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试验
2016-12-08尹以龙杨世成何成双李增菊段明山尹茂植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盈江679300
尹以龙,杨世成,何成双,李增菊,段明山,尹茂植(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盈江679300)
盈江县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试验
尹以龙,杨世成,何成双,李增菊,段明山,尹茂植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盈江679300)
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较常规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具有株高高、茎径粗、有效茎足、单茎重、产量高的特点,比常规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增产29.18t/hm2,增幅18.96%,含糖量增加4345kg/hm2,增幅27.02%。单位面积收益较常规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净增8152.4元/hm2。经过锤度和糖分数据比较,发现糖分积累并未受到肥料增施而降低,盈江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符合工、农双方利益,在严格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种植管理原则指导下适合大力推广应用。
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盈江县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盈江坝属大盈江冲积河谷,坝区土地平坦宽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1]。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4667 hm2,水田甘蔗面积稳定在1万hm2,农业产量110万t,单产一直徘徊在75t/hm2,全县共涉及蔗农18万人,蔗糖业是盈江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边疆稳定和财政增长的农业支柱产业。
为稳定提高盈江县甘蔗面积和产量,摸索挖掘单位面积产量收益,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体系,结合盈江土肥条件和自然资源实际,以盈江多年甘蔗种植经验为基础,结合现有农机农艺配套措施,为突破盈江现有单产,盈江县区域推广站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体系营养与栽培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意见制定实施盈江县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试验示范,为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2014年12月结束。选择海拔在800m,土地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且集中连片具有代表性的水田进行。设两个试验示范点,每个试验示范点面积0.27 hm2,两个试验示范点分别为弄璋镇飞勐村芒朽老寨承包户罗湘改户和弄璋镇南缓村下缓线郭彩文户。
1.2试验设计
选择生长健壮、无混杂、无病虫为害、芽活性好的二根盈江蔗区水田当家甘蔗品种粤糖93-159进行种植,机械犁耙开沟作业,种植沟距110cm,下种量为120000芽/hm2,种植采用双芽双行半模式板沟下种,翻沟覆土种植,种植完成进行化学封闭处理并进行地膜覆盖,每个试验示范点面积0.27hm2,设高产综合栽培管理和常规栽培管理两个处理进行同田对比试验,每个处理种植面积为0.134hm2,处理情况具体如下:
处理1:高产综合栽培管理
以农机农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为主,实施机犁机耙机开沟、深沟板土种植、健康种苗下种、甘蔗不同生理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光热降解地膜覆盖、40cm高位培土。
底肥:每公顷施28%云肥旺甘蔗专用BB肥1200kg+腐熟农家肥15000kg+20%毒死蜱15kg;攻茎肥:每公顷施40%云肥旺甘蔗专用BB肥1200kg+尿素300kg+防治地下地上害虫农药40%福戈600g+20%毒死蜱15kg;壮尾肥:每公顷施40%尿素300kg。
处理2:常规综合栽培管理
实施机犁机耙机开沟、甘蔗常规不同生理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光热降解地膜覆盖、30cm大培土。
底肥:每公顷施28%甘蔗专用BB肥900kg+20%毒死蜱15kg;攻茎肥:每公顷施40%的BB肥600kg+尿素300kg+防治地下地上害虫农药40%福戈600g+20%毒死蜱15kg;壮尾肥:每公顷施40%尿素300kg。
1.3试验过程
整个试验是在耕作备地、排灌、品种、下种量、种植行距和病虫害防治都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的。两个试验点均于2013年12月15日开始备地,备地工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备地达到深松细平要求;16日进行双芽苗砍种和选种工作,17日进行甘蔗种植,18日种植完毕,2014年4月7日—10日完成苗期施肥小培土管理,并进行封闭除草;6月18—20日进行伸长期中耕大培土施肥管理和排涝沟清理工作并结合化学除草;10月17日—18日每公顷施壮尾肥300 kg尿素;11月10日对两个试验点的不同处理进行理论测产调查,12月12日开始甘蔗砍收,17日甘蔗砍收结束。
1.4调查方法与计算
1.4.1调查项目调查株高、茎径、有效茎、锤度、甘蔗收获前于2014年11月进行测产计算理论产量和糖分,计算出两处理间的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
每个处理理论测产取点采用对角线三点调查法,每个调查点调查10m有效茎、随机依次调查10株甘蔗的株高、茎径和锤度,株高量至甘蔗最高肥厚带[2]。
1.4.2计算方法公顷有效茎(条)=[样点有效茎数/样点面积(m2)]×10000.5m2;单茎重(kg)=茎径2×(株高-30cm)×0.7854/1000;公顷产量(t)=单茎重×公顷有效茎/1000;理论糖分(%)=锤度(%)×1.0825-7.703;理论公顷含糖量(t)=蔗糖分×公顷产量(t)
2 结果与分析
2.1农艺性状
2.1.1株高2014年11月10日对两个试验点进行理论测产,由表1可见,处理1平均株高较处理2平均株高高7.5cm,其中郭彩文户处理1较处理2高12cm,罗湘改户处理1较处理2高3cm。
2.1.2茎径由表1可见,处理1平均茎径较处理2平均茎径粗0.045cm,其中郭彩文户处理1较处理2粗0.05cm,罗湘改户处理1较处理2粗0.04cm。
表1 不同处理甘蔗性状汇总
2.1.3单茎重由表1可见,处理1平均单茎重较处理2重0.1078kg,其中郭彩文户处理1较处理2重0.1456kg,罗湘改户处理1较处理2重0.0699kg。
2.1.4公顷有效茎由表1可见,处理1平均公顷有效茎较处理2增10470条,其中郭彩文户处理1较处理
2增9105条,罗湘改户处理1较处理2增11835条。
2.2经济性状
2.2.1产量由表1可见,处理1平均产量达183.08t/hm2,较处理2平均产量153.90t/hm2增产29.18t/hm2,增幅为18.96%,两个试验点处理1产量分别是173.85t/hm2和192.30t/hm2,处理2产量分别是146.25t/hm2和161.55t/hm2,其中郭彩文户处理1较处理2增30.75t/hm2,增幅19.03%,罗湘改户处理1较处理2增27.60t/ hm2,增幅18.87%。
2.2.2理论糖分由表1可见,通过2014年11月10日测定两个试验点理论糖分,处理1理论平均糖分11.13%,较处理2平均理论糖分10.43%增糖0.70个百分点,其中郭彩文户理论糖分处理1达11.57%,较处理2的10.81%高0.76个百分点,罗湘改户理论糖分处理1达10.70%,较处理2的10.05%高0.65个百分点。
2.2.3公顷含糖量由表1可见,11月10日测产调查数据表明,两种植户处理1甘蔗理论公顷含糖量分别达22249kg和18602kg,处理2甘蔗理论公顷含糖量达17463kg和14698kg,两个试验点处理1平均公顷含糖量达20425.5kg较处理2平均公顷含糖量16080.5kg增加4345kg,增幅27.02%,其中郭彩文户増糖4786kg,增幅为27.41%,罗湘改户増糖3904kg,增幅为26.56%。
2.3投入、产出效益比较
由表2可见,虽然处理1在生产过程中较处理2增加投入4395元/hm2,但产量较处理2增加29.18t/ hm2,按粤糖93-159企业收购价430元/t计算,处理1公顷产值为78724.4元,处理2产值为66177.0元,处理1较处理2增加公顷效益12547.4元,减去增加投入部分,处理1较处理2公顷净增加收益8152.4元。
表2 不同处理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比较
3 结论与探讨
整个试验示范是在海拔800m、土地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且不同地点的两户农户水田上进行的,试验是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设计进行管理和调查的,试验汇总结果表明:
3.1处理1高产综合栽培管理较处理2常规综合栽培管理具有株高高、茎径粗、有效茎足、单茎重、产量高的特点,公顷产量较常规综合栽培管理增产29.18t,增幅达18.96%,公顷含糖量增4345kg,增幅达27.02%,甘蔗单产和公顷含糖量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下一步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盈江水田甘蔗单产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3.2通过试验示范的不同处理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比较,甘蔗高产综合栽培管理虽然较常规综合栽培管理增加投入4395元/hm2,但产量明显较常规栽培管理高,达183.08t/hm2,增幅明显,产值达78724.4元/hm2,较常规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效益净增8152.4元/hm2,甘蔗单位面积收益的提高不仅响应了国家支农惠农、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还对盈江甘蔗面积的稳定和蔗糖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由试验设计可见处理1较处理2在底肥和攻茎肥上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云肥旺BB肥的施肥量,经过锤度和糖分数据比较发现糖分积累并未受到肥料增施而降低,原因之一是因为云肥旺BB肥是属英茂糖业集团公司所生产的复合肥料,肥料是通过对盈江蔗区进行了测土配方后根据蔗区土壤需肥量情况生产的,其二是高产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方案是根据盈江多年气候土壤资源特点,通过总结盈江多年甘蔗种植经验和现有农机农艺配套措施制定而成的。
3.4盈江蔗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甘蔗种植海拔780~1600m不等,具有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和土壤多样性的特点,通过两个同镇不同村的试验点甘蔗生产管理发现:甘蔗高产种植管理必须把握节令,清楚掌握当地土壤水利情况,特别是局部小气候小环境的情况,严格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种植管理原则及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生产管理才能获得高产稳产效果。
[1]杨世成,尹以龙,何成双,等.甘蔗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效益比较[J].云南农业,2014(12):34.
[2]张跃彬,郭家文.甘蔗高产创建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114-115.
Test of Integrated Plan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High Yield of Sugarcane in Yingjiang
YIN Yi-long,YANG Shi-cheng,HE Cheng-shuang,LI Zeng-ju,DUAN Ming-shan,YIN Mao-zhi (Yingjiang Count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of Sugarcane Technology,Yingjiang 679311)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grated plan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high yield of sugarcane wa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one in plant height,stem diameter,effective stem,single stem weight and yield.The cane yield increased by 29.18 t/ha,18.96%;sugar yield increased by 4345 kg/ha,27.02%;benefit increased by 8152.4 Yuan(RMB)/ha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plan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sugar accumulation was not affected by increase of fertilizer.The integrated plan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high yield of sugarcane was beneficial to both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sugarcane,should be promo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ugarcane;high yield plan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test;Yingjiang county
S566.1
A
1007-2624(2016)02-0020-03
10.13570/j.cnki.scc.2016.02.007
2015-11-04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尹以龙(1983-),男,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E-mail:yyl19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