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6-12-07王明全
王明全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有限的知识空间,可以运用想象创造出无限的知识。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学生的创造性就能得以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充满创新活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 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借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处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必须具有一种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 ,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忽视了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老师范读得多。因此,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不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没经过自主探究,他们即使可以模仿老师,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针对这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步: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只是文字的材料。如果不展开想象,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并不是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可以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推开房门,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满地,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心去踏,却发现不像踏雪似的发出“吱嘎”的声响,“气味也没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心中悲凉陡生。借助想象,学生就可以走进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在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昀经济的笔墨传达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做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杜甫通过描写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风筝无论飞得多高,也需要一个牵线人”。在广阔的天空中,教师就是这个牵线的,任它飞,但也要注意飞的方法、飞的姿势。教师主要指导他们语言,让表达更淋漓尽致,更活灵活现。如果儿童的想象偏离了正确的航线,教师就要及时把他引过来。这样才能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使学生的作文别具一格。
生的想象是昀神奇的,他们心里流淌的声音是昀动听的,哪怕语言不是很流畅,只要描绘了脑中闪现的灵感,那么语文课堂的想象翅膀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