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留学生证“哈佛凌晨四点半”为“假鸡汤”

2016-12-0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哈佛鸡汤学子

“哈佛凌晨四点半”最初是作为言之凿凿的、阅读量超10万的文章在网上被疯转,后来还编辑成一本书被公开出版。该文描述的是,凌晨四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学子们座无虚席,都在静静看书、做笔记或思考问题。无论是书或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主旨都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然而,2016年9月8日,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中国留学生李柘远发布长微博称,其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网上热传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在哈佛,除了24小时开放的勒蒙图书馆以外(但其零点后人就很少了),其他79家图书馆都是零点闭馆。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和世界上其他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

“哈佛凌晨四点半” 骗了多少人

“哈佛凌晨四点半”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为何迷倒了那么多国人,尤其是中国学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给哈佛教育的世界性杰出成就套上了中国式思维的论证。作为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其中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教育成就和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取的,而是勤奋、大量付出的结果。这既符合中国人发奋图强、闻鸡起舞的历史,也符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工作的勤奋,以及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信条。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话当然是成立的,但是一旦超过一定的度,或一定的临界值,例如人的生理极限,就有可能走向歧路。对此,李柘远有一个感悟和总结:“以学习时长衡量一个人刻苦与否,是一个不太明智、甚至有点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鲁,没看到谁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这些学校学生崇尚的,是一个叫做‘productiveness(效率,多产)的词。”讲究学习方法和效率既是哈佛学子成才成功的奥秘,也否定了“刷夜”、熬夜和通宵达旦的做法,因为后者既有违科学,也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行为方式。没有谁能长期违背自然规律而获得成功,只有在名校的光环和没有眼见为实的调查确认之前,颠倒黑白的“哈佛凌晨四点半”才能骗到人。

教育“假鸡汤”不要端起来就喝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类似的教育“假鸡汤”,大有层出不穷之势,成为教育舆论场上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假鸡汤”文通常以刺激人神经的故事、数据为引子,以地摊成功学为主料,以富有煽情色彩的文字为佐料,再以浓烈的个人情绪为炉火,精心熬制而成。它们的逻辑通常很简单: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出人头地,教育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然后,教育的成功被直接简化为考上一所好大学,要考上好大学就必须玩命学习,必须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赢在起跑线上,总之,必须一路勤学、苦学、往死里学。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勤奋、刻苦也是优秀的品质,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无视基本的教育规律,习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任性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假鸡汤”宣扬的是丛林哲学,贩卖的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教育成果,为了考高分、上名校,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快乐成长为代价。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后劲不足、创新创造能力欠缺等当前国内教育广受诟病的问题,与此都有一定的关联。随着这个“完美励志故事”的破灭,希望那些喝惯了“假鸡汤”的人们,可以从此少一点轻信与盲从,多一份理性与清醒。

猜你喜欢

哈佛鸡汤学子
杏林组曲·学子赋
DIY鸡汤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鸡汤热线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