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辽西凌源地区封山育林工作的主要措施
2016-12-08杨晓华
摘 要:凌源市荒山多为高山陡坡、土地贫瘠,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作者从辽西凌源地区的实际出发,阐述了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可以促进乔木、灌木、草丛的繁衍,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启动这项节资、省工、收效快的封山育林措施,这对推动生态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西凌源地区;封山育林;成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S7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78
凌源市位于辽宁西部,森林面积较大,生物种类繁多,适合于封山育林。通过20多年封山,凌源市成林已达百万亩,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开展封山育林,年增加森林蓄水125万m3,保土15万t,每年增加林副产品收入300万元,产薪材100万kg,产值50万元,社会效益提高了,小区气候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采取节资、省工、收效快的封山育林措施,对推动生态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区所在位置及建设内容
2011—2017年封山育林项目区设在大河北乡、宋杖子镇等15个乡镇 ,范围遍及凌源市大部地区。封山育林区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及半阴坡薄层土,有少量天然乔木的荒山荒地,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下的灌木林地段,主要培育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分。
封山育林规划年限从2011-2017年,计6a。年封山育林设计1.4万hm2。按地类分:灌木林地1.4万hm2;按封育类型分:乔灌型1.4万hm2。封山育林区设在凌源市大河北、宋杖子等15个乡镇,15个小班。封育区均为石质山,土壤贫瘠,海拔较高,山场大多为荒山、裸岩,同时生长着大量的灌丛(每667m2在55株左右)和分布均匀的柞树幼树(每667m2在30株左右)。灌木为荆条、毛榛子、山枣、翅榆,绣线菊,以荆条、绣线菊子为主;乔木以柞树为主。
2 项目布局安排
在凌源市辖区范围内,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植被生长状况的不同,总体布局为:在6a内将本区范围内的大凌河、青龙河、渗津河及水库周围的山场全部进行封山育林,这些地区,由于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通过飞、封、造、管多种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强植被建设与保护,加速生态平衡,改变现有的自然面貌,提高森林覆盖率,以避免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为了使封山育林有效的促进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结合凌源市具体情况,制定出封山育林的有关政策。封山育林适用于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裸岩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封山育林地段要建标志牌,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设专门管护人员巡护等。
3 封山育林技术措施
3.1 封禁措施
人工巡护,在封山育林区设专职护林员进行巡护一般每133.33hm2设一名专职护林员;设置围栏,在牲畜活动频繁地区,可采用刺丝、石料垒墙、开挖壕沟等机械围栏或栽植有刺的乔、灌木等生物围栏进行围禁;设置标志:在封育区周围明显处,如主要出口沟口河流交叉点树立固定标牌。
3.2 封禁辅助措施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有较充足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破土壤整地实行人工促进更新;人工补植。对自然繁育能力低和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平茬复壮。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应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抗旱等培育措施;森林保护。根据“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提出护林防火和病、虫、鼠害的防治的具体措施;建立封山育林生态监测点,对辖区封山育林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积累各类生态因素变化的数据,对封山育林的建设成效进行长期观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凌源市总面积为327779hm2,林业用地面积215001hm2,疏林地面积2805hm2,灌木林地面积16789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889hm2,森林覆盖率为51.8%。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环境恶劣,因此建设目标以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通过5~7a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争取项目区荒山绿化,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凌源地区山川秀美,实践证明,封山育林是加速本地区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杨晓华(1980-),女,辽宁凌源人,林业工程师,本科,现在从事林业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