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矛盾”成为交响,作文的鸣唱更加悠扬

2016-12-08李凤成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21期
关键词:明子甲鱼梳子

李凤成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边倡导、号召待人要有宽容之心;一边却在网络上十分苛刻,甚至对人施加道德绑架。我们一边叹息邻里关系不如从前,天天见面却不打招呼,一面又抱着一颗极强的戒备心,回人以冷漠。我们一边感慨人性善良的式微,一边又不愿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为什么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掉进自己的矛盾中呢?

要求: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对于话题作文而言,作文材料是命题人提供给考生的“辅助性阅读材料”。“辅助性阅读材料”作为“提示语”体现命题人的情感倾向,不过说到底,真正重要的是材料后的“话题”。 “话题”本身是第一位的审题要素。该道作文题,无论写成何种体裁的文章,重点都应放在矛盾产生的原因及怎么应对、化解、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关于写作思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散:

思考1: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找“不愉快”。成长中的学生自有“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既可能来自于与家长的代际隔阂,又可能产生于参与的社会活动当中。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烦恼”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思考2:理想与现实的“抵牾”。当现实这根线的长度够不着理想这只风筝的高度时,矛盾就痛苦地产生了。作家曹文轩在散文名篇《前方》中形象地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考生可以活学活用,借鉴此文来行文。

思考3:借鸡生蛋。考生可以借助寓言或故事新编这些文体小类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矛盾的各方,赋予合适的角色,角色的选择应追求让读者一读就心下会意的效果。

思考4:说一说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论”。考生可以将作文写成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分析矛盾成因后,说清楚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此,才可以给读者以启示。

突围角度一学会枚举,让矛盾的解决“水到渠成”

【名师支招】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矛盾的产生,自然也是如此。分析矛盾的成因可以让文章的思想变得深刻,提出的化解措施也更有说服力。

【佳作赏析】

从伯仁之死说起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一(6)班 王海萍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是指东晋时期伯仁的好友王导觉得好友伯仁的死间接地与自己有关。此后,人们就用这句话来表达一个人虽未直接杀人,却对其人被杀负有责任的意思。而时至今日,网络道德绑架之害更甚于误杀一个伯仁。

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仁厚、宽容,而且是周围人眼中的“淑女”与“君子”。可是一到网络上,却变得武断、粗暴,成了实施道德绑架的愚夫。他们矛盾着,生活着,对他人、对社会伤害着!

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径与网络上的行径截然不同,原因无非有四:

第一,从众心理。古语云:“墙倒众人推。”一些人行事从来都是奉行“多数人原则”。这种人是实施网络道德绑架的人群中最坏的一种,因为他们就像蚂蚁,一旦发现目标,便会“群起攻之”。他们的伤害值最大。

第二,发泄心理。一些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便想“搅浑水”,一吐胸中的“怨气”。这种人在实施网络道德绑架的人群中危害性最小,因为其行为具有“偶发性”。

第三,想做英雄。有些人爱出风头,让他人崇拜自己,遇事总是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轻易否定他人的意见。他的急躁、自以为是,他的虚荣心让他成为道德绑架的首要推手。

第四,妄自猜测。一些人毫无根据地分析事情,还喜欢从一到二、从二到三地推论。这种人能让道德绑架变得更加严重。近期的“乔任梁自杀事件”引发了圈里的震动,有人因为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而被一些网友诅咒“不能生儿子”,那些网友怎么知道人家内心就不悲伤呢?道德绑架的蛮横、不理性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四种原因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妄下结论。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要切记:出水才看两腿泥,等待事情最终的结果出现,如此,我们就不会轻易地自己打自己脸!

曾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所以请不要轻易地以“道德高者”自居要求别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有一天你也可能被吃瓜群众置于道德审判庭。请学会求真!

“我”本善良,别让“我”在不干净的土壤里生长,变成一朵“恶之花”!

【名师点评】1.引论出彩。该篇议论性散文从历史上有名的“误杀伯仁事件”切入,生动又很自然地为下文张本。2.条分缕析。本文主体部分分析了人们由善良仁厚转变成网络道德绑架实施者的原因,分析具体,令人信服,同时也让下文的结论生发有根,是本文的最大亮点。

突围角度二借鉴矛盾化解常法,稳中求胜

【名师支招】世上的许多矛盾,若能冷静应对,找对方法,彼此便能皆大欢喜。由此,考生不妨立足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在作文中探讨化解矛盾的方法。行文中要注意,解决矛盾的方法必须让人感到自然、实用、有本可循。

【佳作赏析】

勿做犟牛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一(6)班 丁佳佳

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弟子之一,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有一幅传世画作,名唤《犟牛图》。图上有两头犄角相抵的壮牛,两头牛看上去实力相当,只见它们四蹄着地,前踞后蹬,怒目圆睁,就连背上的肉都隆起得犹如驼峰,画作栩栩如生。可是细思哑然,两头犟牛定是不能伤害彼此,可是它们终有能量消耗的时候,那么休息后再斗吗?争斗实在是内心的嗔念、贪念作怪!画作譬之于人,矛盾中的人们不正如画作中争斗的两头牛,执迷不悟,而徒增烦恼吗?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我们不妨理性对待。

一方面我们要梳理矛盾,弄明白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原因处化解。矛盾产生了,最忌讳的是强按牛头硬喝水,非让对方服自己。但是在繁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爱在矛盾里较真,当我们不能冷静下来的时候,也许“蚊子甲鱼”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启发。何谓“蚊子甲鱼”?就是当甲鱼露出水面要喘气的时候,如果被蚊子叮了鼻尖,它不会像人那样只感到痒,而是会死掉。最初,这个问题让甲鱼养殖户们头疼不已,后来有一位甲鱼大户发现甲鱼壳含有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烧起来能熏死蚊子。于是他将一些甲鱼壳晒干点燃,果然由甲鱼壳产生的烟雾对驱蚊很有作用,蚊子全都躲得远远的。所以说,冷静下来,从源头去寻找矛盾的突破口,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幽默与宽容也是化解生活中矛盾的一枚奇异果。人们常说“巴掌不打笑脸人”,若笑容在板起的面孔上绽放,那矛盾就不再是矛盾了!苏格拉底的妻子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之人,有一次,他的妻子在洗衣服,想让苏格拉底来帮一下,但苏格拉底正在和朋友热烈地讨论问题,因而对妻子的几次呼喊都无动于衷。于是他的妻子十分生气,端起一盆脏水,毫不客气地朝着苏格拉底的头上浇去。这盆水让苏格拉底的朋友感到十分难为情,以为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即将爆发。但不承想,苏格拉底却大笑着对朋友说道:“没有什么,大风雷鸣过后,必有大雨嘛,我们应当习以为常了。”苏格拉底幽默的话语、宽容的心态,不仅缓解了尴尬的局面,也让妻子感到很不好意思。明明是一场干戈,就这样被一句幽默的话语给化解了。

生活是一源活水,我们不能要求它没有一丝波澜。当生活这汪活水激起了矛盾的浪花,请让我们理性地去看待、对待、解决。切勿像那犟牛一样,一味纠结其中,到头来只能两败俱伤!

走出偏执,冷静一会儿,幽默一下,宽容一点,那么“生活的小浪花”就不再可怕,矛盾这根“杀威棒”还能化成鼓槌。你看!聪明的人都让它擂响了和谐的鼓乐呢!

【名师点评】1.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循规蹈矩,作者在首段以《犟牛图》引出论题,在第二段提出中心论点,随后两段各自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形成结论,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2.选例精当。文中的两则事例与分论点的内涵十分契合,可见作者的用心与博学。

突围角度三环环相扣,设计富有层次的矛盾

【名师支招】文章自然是矛盾越激烈、越复杂,可读性就越强。考生若将作文写成记叙文,就要追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应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内在联系,同时,文章的中心一定是矛盾的化解。

【佳作赏析】

制梳匠的考题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三(2)班 李铭康

明子师傅是大石村有名的制梳匠,他制的梳子是村里姑娘出嫁必办的嫁妆。他擅长将不同特点的材料制成用途不同的梳子,如用于按摩的砭石梳、用于揉穴的牛角梳、用于打扮的发饰梳等,不一而足。更巧妙的是,他能在一把梳子里用上多种材料。

制梳五十年,明子师傅已从青发稚童变成了年近花甲之人,他深知自己将很快不能再从事需要眼力好的制梳之事了,得尽快找到一个能继承自己衣钵的人。

这时,明子师傅眼前浮现出当年自己的师父第一次教他制梳的情形。

当时,师父给了他一块不起眼,甚至有些“丑”的木材,让他说说那木材能制成什么梳子。当时明子心想:怪哉师父!这劳什子木材能制成什么梳子,还不是村中的姐姐阿花常用来梳头的那样的梳子!于是他脱口而出:“木梳子呗!”不承想师父给了他一个狠狠的“栗暴”,凿得他的脑袋生疼!师父凿完他的脑袋,接着的举动就像演戏一般:先是把木材拿到鼻端闻一闻,然后又把木材放到水里看一看,过一会儿又用力折一折,然后师父就跟他说:“这种木材有檀香之味,可制成给女孩子用的发饰梳;木材不易吸水,柔韧性又好,可以融进牛角,制成更有韧性的牛角梳。明子啊,要想在制梳上胜过别人,你要多观察、多试一试,你就会有新发现!”师父的话听得明子一愣一愣的,此后他开始恭恭敬敬地遵从师父的教诲,遇木多观察,所以现在他总能制出比其他制梳匠更好、更新奇的梳子。

思绪拉回眼前,只见明子师傅笑一笑,下山去了。

三天后,他领回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慕名想跟他学制梳,他心里清楚:只能留一个。于是他出了一个考题,题目是:十日之内把木梳卖给和尚,十日后谁卖的梳子多,他就将他的制梳技艺倾囊相授。孩子们领命而去。

十日后,第一个孩子一把木梳也没有卖出去。无论他怎样恳求和尚们,甚至跪下求他们,也没有效果。他死缠烂打,还遭到和尚不顾破戒的痛骂。第二个孩子只卖出一把木梳,他也十分卖力地游说和尚,说和尚也应该买木梳,以防哪天头发又长出来,即使不用来梳头,念经无聊时,摸摸梳齿也可打发时间,可和尚们并不领情。好在他在下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和尚,那小和尚的头皮正十分痒,一直在挠头皮,他才把木梳卖给了小和尚。第三个孩子竟然卖出了几百把木梳,令另外两个孩子咋舌,他是怎么做到的?原来他去了一个颇负盛名的寺庙,参观者络绎不绝,数不胜数,而住持的书法又很出众,他就对住持说:“前来贵寺参观的人,大多都十分虔诚,如果把刻有您书法的木梳赠给参拜者,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参拜者的。”住持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买下了几百把木梳。

最终明子师傅收了第三个孩子为徒。五年后,大石村出现了一个叫海子的制梳大师,据说他的制梳技艺比之前的明子师傅还高超!

【名师点评】1.构思精巧。文章记叙了一位制梳匠通过让三个少年售梳给和尚,选拔技艺继承人的故事。故事最亮眼的地方则是第三个孩子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卖出了梳子。2.精心设计矛盾。主要矛盾是明子师傅收徒,次要矛盾有明子学制梳,以及三个少年卖梳给和尚。矛盾环环相扣。多种矛盾都是为了彰显文章的主题,也就是为第四段中的“多观察、多试一试,你就会有新发现”服务。

猜你喜欢

明子甲鱼梳子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抓甲鱼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牛市或延续至全年,甲鱼接下来还会再涨一轮吗?
甲鱼变鱿鱼
哎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