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顶放踵 以利天下
——专访2016年全国扶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赵亚夫

2016-12-07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茅山草莓贫困户

本刊记者丨王雯慧

摩顶放踵 以利天下
——专访2016年全国扶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赵亚夫

本刊记者丨王雯慧

这是一位75岁的老人,他用半生的心血,将论文书写在苏南土地上,从最初的推广农业科技,到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茅山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他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路上,他用双脚践行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他就是2016年“全国扶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赵亚夫。

“农民太苦了,农村太穷了,我要通过自己的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来帮助他们,让农民富起来,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九月的微风格外温柔,我们从镇江出发,车子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道路两旁绿黄相间的农田繁茂而整齐,有盖着小洋楼的村庄,等待收获的芝麻地,还有现代化的葡萄园。最近的时候,密匝匝的葡萄架离车子只有四五米的距离,挂在架子上的葡萄如堆积的翡翠珠和紫宝石。一帧帧美景随着车子的前进而往后退,然后又有新的画卷映入眼帘,向人们展示着这片丘陵山区的现代化新农村美景。这,正是今天的句容新貌。

句容是江苏镇江的县级市,位于茅山革命老区,千百年来,贫瘠一直和这片丘陵山区的土地紧密相随。进入新世纪,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农民靠农业脱贫致富。这一切都与“赵亚夫”这个名字紧密相关。

2016年9月,在这片赵亚夫耕耘半生的土地上,记者见到了这位老人。

他的目光温和而慈祥,衣着朴素而得体,与人交谈有浅浅的笑意,丝毫没有距离感。在戴庄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这位老人将半生往事娓娓道来。

初心: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一辈子要奋斗的事业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常州,1958年17岁的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在刚入学不久后,三年自然灾害来临,学校搬到农村,课堂搬到田地,赵亚夫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村有了切身的感受。“农民太苦了,农村太穷了,我要通过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来帮助他们,让农民富起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一次看病的过程中,赵亚夫亲眼目睹了在仅仅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病房里三位农民的相继离世,家属的撕心裂肺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是新四军打敌人的地区,解放前农民苦、农民穷,现在解放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贫困落后。革命先辈为了打敌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要接过他们的班,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担起责任,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一辈子要奋斗的事业。”

他树立了“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理想。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这个时候的赵亚夫利用所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农民温饱而刻苦钻研。他怀着为农民服务,让农村脱贫致富的初心先后来到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落后的地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那时候家家户户农民都是贫困户,住的还是茅草棚子。那段时间,我给农民推广增产技术,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温饱问题。”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然而这一次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让他感慨万千。

“我到了日本才知道,原来日本的农业已经那么发达了,日本是丘陵山区,我们句容也是丘陵山区,连杂草都类似,但是他们的农民生活得那么好。当年我去日本农民家里住,舒服的程度比我们镇江宾馆都好……”这种反差让赵亚夫一遍一遍地思考,为什么日本的农业可以搞得这么好。很快,他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搞的是现代农业,粮食种植比例很少,蔬菜、果树等种植比例很高,农民经济收入很高。而我们还是停留在过去解放前的传统农业。”

本来是来日本学习农业高产技术,结果却学到了现代农业的理念。在回国的时候赵亚夫从日本带了20棵草莓苗和13个装满农业书籍的箱子。回国后,他以日本带回的20棵草莓苗为“火种”,开始在茅山老区岗坡地上推广草莓种植。那时候刚刚升为镇江市农科所所长的他下决心调整镇江农科所的研究方向,从稻麦栽培向高效农业转变,他亲自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草莓的成功推广,一下子让赵亚夫成为了当地的“大名人”,带动了大批的农民致富。农民通过种草莓盖起了茅山老区的第一批楼房,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这些楼房为“草莓楼”。通过新技术的推广种植,出了不少万元户,这些得到新技术的茅山丘陵山区农民,已经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在了前列。此后的几年,赵亚夫又多次赴日,先后引进示范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节,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新技术

得以推广,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扎根到农村基层,农业一线。

“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随着一项项新技术的推广和转化,一部分农民通过农业科技发家致富。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在赵亚夫的培养下,一个个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涌现出来,带动周边农村致富。从种植草莓,到种植葡萄、桃子、无花果等,茅山革命老区的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到了90年代末,镇江周边有许多村子已经盖起了别墅。

“过去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但是现在随着产品的增多,东西种出来了还要卖出去!农民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又与时俱进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帮助农民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他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必能富”,茅山老区的人们记住了这句朴素的话语,也记住了赵亚夫。几十年来,他帮助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

赵亚夫在果园 摄影:梁永华。

戴庄模式:“脱贫致富不能落下真正的贫困户”

2001年,赵亚夫从领导岗位退休,但他心里依然放心不下农民。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他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大多数农民富了,但贫困户仍然不少。除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在经济薄弱地区一些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很薄弱,甚至连村干部工资都发不起,村干部讲话没人听,基层党组织涣散乏力。“过去是民穷村也穷,现在是民富村还穷。”

带着对贫困农民的牵挂,2002年,在泥土里奔波了大半辈子,已经退休的赵亚夫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来到了戴庄村。“我之所以选择戴庄村,是因为戴庄村是我们镇江最穷的村。”当时的戴庄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倒挂了80万元。

和农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赵亚夫,雄心壮志地来到戴庄,然而这一次却碰了壁。第一次在戴庄举办的科技讲座,只来了两个人。村民们对他勾勒的蓝图美景并不认同。回家后,赵亚夫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知道,农民是现实的,于是他决定要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证明给农民们看。

杜忠志是戴庄村第一个被赵亚夫说服的人,在赵亚夫的再三保证下,杜忠志尝试着种植有机稻子,赵亚夫一边做农民的工作、沿用原来的路子搞农业科技推广,一边思考怎么让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的真正贫困户脱贫。在去浙江一带参观学习合作社模式、并随之查阅资料后。赵亚夫

决定在戴庄推广以基层干部带头的合作社模式,并参考了一些日本的做法和浙江合作社的章程设计了一个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的草案。

“过去我们找的是示范户,把技术教给他们,科技示范户赚到钱就把自己的亲戚朋带动起来,带动周边的农民致富。但是那些真正的贫困户因为他没钱,胆小加劳动力的缺乏。并没有怎么参加这些新技术,他们自己种自己的田……”为了让贫困户参与进来,让村集体富起来。赵亚夫设计了合作社章程,以村干部为代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民的带头人。

“过去也有合作社,但是都是企业式的合作社。现在是村干部带头成立的合作社,通过党的教育,他们愿意为农民服务。根据合作社的章程,所有的种子、化肥等都是合作社统一采购,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不需要本金也能领取,种植以后再反还。缺乏劳动力的,有收割机;文化程度差,不会销售的,合作社有专门搞销售的。不会技术的,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员手把手的教……”就这样,农户+合作社的“戴庄模式”解决了所有贫困户的短板,不但农民脱贫,村集也富裕了起来。“从2001年到2016年,戴庄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一两百万元。我们是纯农业得来的收入。”戴庄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补充道。

“戴庄模式”解决了贫困户的问题,村民大幅增收,合作社从销售盈利中提取的公积金,成了全村重要的集体收入。民富了,村也富了。而多年来,赵亚夫不从合作社拿取一分钱,2010年,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颁布为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戴庄模式得到了江苏省政府以及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肯定,目前正在江苏全省得到推广。而“戴庄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找到能让贫困农民参与进来的发展路子,不完全依靠国家补贴,实现合作共享的“自我扶贫”。

不忘初心,为农民致富服务一辈子

从20多岁参加工作来到农村,到70多岁,五十多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茅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村庄。从最开始的最朴素的想法,带领农民过上好日子,一干就是好几十年。从带领农民种草莓、成立示范园、搞合作社,再到退休后来到戴庄,他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因为常年的劳作,上了年纪的赵亚夫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但他时常还是要到村里去看看,“农民热线”也几十年都没变过。岁月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白发也越来越多,腿脚不再灵便,但不变的是那颗为农民服务的心。现在赵亚夫同往常一样忙,隔三差五就要应邀去不同地方的农村为那里的村干部讲课。在他眼里农民的事,耽误不得!

回望走来的路,赵亚夫说,“一个人如果要做成一件事情,要对得起自己一生,就要不忘初心。我是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一名老党员,解决农民贫困的问题是我的责任,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一条路,走下去,人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也许会累,但不会觉得苦……”

猜你喜欢

茅山草莓贫困户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草莓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