隔,长久依偎在一起,感情亲密无间;最后,从植物的角度来说,蔓生植物柔软,常常缠绕在大的乔木上生长。而婚姻中的双方,妻子和丈夫关系亲密,丈夫承担主要家庭责任和担当,为妻子创造安稳的生活。在这两点上,“葛藟”和“樛木”具备妻子和丈夫关系的品质。

(3)婚恋中的纽带和阻碍——水

首先,“水”将男女放置在同一个场景中,二者产生一系列的爱慕、思念、渴望、追求等活动。在男女关系中,“爱情”是两者交织在一起的纽带。因此,在使男女产生关联方面,“水”和“爱情”功能相似;其次,水本身温柔细腻,绵绵无尽,跟“爱情”甜蜜温柔的品质相近;最后,“水”是天然屏障,是当时社会道德文化约束的投射,阻碍了男女相会吐露真心,导致双方相思不得,产生苦闷。

(三)隐喻的生成机制及意义

(1)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本身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诗经》中用植物来比拟人一样,正是因为植物和人本身在物理结构上就有的共通性,因此,对于长期从事农业活动的先秦人民来说,就容易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产生经验迁移。

(2)在认知的基础上,经过大脑思维的整合,人为将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隐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思维认知的指导下,将事物的某一特性和另一事物结合起来。例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句中就是整合了人体不同身体部位的特点,再与具有部分特性的不同事物一一对应,构建隐喻。

(3)隐喻扩大词义,通过词语间的重组,创造出新的意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例如,《诗经·国风》中的动物“关关雎鸠”,“鸳鸯”等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自然地延伸到男婚女嫁的喜庆。与之相反,由于猫头鹰夜间活动,常出现在墓地,叫声凄厉,人们就常把它跟死亡联系在一起,即猫头鹰被人为赋予了文化意义。此外,乌鸦报忧,喜鹊报喜等都是因为它们叫声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原本没有实际意义的叫声有了新的意义。

三、总结

文章在查阅《诗经·国风》中婚恋诗的基础之上,以Lake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国风》婚恋诗中的隐喻:人物——植物,男女婚恋关系——成对的动物和植物,男女关系的纽带和阻碍——水等的共同之处,总结隐喻背后的思维认知,最终发现隐喻产生的机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构建隐喻的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思维整合,对应事物间的共同特征构建隐喻;词语的重组扩大了词义,构建隐喻。文章突破从修辞角度研究隐喻的局限,在概念隐喻论的指导下,将隐喻这种语言现象延伸到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人身上,理解隐喻的认知本质,具有一定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Lakoff,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周振甫.诗经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韩尚轩.隐喻视角下的《诗经》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猜你喜欢

国风诗经
家风大处即国风
国风·陈风·月出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寻找“国风少年”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弘扬《国风·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