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善华:上善若水润芳华

2016-12-07张国庆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春联老先生石头

文/张国庆

曹善华:上善若水润芳华

文/张国庆

曹善华是一位民警,也是警营里颇有造诣的书法艺术家。他写的楷书神完气足,雍容端庄;篆书线条饱满,舒展大方;行书牵丝映带,清雅俊逸;草书神化自若,变态无穷……

曹善华与书法结缘,缘于他的生活经历,缘于他随和、沉静的性格,更缘于他多年来甘于寂寞的苦练。

曹善华从小生活在农村,树林、麦地、小河,是他和小伙伴们喜欢的天地。一天,几个孩子玩累了,坐在草地上摆弄树枝、草叶子。一个叫石头的男孩儿忽然说,我舅舅让我去和他学写字,你们和我一起去吗?其他几个男孩子摇摇头:我们才不去呢!走,捉蛐蛐去!几个人一哄而散。曹善华却没有挪动脚步。石头望着他,问:“你陪我去吗?”曹善华点点头。

小石头的舅舅是位很有个性的老先生,60多岁,个子不高,说话缓慢却透着严厉。他因为会写毛笔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春联都要请他书写,是村里公认的“有学问”的人。见自己的外甥来了,老先生很高兴,正招呼着石头和他一起到书房里去,却一眼看见石头身后跟着的曹善华,脸上露出几分不悦。曹善华怯怯地喊了一声:“舅舅好!”老先生没有应声,拉着外甥走进一间屋子,曹善华跟在后面,也走进房间。房间中简单的陈设让他眼前一亮,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另一方天地。墙上挂着几张写着字的白纸,房子中间的一张长条木桌上摆放着一些曹善华不认识的物件。他听见老先生对石头说,你勤来着点,舅舅年纪大了,教你学会写毛笔字,你也可以给村里的人写春联了。石头调皮地说,我才不愿意写字呢,我就想玩儿。张先生嗔怪地拍拍石头的脑袋说:就得学!那一天,张先生教石头认识了笔墨纸砚,并手把手教会他握笔的姿势。张先生虽然一直没有和曹善华说话,但他见曹善华一直感兴趣地观看,就塞给他一只秃笔。曹善华兴奋地握着笔杆模仿着写字的动作。不知道为什么,在先生的这间书房,他觉得内心愉悦,喜欢这房间中的一切,喜欢那浓墨的香味,喜欢看老先生写字时的宁静与专注,更喜欢一个个汉字从笔下流淌出来。他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驱动着他,他要走进这笔墨勾勒出的世界。他甚至想,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会写毛笔字的人。

后来,曹善华又跟着石头去了几次先生的书房,他的好学让先生渐渐接纳了他,教他握笔的姿势,让他在废旧的纸上写下横、竖、点、撇、捺。再后来,小石头贪玩儿,不去学写字了,而曹善华还是隔三差五地走进先生的家。就这样,他成为老先生的最后一名学生,也是最勤奋的一个。

上小学之后,曹善华雷打不动地每个周末去学习写字。两年后的一个春节,临近年三十了,在外工作的父亲才匆忙赶回家。按照村里的规矩,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这样,一年才会顺顺当当。而找老先生写春联的人太多了,实在写不过来。见父亲发愁的样子,曹善华说,爸,您别急,我来写。父亲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和老先生学书法,只当儿子是开玩笑。曹善华拿着父亲给的买糖果的钱跑到村里小卖部,买了红纸、毛笔和墨,然后又跑到村委会,从报纸上找到几副春联的词句。回到家,曹善华像模像样地写了一副春联,父亲特别高兴。

转年春节,家里的春联还是曹善华写的。第三年刚进腊月,村里就有几户人家来到曹善华家,请小善华为他们写春联。

在警校读书的岁月里,曹善华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书法。他一遍遍临习颜真卿、苏轼的字帖。他喜欢楷书的规矩整齐,如同做人立规矩;也喜欢草书的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画相牵,总让他想起在家乡的田野上那无拘无束的奔跑。他痴迷于书法,在字里行间体味着写字的快乐。

直到参加工作走进派出所,曹善华依旧与书法如影相随。他的工作日志和讯问笔录,字迹清秀工整,像印出来的一样,常常被同事当做样本。这样的书写对曹善华来说并非刻意,而是已成为一种书写习惯。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他从派出所值完班,直奔文化街、鼓楼或者博物馆,在漫步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同时放松自己的神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他在宿舍里静静展开宣纸,屏气、凝神,眼中的世界只有自己手中的笔,和笔下那从久远的年代缥缈走来的汉字。帖中的汉字,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的像披甲武士威风八面,勇不可当;有的像谦谦君子,风流倜傥;有的像超然逸士,放浪不羁;有的像得道高士,神秘莫测;有的重若崩云,有的轻如蝉翼;通篇变化多端,不可测其轨迹……曹善华沉醉其中,猛然抬头时,才发现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曹善华对书法的痴迷,朋友们多有不解,练习书法想成就什么?曹善华以诗作答:一轮明月观古今,半支秃笔写春秋。此去经年应知我,泣血非为竞风流。

曹善华独钟颜体,一写就是10年。忽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写的字虽然与字帖看上去一模一样,但细细品味,却总感觉缺少了些灵气。在书法前辈的指点下,曹善华决定另辟蹊径,改写魏碑。魏碑是楷书的一种,用笔灵动多变,雄浑苍劲。

一切从头开始。曹善华让自己尽量忘掉写了多年的颜体,对于魏碑的写法,他选择了最传统的书法学习方法——临摹。他找来《张猛龙碑》《元略墓志》《崔敬邕墓志》等魏碑的字帖一遍遍临摹,甚至连梦中都在揣摩笔画如何写得更飘逸。

曹善华33岁时,他写的魏碑已入佳境,书法作品每每都会赢得同道们的称赞。而这时,在天津书法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的曹善华又开始学习小楷。他喜欢楷体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留出的微小空白,每一幅密密麻麻的小楷都宛若绝妙的图画。笔画细小的变化、长短的错落、纵横的交织仿佛浑然天成,还有什么比这种纯黑白艺术更有魅力的呢?

刻苦是所有熟悉曹善华的人给他的评价。白居易的《长恨歌》行书作品,每个字一寸大小,他一气呵成,三个小时写完。有一幅作品,他从早晨9点写到晚上11点钟,除去偶尔活动一下手指和简单的饮食,几乎没有停歇。

从2006年开始,曹善华携自己的小楷作品相继参加了一系列全国书法比赛,每投必中,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但他把荣誉看得很淡,更喜欢在这种交流中倾听前辈们对他作品指出的不足和同道们的“挑毛病”。曹善华还常常将写书法的朋友邀请到自己家里,墨香、纸香、茗香、书香,交织在一起,老友谈笑之间,挥毫书写,直抒胸臆,那意境其乐融融。曹善华享受着书法带给自己心灵的愉悦。

2013年10月,举国欢度国庆佳节的时候,曹善华以中国书法艺术家的身份应邀前往美国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他站在犹他州大学孔子学院礼堂的讲台上,面对数百名大学生和社区居民,时而侃侃而谈,讲述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时而提起笔来,现场挥毫泼墨,展示书法的艺术魅力,时而通过翻译与现场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们交流,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

曹善华在迪克斯大学的一个小礼堂讲楷书的“永字八法”时,一位优雅端庄的美国老太太坐在第一排正对着讲台的位置。她认真地倾听着曹善华的讲话,还不时通过翻译提问题。“曹先生,您讲的这八个笔画在草书上能应用吗?”“毛笔为什么在您的手里运用自如,看上去非常硬,而握在我手里却这么软,不能把握呢?您的笔是不是和我们的不一样?”曹善华微笑着用通俗的语言回答着老人提的书法方面问题,还将自己手中的毛笔递给老太太,让老人感受这支笔握在手里的感觉。老人拿着笔比划了半天,摇摇头说:“哦,笔是一样的,您的功夫不一样。”曹善华结束讲座前,应老人的请求,用毛笔为她在宣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老人对曹善华说,她喜欢中国书法,更喜欢写书法的中国人。

曹善华在山谷大学讲座时,还出现了外国人排队“索字”的场景。距离讲座开始还有二十分钟时,教室里就已经坐满了几十名观众,包括社区老人和大学生。不断走进来的观众,见座位已满,便默默地站在教室后面,站着听讲座……曹善华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时,观众们纷纷走上前来,请求曹善华用毛笔为他们书写中文名字,他们排起长队耐心地等待着。有的人并没有中文名字,便通过翻译让曹善华为他们取名字。曹善华没有推脱,他根据外国人名字的发音来取中文名字。在他的笔下,席静、马毅、孟飞、英谷兰等二十多个中文名字跃然于纸上。讲座严重“超时”,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艺术魅力超越国界。在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中,曹善华还在迪克斯大学和山谷大学举办书法展览,在华盛顿区电视台拍摄中国书法教育专题片;在盐湖城博物馆进行专题讲座,为犹他郡儿童博物馆书写馆名;他向幼儿园的孩子演示如何使用毛笔,手把手教授美国大学生书写毛笔字……得体的唐装,眼神中流露的自信和自豪,笔下飘逸的汉字,让曹善华的美国之行如诗如画,为国外友人留下翰墨飘香的一幅幅精品。

在美国的日子里,曹善华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甚至没有空暇去欣赏那些世界闻名的风景。多年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笔墨的浸染让他心如止水。每一次展开宣纸,每一次起笔回锋,每一次如行云流水般写完一幅作品,都让他的思绪缓缓穿过漫长的岁月,回到过去的时光。他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的自己——那个身体瘦弱的小男孩,第一次看见笔墨纸砚时脸上露出的那份惊喜。

书法于曹善华来说早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他独自静坐一室,抛开纷扰的尘俗,随手打开一本字帖,心境在瞬间就能沉静下来。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古人接触,能听到他们的呼吸,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同喜同悲,对曹善华来说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乐趣。

书法之乐,乐在其中。

猜你喜欢

春联老先生石头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绿洲里的老先生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100万只猫
新春联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算卦
新春联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