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香于如影煮墨

2016-12-07吴茂信

湛江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论书法

※ 吴茂信

闻香于如影煮墨

※ 吴茂信

70后的曾如影实在了得,一本《煮墨论道:曾如影书法杂谈》出版,引起书界侧目,继而好评如潮。一边读这本书我一边思索,如影用什么来煮墨,煮出什么东西来?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光有米,未必能成好炊,还要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得讲究淘米烧火放水,还得使用锅碗瓢盆。曾如影煮墨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确实费了不少功夫。

他的成功,秉赋起到重要作用。我说的秉赋并非专指天才,首先看重的是爱好。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先要看他对这项事业是否热爱。只有热爱才能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持之有恒,一头扎进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专业思想”。曾如影的专业思想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始作俑者乃是我的老爸”。他对书法价值的认识是那样的朴实,“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敢于在上衣口袋别上一支钢笔,绝对比时下的‘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得多”。朴实也好,实用也好,反正这已成为他人生初级阶段的价值取向。于是才有了上学阶段的“玩书丧志”、“潮得在课本上涂鸦”;才有了后来他为了生计混迹十年,“仍然忙里偷闲继续‘搬砖’”;也才有了现在书论刊行,“是为我书法人生的小结,也是我书法人生新征程的开始”。一路走来,何其艰辛,何其执着!不讲天才,天才却是存在的,曾如影就是有书法天才。看他这本书,必须承认他对书法、书艺特别敏感。观察一位书家的作品,他会比常人有独特的见解,很快就会感觉出某人、某作品在形、意、境、精、气、神等诸方面的特点,并比较出其优、劣、长、短,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是从书论的行文,也完全可以感知作者的才情,字里行间幽默中透出喜恶爱憎,委婉中流露纠结和挣扎,都为他的“玩书丧志”平反了。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先舍才能后得,挫折彰显了曾如影的勇敢,实践肯定了他的选择。

有一句格言:天才由于勤奋,经验由于积累。曾如影在书艺书论上的成就,归功于他的勤奋。这只要看看他这些年来做了些什么,便可以一目了然。迫于生活,他不得不在偏远的小镇上租售光碟,不得不去经营彩票,在受到巨大挤压的时光里,他依然顽强地在书法的阵地上坚守、拼杀。他自幼喜欢书写,即使被误认为“丧志”也不改初衷,对秦简汉隶魏碑唐帖如痴如迷,颜柳欧苏,博采众长,由毫管到硬笔,从临摹到创作,入选省级和全国的翰墨大展,荣获奖项,书法作品刊行于权威专业报刊,走上大雅之堂。单是从选作本书插页的几幅书法作品,便可以管中窥其一斑。尤其是隶书和行草,糅合多家之精粹,融汇成自身的姿采,流动着充沛的灵气,足见其临池之功。曾如影除了苦练,更得益于理性的认知,在书法理论的钻研上苦下功夫。阅读前人书论,分析乡贤作品,梳理书坛动态,收集书家信息,积极进行理论探讨,连篇累牍在《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书法论文,且以独到的见解引起行内的关注。他在《书法》杂志2010年10月号上发表的《“四性”互动——关于书法网络的认知》一文提出“近期的书法网络传媒体现着互动的‘四性’:新闻性、专业性、经济性、资料性的特点。”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具有敏锐的前瞻性,是可贵的创见。

特别值得赞扬的是,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利,而是自觉肩负起一种担当,那就是振兴中国书法艺术。因此,在没有固定职业,收入不稳定,生活困窘的情况下,不去寻找赚取外快的门路,而是戮力潜心去组稿、编排书法报刊,主持网络讨论,不遗余力地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也正因为他出于这种为公的“书心”,加上一贫如洗,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在书论建树上不怀私心,有胆有识,敢吐真言。他敢于批评书法家协会的建制和展览,说出“国展评委没有‘国’的素质”、“国展缺少‘国’的气量”、“国展流点道德的血液吧”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一个正需要权威人物扶持的小辈,却向手握大权的权威发起挑战,这需要多么足够的勇气!他凭借着才华、勤奋、担当、胆识煮墨论道,从他这本书里,读者可以触摸到书法艺术的三个门道:

一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曾如影在学习前人书艺成就上所花的功夫令人钦敬,他阅读了大量的典籍,观赏、分析、研究、临摹了无数名碑名帖,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我们从他论述陈昌齐“书风嬗变”中,可以了解到他学习的心得:“欧楷以方胜,以圆健性情写方整形貌,笔力劲险,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笔画穿插,安排协调,于平正中见险绝,规矩中见俊逸;虞楷以圆胜,以劲挺神韵写圆润体格,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姿态风流,笔外气象一片平和润雅;颜楷以厚胜,以圆浑为精神写宽博构架,端严稳重,伟岸雄强,纵横有致,阳刚气象。”体会何其细致深刻,足见平日修为之用功。由于成长道路的艰难曲折,磨洗掉许多当代青年艺术爱好者普遍存在的浮躁,深刻体验到在艺术园地里耕耘,首先要善于师承前人。他的书论,也是从继承传统着力。泱泱中华,茫茫书坛,泛论书法传统谈何容易。曾如影选择了一个非常恰当、非常明智的切入点,就是从他生长的雷州出发研究书法传统。由当代雷州书法现状,反思前贤的流韵,很自然地远溯宋代的白玉蟾,下观乾嘉的陈昌齐,再到近代的陈乔森,历数雷州书法的历史积淀,如数家珍。对每一位书家书艺成就、书法特点、历史地位等,娓娓道来,准确而又精到。人们公认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否可以点化一下,曾如影所尽的心力,起到了“地域的才是民族的”作用,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二是传承落点在创新。观赏曾如影的书法作品,阅读他的书法论文,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创新意识特别强的人。固守传统,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只会师古成古,把自己变成了历史文物。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位置提高,看得更远,才有可能到达更加辉煌的远方。他评介陈昌齐书法成就时就发表了自己对书法创新的见解:“入古的目的是出新,出新的前提必须入古,入古出新互为因果循环。欧楷、虞楷、赵楷写得再好,终为他人体貌,陈昌齐书学思想有着现实一面的选择和理想一面的考虑,馆阁形式完备后,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趣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观察曾如影本人的书法作品,不管是隶书还是行草,虽然不能说是已经臻于完美的精品,但洋溢着创新精神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在评论别人作品的时候,所持的也是这种态度。而且从传统与现实的思辨中,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观念:“韵,俗者不可读,‘笔间哪可得?’以形式而求姿媚、形似、逼真,乃技;以形似、意气、妙理而求形外,是可表韵。”他再以这种书法观念去观察书法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分析书坛上形形色色的行为,自然会得出他自己的判断。产生“‘伪二王’唱傲书坛,当代书法创作已经没有了风格辨识度”的慨叹,发出“书内再深奥,唯思变为崇;书外再‘大’,还应为书法本体为尚”的呼声。

三是传承创新为了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的硬道理,也是书法艺术的硬道理。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不发展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就得被淘汰。曾如影煮墨论道,就是在发展的语境下谈书论道。在他的文章中,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由于工具、材质的变化引起书法结构、笔法、形体的变化。到了他自己所处的时代,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更加神速,书法艺术不可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曾如影不仅要顺应潮流,而且早已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效率、节奏的加快,他带头进行硬笔书法创作,甘当志愿者,主编《中国钢笔书法》“E网传真”专栏长达一年之久,与中国书法家论坛坛主齐玉新、《中国钢笔书法》主任编辑祁斌的对话,以及与网络写手的学术讨论等,在书法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其论文《硬笔书法江湖管窥》全面论述他对硬笔书法的见解,刊登于《书法导报》,被选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岭南书法论坛”,影响颇为深远。面对网络的挑战,曾如影一贯采取积极的态度。早在2008年他就在《青少年书法报》上发出《为什么不选择网络》的大声疾呼。他还以身作则,组织全国网络群英“联席会议”,展开“网络可以优化国展吗”的讨论。除了前文提到的“四性”之外,他还在《书法》杂志上提出“书法网络发展思考:网络介入书法,网络炒作书法,网络引导书法”,不啻是独到的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书论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鲁建作品
书法类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北宋文化对苏轼书论创作的外部滋养
《虞世南书论》