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中学体育理论探讨

2016-12-08丁军

青年时代 2016年27期

丁军

摘 要: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单一,严重缺乏创新的教育方法,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应该注重更新教学方法,使单一乏味的体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丰富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重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游戏化课堂;教学方法;丰富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逆反心理较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意识薄弱、缺乏耐力。这样的特点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经常出现运动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不听讲的现象。体育教学不同于传统文化课,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一味的按照说教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排斥体育课的不良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体能以及素质的培养。而游戏化教学是实现体育教学多元化、课堂项目多样化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品质,对于发展体育课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游戏化教学对于发展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健康愉快的课堂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相反课堂氛围过于严肃会让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根据中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体育教学游戏化最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体育课堂还具有文化课堂缺少的开放性特点,游戏化教学更加容易运用,游戏形式的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融洽,这样的课堂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不在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打消其排斥心理,在游戏化的体育课堂中轻松的掌握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1]。

(二)培养学生健康运动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

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精神的传授包含学生对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适应社会等主要几个方面。以上也充分说明体育课的内容训练不单单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关、学生的心理以及健康的社会观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游戏化体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中的游戏项目在集体中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小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在与老师之间密切互动沟通过程中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友爱和温暖,同时慢慢的树立竞争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在体能竞技中提高忍耐力和坚强的意志,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2]。

二、游戏化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实际运用

(一)明确教育的目标

游戏化体育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框架,根据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结合健康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并且对每项运动学习内容都设立了终极目标,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年龄、心理,对终极目标又进行细化分解,具体的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如何实现学习目标[3]。因此,游戏化体育教学构建的课堂内容,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课堂中设立的终极学习目标,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学习目标,对游戏时间进行指定和研究,精确的掌握调节游戏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避免盲目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掌握课程内容重点,提升教学效。

(二)保证技术动作正确完成

在开展体育课的技术动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的运用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探索运动技能,从而完成正确标准的技术动作,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确保运动动作的正确性和流畅性,要教授精准完整的运动动作和运动技巧,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完整的运动概念,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灵活愉快的运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成果。

(三)培养学生创造力

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在体育当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游戏化和情景化的编排。在编排过程中,环节设立不应过于系统化,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每位学生的想法和提出的建议,鼓励他们在不破坏游戏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以期达到轻松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

三、结语

基于体育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案,这对锻炼学生身体和养成学生良好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体育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还原孩子天真本性,创建以快乐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堂,不断的更新教育思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的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琳,李雯婷.浅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网络财富,2010,07(08):77-78.

[2] 杨国平.中学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3,01(03):209-210.

[3] 魏军红.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