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背景与对策
2016-12-07戴利研李震
戴利研++李震
[摘 要]目前,我国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逐渐乏力,部分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主权债务与私人债务水平不断攀升,我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本文对需求与供给管理的历史演变,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美日两国化解过剩产能的经验分析等方面作一番梳理,最后对我省适应“新常态”,做好供给侧改革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0-0051-05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包括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凸显等特征。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提“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充分理解供给侧改革对于“十三五”规划改革蓝图的全面落实,对于我省经济适应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需求与供给管理的历史演变
供给侧改革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经济体经历高通胀、低增速之后,相对于宏观需求管理所提出的经济调整举措,旨在通过政府减税,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有效供给。目前,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经济发展背景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依然居于中高速区间,并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提出供给侧改革旨在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与需求管理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20世纪30年代,在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大萧条的背景下,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定律”强调以需求管理为核心,支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20世纪70年代末,部分欧美国家面临经济下滑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涨”现象,以蒙代尔和拉弗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的观点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实行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在现实背景、基本内容,还是政策目标都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供给学派改革(见表1)。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逐渐乏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首次跌破7%,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并持续面临下行压力。与此同时,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也呈现出下滑趋势。近几年,贸易出口额增速波动较大,2011年开始,出口总体呈现下滑趋势,2015年,出口额连续数月呈现负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增速放缓,由2011年1月的19.9%持续下降至2016年4月的10.1%;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1年1月的24.9%下降至2016年4月的10.5%(见图1)。以往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动力正在减弱,依靠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愈加有限。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不考虑临时性的经济波动而只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意味着中国已逐步从“需求决定型经济”转向“供给决定型经济”,经济发展的产量更多是由生产的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决定,而不是由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所决定[2]。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加强技术创新。
(二)主权债务与私人债务不断攀升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使各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日益攀升的债务水平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的风险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年报显示,全球债务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元风险(risky trinity)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债务问题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焦点,并引发了围绕高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大辩论,其中莱因哈特与罗格夫的分析表明,政府债务超过90%就会阻碍经济增长[3]。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持续攀升,私人债务水平加速提高,其中金融企业债务由2007年的24%提升至2014年的65%,实体企业部门的债务水平更是由危机前的72%上升至2014年的125%(见图2)。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治本之策在于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国企改革,兼并重组,降税清费等多项供给侧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淘汰低效生产者,推动资本向高效率生产者转移,进而增强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4]。
(三)部分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旨在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5]。供给侧改革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之首,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产能合作,鼓励企业利用对外承包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抱团出海,扩大国际需求[6]。
欧美发达国家将产能利用率作为测量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正常产能利用率介于79%-83%之间,超过90%意味着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表明产能过剩[7]。IMF2012年的国别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由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80%下降至2012年的60%左右[8],这主要归因于2008年为摆脱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方案。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资金的37.5%用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5%用于震后救灾重建工作,这使得生产链的上游产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得到迅速恢复和扩张。董敏杰等(2015)利用中国各省市数据测得2001-2011年中国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3%,以2008年为分界线,之前产能利用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之后基本呈波动下滑趋势[9]。我国部分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不仅源于国际国内市场的经济下滑造成的产能利用率过度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不合理,效率低的企业长期存在,“有效市场”功能难以发挥。endprint
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工信部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计划,主要涉及金属、非金属矿物等重型原材料部门和造纸、皮革等轻工业部门。产能淘汰计划由2007年最初的12个部门增加至2012年的19个部门,大多数行业的去产能目标在2010年开始大幅增加,如炼钢、平板玻璃、水泥等部门,仅在2015年有所放缓(见表2)。
三、美日两国化解过剩产能的的历史经验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国家重建的计划。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用国内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从实际执行来看,马歇尔计划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提供援助?押首先是提供大量食品、原材料及替代品,缓解物资缺乏困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新的投资计划,包括援助现代工业和能源设备,尤其是扩大本土投资的设备;第三阶段是直接应对西欧各国的生产效率问题[10]。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美国战后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采取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顺贸易导向的投资战略(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依循比较劣势部分渐次外移。边际产业扩张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的转移,投资行业从本国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指导下,日本有效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状况,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上升,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每一次大的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未来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过程中,国际分工将引起产业布局的重新分布优化。中国要实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低位保持、中位扩张和高位渗透”的目标,有必要推动中国版产能输出与产业升级计划。
四、辽宁省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过去10多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下,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重大装备研制位于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力、机床、工程机械、船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装备“走出去”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如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部分企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结构单一地区?穴城市?雪转型困难等[11]。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供给侧改革。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通盘考虑,转变观念。政府需要转变传统的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依赖,通过减税及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行业,例如医药、软件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广,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当地市场活力,营造创新环境。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产业升级计划
我省要按照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类别推进改革,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创新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国有企业,对于“僵尸企业”要果断重组整合。如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推动与欧美等国家?穴地区?雪相关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推进中德?穴沈阳?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以及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在沈阳-大连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区布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卫星应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三)把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放在优先位置
围绕产业升级核心技术需求,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组织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例如近期大连市出台《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人才住房鼓励政策、鼓励购买改善型住房等一系列措施[12]。沈阳市可以在此方面借鉴大连的经验实施人才住房鼓励政策,对高学历人才的买房租房实行适量的补贴。
(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和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为辽宁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和连接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借助这一区位优势,辽宁以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为节点,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议对以下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支持成立省级层面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调机制。2016年3月1日,我省与国家发改委签署合作协议[13],辽宁省政府将建立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借此契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2.支持我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着力建设产业合作园区。目前,中国已经同20多个国家签订了国际产能合作协议,此外,2016年,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动建设20个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我省要以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创我省优势产业与境外产业双边合作的新模式。
3.成立服务对外投资的省级政策性基金[14]。我省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项目,如大连港中韩俄国际大通道建设、丹东出海新通道等[15],助力我省企业“走出去”。
4.以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例如营口中韩自贸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将有力促进跨境贸易的高效发展。
5.支持和指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例如在金融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租赁、投资基金、会计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如大连创立海外侨商联盟,借助此平台可以将我省的装备制造、中医等优势产业与中东地区需求有效对接,帮助我省企业进入中东市场[16]。
责任编辑 宫秀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