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美当代艺术家郑连杰:流浪者对母语文化的拥抱

2016-12-08

留学生 2016年9期
关键词:母语当代艺术留学生

郑连杰,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家,当代水墨艺术家和书法家,非官方学院派的代表人物,自1996年定居美国纽约

郑连杰十几岁便受父亲影响学习书法、诗词,近三十年来潜心探索水墨艺术、当代艺术。艺术创作形式包括行为、录影、装置、雕塑、观念摄影公共景观艺术等。作为先锋,郑连杰解构和瓦解了作为官方美术体制下的所谓正统的学院主义及保守的架上势力绘画,开启了各路艺术家粉墨登场的序幕,堪称当代艺术朋克的代表。此外,他还是最早以私人聚会“Party”形式在北京外交公寓、友谊宾馆、国际友人住所举办展览的画家,被视为非官方学院派的代表人物。

1989年作为当时北京地下艺术的先锋者,郑连杰曾参与圆明园艺术家新文化群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媒体曾一度称他为“盲流画家”“职业艺术家”)。1992年,作品水墨画《东方之舞》获得韩国第九届国际美术大奖展金奖,郑连杰也因此被视为是在中韩建交前开启两国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第一位艺术家。1993年创作的“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长城系列作品是郑连杰早期享誉国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推动和影响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1996年移居纽约后,郑连杰在坚持当代实验水墨创作的同时,仍延续以身体行为的表达形式,思考个人与社会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所面对的心理挑战。其间,曾受邀在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举办演讲和展览传授中国文化及其个人艺术。《纽约时报》《美国艺术》等媒体曾多次介绍其创作历程及艺术作品。2012年9月,郑连杰在参加河南林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展”时,被授予联合国“和平使者奖”。

留学生:你的创作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吗?

郑连杰:是的,受我父亲影响。解放前我父亲开了一家大百货商店,解放后便被没收了。后来成了“右派”,“文革”又去了南口农场,离开我母亲几十年。父亲脾气里有股正气,骨子里有文人情结,他的书法非常好,在农场的清影孤灯里一直写。受他的影响,我从15岁开始写书法,一直到现在。但是直到父亲故去,他对我仍怀有遗憾,也许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父亲和儿子相互的理解总是存在很大的隔阂。我的画父亲说太乱,他认为我应该画些美的东西。但我母亲就喜欢我的作品,她全能接受,我觉得这是母爱与父爱的不同。

留学生:你在乎别人对你作品的解读或评价吗?在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举办演讲、展览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或感觉有趣的瞬间?

郑连杰:我在乎记述我自己的情感。我不认为文章能对一个人做完整的描述,它们大多都是片断的。日常我也会接触到一些有趣的提问,记得之前在美国一所大学做展览和演讲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在创作‘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长城系列作品时,你和小组成员们是怎么拉屎和处理你们的粪便的?”

留学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的作品?

郑连杰:艺术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生活,并要学会把自己的生活转变成艺术。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我的生活,我看待中国、美国,我看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从远观的视角抽离而出。好的作品是需要时间的,是在时间里创造出来并在时间中接受检验。但现在很多人是复制,不光艺术复制别人的,连生活都复制别人的。这是一种枯竭。

留学生:旅居纽约这么多年来,你认为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郑连杰:我在中国生活了34年,在美国也生活了十多年,有的时候自己早已模糊了东、西的界限。从整体上,中国的文化面对西方时,我们还只有在传统上被别人的认知,还没能有一种自己全新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的输出。现在我们还不能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进行输出,包括我们的精神思想。文化最终是要输出的,用自己的文化去影响他人分享价值。中国的影像自身是否要有这样的高度,用我们的眼睛看世界,这是中国的艺术家、中国的影像艺术家所要面对的。

留学生:你为什么格外强调自己的母语文化?

郑连杰: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终要拥抱他的母语文化,而且母语文化对他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

长时期生活在都市里是一种危险,我常问自己,如果血肉之躯,总被水泥覆盖,如果我的风景里没有了山林、野草、关怀,那我的创作只能接近平俗,一个可怕的丢失在虚假影像世界的迷途者。所以,上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去华山,2004年我从纽约回来,就开始每年去一次华山,去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在两千米的这个道场上,全是自然的生态,喝的是雨水,没有电。抛开熟悉的北京和纽约,我需要忘掉城市生活的痕迹和习气,忘掉自己。在华山每天烧柴做饭,看西峰,看石头。和故土的这些接触,都能让我重新检验我需要的母语文化,这对我特别重要。注目着我和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东方的和西方的,混合在我的创作中。现在,在我的认知里这两者之间早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亦无东和西了。在我的影像中,我会尽量把它模糊化,确立我自己的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是在仙界与俗境之间。

很多搞艺术的人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为他们既缺乏对真正中国的好的东西的拥抱,又缺乏对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的理解,生活和经历所获取的大部分都是二手资料。所以在这方面我是幸运的,以时间换取了代价。

猜你喜欢

母语当代艺术留学生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