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凌示范区:十数载成就西部辉煌

2016-12-07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杨凌示范区农业

本刊记者|杨 阳

杨凌示范区:十数载成就西部辉煌

本刊记者|杨 阳

杨凌尚特梅斯庄园。

据《史记·周本记》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杨凌古称“有邰国”,就是后稷的封地。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24万。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高速铁路从区内穿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997年7月29日,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管理,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农高区成立后,杨凌是“乡镇的规模”,面积仅135平方公里,“县区的体量”,城市人口14万,农村10万;“地市的架构”,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实行省部共建;“国家的任务”,承担着依靠科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是我国在国家级农高区建设上吃的第一只螃蟹。

从农耕文明走来 高新农业扎根小镇

杨凌因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陵寝之地而得名,是中华农耕文明极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在探索中传承4000年,也经历了4000年的沧桑岁月。

1934年,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这里筹建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奠定了杨凌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教育发祥地

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一批农业科技资源集中到了杨凌。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林学院、陕西省农科院、陕西省农业学校等10家科研院所相继在这里设立。1999年经过科教体制改革,合并成两所大学,即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北方小镇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涌现出了赵洪璋、李振声、李振岐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研发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了10万多名农业人才,杨凌被誉为中国“农科城”。

关于统战工作成员结构的变动。以安徽省为例,统战工作的成员结构由原来的民族宗教类人士、工商业人士和归侨侨眷等为主变为现在的以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成员及新市民作为主要结构成员。[2]近年来,统战工作成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因为新形势下的新社会阶段人口增加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统战工作对象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长,所以统战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随着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人员数量增大及统战人员类型的增多,再加上人类文化专业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等的参差不齐,使得各阶层在自身价值及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矛盾。[3]如此情况也就给统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带来了一定挑战。

我国黄淮流域6次大面积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有4次是杨凌选育出的新品种。已故去的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是小麦育种的领军人物,他重视性状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相互关系,在育种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以精取胜的选择技术,先后育成以“碧蚂1号”、“丰产3号”和“矮丰3号”为代表的几批优良小麦品种,其中“碧蚂1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矮丰3号”的育成推动了矮化育种的发展,为中国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凌建区前,先后隶属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这个远离城市、贫穷落后的“农科乡”,农业科教人员只愿出去,不愿进来。80%的出国人员一去不返。群众如是说:“杨凌不但孔雀东南飞,就连麻雀也东南飞。”因为在当时的杨凌,他们看不见前程和希望,更不要说什么实现理想。在杨凌示范区成立前,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杨凌示范区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正式扎根杨凌这个小镇,我国西部农业发展迎来春天。

建区后,杨凌的任务有两个,“示范”和“吃饭”,也就是示范推广的国家使命和加快发展的自身使命。杨凌按照全域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自身发展,承载示范的根基更加牢靠。编制完成了《杨凌城乡总体规划》等30多个规划,形成了覆盖杨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全方位规划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经过19年时间的建设,杨凌初步成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现代田园气息浓郁、示范辐射效应显著、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科新城”。1997年至2015年,示范区生产总值从3.8亿元增加到104亿元,增长了26倍;财政收入从1300多万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了1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13792元,增长了9倍。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陕西省前列。

规划建设一体推进。按照“一城两镇、五个新型社区、若干个美丽乡村”的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

产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打造全域杨凌一体化发展的新范例。实施了2个省级重点镇、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了200余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3万农民进城落户,告别了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三农融合”发展试点,探索推进现代农业、田园农庄、职业农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根本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统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围绕建设陕西涉农工业战略高地的要求,杨凌大力培育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工业反哺农业有了良好开端。涉农工业基本实现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近两年先后成功引进了50多个外资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200多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能近300亿元。

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组织实施了一批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了教育、群众体育、农村交通和医疗卫生机构等设施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从2012年起,本着“城乡政策一致、补助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涉及城乡居民的低保、养老、医保等31项民生政策实现了城乡一致,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领域办了一系列惠民实事。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政策一体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在杨凌,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体面的职业。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园林杨凌”为目标,全面展开3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持续开展“三河两渠五湖”生态工程建设。小韦河、漆水河两条生态长廊和渭河3000亩景观水面基本形成。大力实施杨凌大地园林化、城市“绿道”、城乡环境连片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着手打造林草丰茂、绿色自然的生态景观体系,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称号。“水在城中绕,城在绿地中,人在园林行”的美丽画卷铺展在农科新城。

政策人才齐发力 协同创新硕果丰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杨凌从一个小乡镇发展成为一个农科新城。截止到目前,杨凌示范区常住人口为24万,其中城市人口14万,农民10万人。曾经连垃圾桶、红绿灯都没有的小乡镇,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有着宽阔马路和整齐绿化的现代农科新城。

杨凌示范区的建设也受到了各届领导人的关心。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题词:“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贡献”。特别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他先后十几次来到杨凌示范区进行考察调研指导,一直密切关注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并题词:“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发挥示范区的整体优势,进行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发展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林牧和水利事业作贡献”。

扎根西部、默默奉献,是每一位身在杨凌示范区的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他们默默扎根黄土地,立足杨凌这个地方潜心搞科研,把成果写在大地上。今年被评为“三秦楷模”的王辉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两亩试验地到亿万亩生产田,王辉的小麦人生走过四十余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年逾古稀的老人。多年的科研工作,让王辉认识到育种实践性很强,不下地根本摸不着感觉。10月初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

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7月室内考种、选择和试验总结,8月安排试验,9月初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再到国庆播种。四季轮回间,育种人的工作也在周而复始中前进。

“十二五”期间,示范区新增科技成果331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4项,培育了“西农979”小麦、“瑞阳”、“瑞雪”苹果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优良品种。去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发起组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联盟”、杨凌“第六产业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工程中心,统筹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聚焦生物育种、农业节水、食品安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技术,每年遴选20个重大科研课题,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在科研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杨凌示范区在近五年研究试验经费投入累计达23.5亿元,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6%;建成了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个,中高级以上科技人才6000多名,其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近30名。“杨凌农科”品牌测评价值达661.9亿元,位列全国参评区域第二名。

困难和挑战并存 “老区”亦要新风采

杨凌示范区在19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也面临着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产业化转化速度较低、农业科研工作机制不活、引领产业能力薄弱等问题。

针对杨凌示范区现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困难,也为今后发展做出正确预测,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杨凌示范区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措施和设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创新。推进灵活多样、公平竞争、开发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立开放式科研平台。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并面向社会筹集研究开发经费的供给机制,鼓励外资、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农业科研单位。

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把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和管理的示范企业,以形成强大的示范和推动效应,促进农业生产企业技术和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规范和宏观指导,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推进农业科技金融改革,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农业科技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适用即报即审政策。支持杨凌农商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逐步转型为服务农业科技企业的专业银行,并允许其在全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组建杨凌农科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扩大保险资金支农融资试点规模,拓展保险融资功能。

十九年风雨历程,在杨凌示范区带动下,杨凌当地由一个小乡村变成了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我国国家级农高区吃的第一只螃蟹,杨凌示范区对今后的国家级农高区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站在新的起点上,杨凌示范区将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示范区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凌示范区在今后也会蓬勃发展,将农耕文明在这片热土上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杨凌示范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